“人,没有绝对善,也没有绝对的恶,善恶皆在一念之间。”
人最无力的时候,莫过于用罪恶去维护正义。到那时,其实我们都分不清到底是对还是错,谁又是真正的受害者。当罪恶和正义的界限被模糊,当看似好人的人却做邪恶的事,太多的偶然和必然之下,天使和魔鬼已经融为一体了。
2017年在美国上映的电影《三块广告牌》,便是集矛盾体于一身。有人说,看的时候觉得很爽,但也有人觉得看得很憋屈。明明同样的一个故事,当站的角度不同时,我们看待的问题也自然就不同了。这其实,就看我们站在谁的立场上。
由一场罪恶奸杀案所引发出来的连锁反应,迟迟破不了的案就像一层乌云,笼罩在所有人心上。我们坚守的正义,又该由谁来维护呢?
以爱之名,成全道德绑架下的罪恶有句歌词是这么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在这歌词中,突出强调着人心的善良,当世界上都是人心向善时,那该有多美好。曾经何时,我也以为如此,但是当善良对上利益冲突时,再多的善就自然而然就演变成了道德绑架。所谓的善良,不过是打着以爱之名的幌子,最终还是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罢了。
就拿影片《三块广告牌》来说,影片中除了摸不着头脑的罪犯外,人人都是守护正义的使者。对于女儿惨遭伤害的母亲米尔德,人人皆是惋惜她的遭遇。可是当警察迟迟抓不到罪犯,这个冲动的母亲租赁了三块广告牌来给警察局局长施压时,所有的善在她眼里都变成了伪善。
事情是这样的,其实警察局局长在当地非常有公信力,为人也很正直,深受百姓爱戴。最重要的是,当案件发生后,虽然局长在努力调查,可他自己已经病入膏肓,实在无能为力。当为了女儿的母亲把怒火都发在警察局局长身上时,小镇居民就站在这个母亲的对立面,为警察局局长伸冤。
此时再来看这个案件中的所有人,不由感慨这场以真善美为由的罪恶。每个人的出发点都是源于善,可因为立场不同,善良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渐渐沦为罪恶的嘴脸。不管是对母亲施压的小镇居民,还是对警察局局长施压的母亲,不过都是用道德绑架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罢了。
如此看来,这世间哪有什么真正的善。很多时候,善都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的。一旦你个人的利益站在了集体利益的对立面,即便出发点是善良,也会被定义成罪恶。至于群体的善,也可能不一定是善。善良从来都不是一场少数人和多数人的对决,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出发点不同而已。
这就告诫我们,不要拿自己的观点去定义别人的做法。正如郭德纲曾经说过的那样“你没经历过别人的苦,就不要劝别人大度”。当善良侵犯了别人的利益时,你的善良也有可能变成伪善,从头到尾都是罪恶的从犯。
用暴力维护正义,即便不得已也是犯罪人遇到不平的事时,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想伸冤。可一旦被人误解,就会丧失理智,用错误的方法去证明自己的对。到最后,对和错都加在一个人身上,所谓的误会也就不成误会,而我们也掉进了舆论的旋涡。争执是非对错之前,切记保持理智。
在“冲动是魔鬼”的警示下,依旧还有络绎不绝的人掉进这个深渊。拿这句话当了耳旁风,事实也会给了一个响亮的巴掌,来告诉你冲动的代价。在很多时候,其实我们是理智当事人的苦衷的,虽然做不到设身处地,但还是有共情心理的。因此,冲动不仅不能解决任何事情,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事件的复杂性。
就仿佛说的就是这位失去女儿的母亲,当我们看着她从悲伤一步步走近冲动的深渊,却都是无能为力。我们的安慰或许成了揭开对方的伤疤,善良也被定义为无济于事的借口。在众人的逼迫下,最终一发不可收拾。继和警察局对立之后,还站在了所有城镇居民的对立面上。
失去理智的母亲,行为举止变得血腥、暴力,甚至还不顾后果地烧了警察局。所谓的报复,也成了差点毁掉女儿这个案件卷宗的根源。当用暴力的手段去维护正义时,原本的正义也在众人眼里少了几分苦情色彩,留下的只剩下疯狂。
此时,没有理智的疯狂将会成为致命的威胁,最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沦为犯罪。在正义还没有得到维护的情况下,去用罪恶去维护正义,可想而知有多可悲。尤其是我们作为旁观者,更是替当事人不值得。正义和罪恶的界限被模糊掉时,原来想要回来的正义又该如何去追寻呢?
正义是正义,罪恶就是罪恶,这是两码事。我们不能因为出发点不同,就把正义和罪恶的概念混淆了。这样下来,只会破坏社会的秩序,影响正义在人们心里的公信力。所以,用暴力去维护正义,放在如今的法律时代,这才是最愚蠢的事。
结语好在所有的疯狂和痛苦过后,终会迎来谅解和温柔的拥抱。而人在亲眼见证了冲动的后果之后,也会逐渐理智下来,认清当下的局势。影片最后,我们看着两个站在对立面的人终于和解,一起踏上寻找正义的旅程。此时,所有的人物形象瞬间立体化了,那些暴力冲突也变得鲜活,将小人物的起承转合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义也许会迟到,但绝对不会缺席”,只要我们坚定信念,那么总能等到正义开花结果的那一天。到那时,总有的罪恶将会无处遁形。这其中,就需要我们多点耐心,多点信任。毕竟,以暴制暴从来都不是合理的手段,正义自会制裁所有的罪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