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时的事,就像放飞的纸鸢,虽渐行渐远,变得模糊,但只要轻轻一拉,就会浮现在记忆的天空,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蛐蛐是不是知了?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蛐蛐是不是知了(蛐蛐知了与童年)

蛐蛐是不是知了

孩提时的事,就像放飞的纸鸢,虽渐行渐远,变得模糊,但只要轻轻一拉,就会浮现在记忆的天空。

那是物质与文化极为贫乏的年代,从我记事起就见父母整天为生计奔波。然而,面带菜色的孩子们整天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陶醉于自己的快乐里……喜欢小动物是儿童的天性。我关于童年的记忆,似乎是与许多小动物联系在一起的。

记得秋天的时候,我常与小伙伴来到郊外,在树坑和草丛里捉蛐蛐。过了白露,蛐蛐会在晚上鸣叫。这时,我和小伙伴就带着手电筒,在院子里的犄角旮旯或有砖头的地方寻找蛐蛐。捉回来的蛐蛐,要单独放到用泥烧制的罐里。蛐蛐生性好斗,两只蛐蛐放在一起,它们就会张开锋利的牙齿,撕咬在一起。每当此时,我和小伙伴就围在四周,攥着拳头,瞪大眼睛,为自己的蛐蛐加油助威;当看到自己的蛐蛐战胜对方时,脸上会露出微笑。与现在孩子们众多的娱乐项目相比,那时的“玩”多么廉价,几乎没有成本,可享受到的快乐都是一样的……

除了逮蛐蛐,我们对蜻蜓、知了也很感兴趣。夏季来了,我和小伙伴们冒着酷暑,头顶湿毛巾,手里举着长粘杆,在树下草丛中寻找。蜻蜓是复眼,视觉好,触觉也很灵,有点动静它就会飞走。所以发现后,要慢慢接近它,用粘杆轻轻粘住它的翅膀,取下后夹在手里,直到满载而归。后来,当我听说蜻蜓是喜欢吃蚊子的益虫时,我就不再粘蜻蜓了。

今年夏秋之交,我在公园里看到一只蜻蜓,仍不自觉地去看它。我想,这蜻蜓肯定不是当年的某只羽化的,可几十年以后的我,依然欣赏它。它扇动翅膀,吹起了我缥缈的思绪……

知了的叫声,似乎成了夏天的“标配”。小时候的夏天,我也常和小伙伴手举粘杆,在树下听音寻找。知了动作敏捷,需要心细才能粘到。粘到知了后,拿在手里,听它不停地鸣叫,很是得意。后来,我才知道知了从卵到幼虫,要在泥土里“熬”上四五年,最后才能在某个夏天钻出泥土,爬上树,经过蜕皮变成会叫的知了。可它在阳光下的生活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光。它把几年积累下来的能量,在几十天里淋漓尽致地释放出来。古人认为:蝉是靠饮食露水而生存,非常清高。唐朝诗人虞世南写了一首咏蝉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首诗赞美了蝉的高洁和远大的志向。这让我对蝉肃然起敬。自此,我扔掉了粘杆。现在想来,扔掉粘杆的那一刻,我已经是跟童年告别了。

至今,我仍感谢那些可爱的小生命。它们伴随着饥荒年代的我一路走来,在给予我欢乐的同时,也将我一步步引进大自然,让我感知生命的魅力。

作者:张景云

来源: 今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