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合葬的皇帝(死后还是没能和心爱的人葬在一起)(1)

1957年9月19日,考古队员拆掉隧道口的金刚墙。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1957年9月19日傍晚,发掘队队长赵其昌费力地将四十八斤重的墙砖撬开了一角。他把铁铲挂在梯子上,两手抓住一块墙砖向外慢慢抽动,探沟中的人群屏住呼吸静静地等着。

赵其昌憋足气力,猛地向外一拉,厚重的墙砖终于全部从墙中抽离。

站在下面的夏鼐大喊一声:“当心毒气!”

话音未落,只听“扑”地一声闷响,就像匕首刺进皮球,一股黑色的浓雾从洞中喷射而出。紧接着又发出“哧哧”的怪叫,如同夜色中野兽的嘶叫,令人不寒而栗。

“快趴下!”有人喊道。

赵其昌抱住城砖,就势趴在梯子上,低下头一动不动。

黑色的雾气伴着怪叫声喷射不息,霉烂潮湿的气息在金刚墙前弥漫开来。过了好久,雾气渐渐由黑变白,渐成缕缕轻烟,由沟底向上飘浮。人们被这股刺人的气味呛得阵阵咳嗽,不由自主地赶紧捂住嘴。

赵其昌把墙砖递给站在下面的一个队员、咳嗽着跳下木梯,眼里流出泪水。

夏鼐指着飘渺的雾气说:“这是地宫三百多年积聚的腐烂发霉物质的气体,只要放出来,就可以进入地宫了。”

......

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合葬的皇帝(死后还是没能和心爱的人葬在一起)(2)

地宫的隧道口,就在明楼的正下方,如今是参观的出口。

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合葬的皇帝(死后还是没能和心爱的人葬在一起)(3)

如今参观入口,实为左配殿的地宫入口。

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合葬的皇帝(死后还是没能和心爱的人葬在一起)(4)

入口处的参观指示图

自1956年5月19日考古队员在宝城的隧道门铲下第一锹土,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了一年又四个月,终于进来了!

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合葬的皇帝(死后还是没能和心爱的人葬在一起)(5)

后殿的汉白玉石门,横、竖门钉都是9个,象征皇帝至高无上的“九五之尊”。

又经历一番“折腾”后,考古队员终于到达了定陵玄宫的后殿,三个硕大无比的朱红色棺椁静静地排列在棺床之上。

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合葬的皇帝(死后还是没能和心爱的人葬在一起)(6)

1956年,定陵刚被打开时,三座棺醇照。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合葬的皇帝(死后还是没能和心爱的人葬在一起)(7)

棺醇为仿制品,两旁红色的小箱子,当初装的是陪葬品。

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合葬的皇帝(死后还是没能和心爱的人葬在一起)(8)

原棺醇被扔掉了,被人捡回去做了家具等东西,由此还闹了人命。皇帝皇后尸骨在66年特殊时期被小将们烧了。

经考古专家确认,中间为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右侧为孝靖皇后王氏,左侧为孝端显皇后王氏。

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合葬的皇帝(死后还是没能和心爱的人葬在一起)(9)

孝端显皇后王氏(王喜姐)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万历五年(1577年)正月,仁圣皇太后陈氏和慈圣皇太后李氏(万历生母李彩凤,名字很亲民)下诏礼部为明神宗朱翊钧举行选秀,王喜姐入选。万历六年(1578)二月十九,年仅十五岁的王喜姐与朱翊钧正式举行大婚仪式,被册立为皇后,即孝端显皇后。

王皇后行事端谨,甚得二太后欢心 ;宫里的矛盾争端,也能够妥善处理;还节省自己宫内的开支用来赈饥荒和给士兵发军饷,多次规劝万历宽恕直言的大臣、褒奖忠臣。但是,万历皇帝最宠爱的并不是她,甚至在万历朝后期,坊间流传着朱翊钧盼她早死,以便有机会册立他心爱的妃子为后。

当然,也不是墓里的另一位孝靖皇后王氏!

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合葬的皇帝(死后还是没能和心爱的人葬在一起)(10)

孝靖皇后王氏,朱常洛生母。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这位孝敬皇后,也出自于万历五年的那次选美。不过,她并未被选中......但因自身条件“相对出众”留在万历的生母李太后的宫里做了宫女。

万历九年(1581年)的某一天,朱翊钧来给李太后请安,撞见了这个16岁的王姓宫女,一时兴起偷偷临幸了她。 按照惯例,事后要有所赏赐,以备将来若有龙种降生可做为验证的依据。但万历既没赠送东西,也没对周围的人说,但王姓宫女因此怀了身孕。这不是现代社会典型的“渣男”!

几个月后肚子渐渐大了起来,但不敢声张。后来被李太后看破,在李太后的追问下,她哭着诉说了被皇帝“临幸”的经过。

李太后忙召来万历皇帝问起此事,万历最初想赖账。太后命太监拿来记录皇帝生活的《起居注》,对照当时日期,万历只好勉强承认了。一年后的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十六日,这位王姓宫女被进封为恭妃。 同年八月十一日,王恭妃不负重望生了个男孩,这就是明神宗的庶长子朱常洛。

但万历对这对母子并不宠爱,此时,他最爱的还只是位列九嫔之二的“淑嫔”郑梦境,即后来的郑皇贵妃。

民间流传,郑氏因生性活泼,不同于其他妃嫔见到皇帝拘谨扭捏、不敢言,甚得万历喜爱。二人甚至在宫内追逐嬉戏(难道玩老鹰捉小鸡?)。

万历十一年,郑梦境生次女云和公主朱轩姝,封德妃。

万历十二年,郑梦境生皇次子朱常溆,但小皇子当日夭折,郑梦境被封“贵妃”(明代后宫制度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此时地位已经超越了生了皇长子朱常洛的王恭妃。

万历十四年正月初五,生皇三子朱常洵。二月初,万历颁旨要封郑氏为“皇贵妃”,这一举动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

据万历朝户科给事中姜应麟的后人,在《先太常公传略》里的记载,郑贵妃身怀皇第二子时,宠冠后宫已三年矣,明神宗与之戏逐(老鹰捉小鸡?),而伤身,致皇二子早夭。郑贵妃因而怨怼于明神宗,明神宗怜惜贵妃,便与其私下盟誓,若再有生子必立为东宫。后皇第三子出生,明神宗果然特加优待。

大臣们不断有人上疏,“皇贵妃“”的名分太高、仅次于皇后,郑氏只是“母凭子贵”,若照此推论,应该先封皇长子的王恭妃为皇贵妃。也有大臣上疏,规劝万历早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但是被万历以“元子婴弱”为借口拒绝了。

最后,大臣们还是没抵挡万历皇帝的任性,郑梦境被封为“皇贵妃”、在后台中的地位仅次于王皇后。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受万历皇帝宠爱仅次于郑贵妃的李敬妃生皇六子朱常润。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李氏又生下皇七子朱常瀛,同月二十一日薨,追封皇贵妃。

李氏之死,让人不免又联想到是郑氏争宠所为。《明史稿》里就记载: 始贵妃李氏宠亚于郑氏,郑氏因其疾,使御药房内监张明纵药阴杀之。

《酌中志》也记载:神宗贵妃李娘娘有疾,郑娘娘名下太监张明,医治不效薨逝。神宗极为悲悼,丧礼从厚。所生两皇子,派与中宫王老娘娘为慈母,共育咸福宫。彼时积言有如淳如衍之事,自此郑娘娘无有与分宠者矣。

《酌中志》的作者刘若愚,在深宫生活了数十年,万历、天启两朝颇有地位,了解很多外人难以知道的深宫秘事。在他的书中,关于李敬妃之死说是当时有这样的传闻,并没有用肯定的语气下结论。而且太监张明同时是司礼监秉笔大太监、明神宗的心腹,下毒谋害妃嫔的可能性不大。

李贵妃去世后,万历很悲痛,据《万历起居注》记载,他想把她葬入自己定陵地宫之右穴,以便在死后继续陪伴自己。

万历起居注记载:万历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九日条-口传圣谕:“皇贵妃李氏伺候敬谨,诞生皇子,准葬于寿宫右穴,内阁议拟里看此”

但大臣们极力反对,他们认为帝陵为国家万年储祥吉壤,没有嫔妃率先葬入的先例。万历皇帝没办法,只能在自己的皇陵附近的银泉山选了一处风水宝地将她安葬,即神宗四妃墓。豪华程度远超东侧明宪宗的宠妃-万贞儿的墓!

李氏之死,并未引起万历皇帝的对郑贵妃的怀疑,对他的宠爱一如既往。为了册立她的儿子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采取“拖延”的策略。

王皇后只生了一个公主,没有儿子,因此万历皇帝就期望其早死,这样就可以先册立郑氏为皇后,她的儿子就名正言顺地成了嫡子。而郑氏为了儿子能成为皇位继承人,依仗着皇帝的宠爱,先后策划了“妖书案”“槌击案”,但最终还是大梦一场空。

万历二十九年的一天,太后李氏又一次催促万历早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没想到万历竟然说,朱常洛的生母王氏早前仅仅是太后宫里的一名宫女,出身太过卑微!

这一下却是向李太后心窝子里捅了一刀,因为老太后早前也是宫女...

在李太后的逼迫下,万历不得已在这一年册立了朱常洛为太子。

万历四十八(1620)年四月初六午时,王皇后过世。同年七月二十一日,万历皇帝也撒手西去。临终前,他仍对郑贵妃念念不忘,叮嘱太子朱常洛:念郑贵妃待我好,册立为皇后,死后葬入定陵寿宫同朕作伴……

但朱常洛尚未来得及遵照父命去办,29天后,自己也去谁万历而去了。而宫里流传,他恰恰是服用了郑氏的药而丧命的,史称“红丸案”。

并且,这还不算完。

朱常洛继位时,她“好心”送了数位美女给这位新君做侍女。其中,有两位李姓的侍女,又以其中一位西李(可能按照居住位置取名的)最为有名。

这位“李选侍”赖在乾清宫不走,并“绑架”了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天启皇帝朱由校。要挟大臣们要封她为太后,她的主子郑皇贵妃为太皇太后,这又让人们不由得怀疑背后是郑氏指使,好在他们的阴谋并未得逞。

郑氏又熬过了天启一朝,在崇祯三年、1630年,终于过世。一则,崇祯对这位皇太妃并无好感,二则依照当时明朝的国力,也无力再为其建造如之前宪宗之万贵妃、神宗之李贵妃那样的陵寝。于是被葬入了万历皇帝为李贵妃修建的坟园,成为李皇贵妃的共葬之主,后来又陆续葬入了万历皇帝的另外三位妃子。但是,因为郑贵妃名气太到了,所以现在这座墓反而被称为郑妃墓。

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合葬的皇帝(死后还是没能和心爱的人葬在一起)(11)

郑妃墓在万娘坟和悼陵监村之间,就在公路边上,陵墙依然存在,但陵已经淹没在一片果园中。

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合葬的皇帝(死后还是没能和心爱的人葬在一起)(12)

郑妃陵园里的石基,通过尺寸可想而知当初地面建筑规模的宏大。

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合葬的皇帝(死后还是没能和心爱的人葬在一起)(13)

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合葬的皇帝(死后还是没能和心爱的人葬在一起)(14)

而朱常洛的生母王恭妃、直到万历三十四年(1605)十一月,朱常洛的侍妾生下皇长孙朱由校(明熹宗),太子有了儿子、明神宗有了孙子,再加上多年来大臣们的谏言力争,民间也议论纷纭,明神宗才借着给母亲加徽号的机会,“顺便“”将王氏晋封为贵妃、皇贵妃。但是,皇贵妃、有名无实,她凄惨的日子并没有什么改变,一直被幽禁着,始终受着迫害。

万历三十九(1611)年,她终于熬不住了。万历皇帝终于同意朱常洛去见母亲最后一面,但是她早已双目失明。她伸出手抚摸着儿子的衣服,百感交集,凄然泪下:“你终于长大成人了,我死而无恨。”

她的丧事,被万历皇帝一拖再拖,直至一个月后,尸体已经腐烂,万历皇帝才按照没有子嗣的普通嫔妃的规格把她葬在了东井,即使她生前已被册封为皇贵妃、即使她的儿子已经是太子,都没能改变这一切。

泰昌元年十月(1620年),朱由校继位、即明熹宗。他把追尊王氏正式追封自己的祖母为孝靖皇太后,并把陵墓从东井迁出,与明神宗和孝端皇后王氏一起葬入定陵的地宫内。

很不幸的是,三百多年后,他们再次被“打扰”,最后被一把火烧的灰飞烟灭......而郑妃陵园,早在民国时期已经被盗,值钱的陪葬品被洗劫一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