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大华书场迎来了自己的70岁生日。

始建于1952年的大华书场,如今位于青年路48号。它一直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基地,70年过去了,依然活跃在杭城曲艺舞台。

大华书场表演(大华书场70岁啦宋韵留声)(1)

为振兴杭州曲艺,品味千年宋韵,70岁生日这天,“宋韵留声 杭城记忆”杭州市非遗曲艺书场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大华书场成立70周年曲艺专场,在大华书场正式启幕。

活动由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上城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湖滨街道办事处承办,上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执行承办。

当天,大华书场在“宋韵留声 杭城记忆”杭州市非遗曲艺书场系列活动现场,推出成立70周年庆典专场,以杭州小热昏、苏州评弹、绍兴莲花落、相声、快板等经典曲目、新品佳作献礼党的二十大。

大华书场表演(大华书场70岁啦宋韵留声)(2)

大华书场是苏州评弹在浙江的主要演出阵地,这次庆典专场还邀请到了上海评弹团团长、著名评弹演员高博文,和大家回忆了当年苏州评弹在杭州的演出盛况。

大华书场表演(大华书场70岁啦宋韵留声)(3)

来自绍兴莲花落主要流传地杭州萧山的俞德其,不仅是绍兴莲花落杭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更是第五届曲艺牡丹奖文学提名奖获得者。他为观众带来了《中国人》。

曲艺薪火相传。来自杭州市夏衍小学,年仅14岁的小热昏小小传承人洪王云泽同学,演唱了杭州小热昏《杭州好地方》。

大华书场表演(大华书场70岁啦宋韵留声)(4)

大华书场表演(大华书场70岁啦宋韵留声)(5)

走过70载的大华书场,承载了无数杭州人老底子的文化记忆。

70年前,大华书场由钱楚栋、王德铭、陈文琳、王妙先、来竹琴、华寿泉、丁志强等7人合资创办。期间,单位性质初始阶段为私营,于1959年转为公私合营,而后在1985年定为上城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下属的事业单位,于2003年9月改制为“杭州大华书场有限公司”。

书场先是选址于积善坊巷17号。1994年,因旧城改造,大华书场迁到了吴山茗香楼。2001年,书场才搬到今天的青年路48号。

大华书场在杭州几乎无人不知,苏州、上海等地评弹名家常来这家书场演出。最盛时期,400多方并不很大的书场,白天场就有听众600多人。

上世纪六十60年代初,是大华书场的鼎盛时期,书场演出常年不断,演员名家齐聚荟萃,书迷听众日趋增多,场内时常座无虚席,遇有大家、名家演出时,往往出现书迷漏夜排队购票现象,为此书场曾实行购票限量制,即一人限购两张。

后来书场几经易址,说书人和听客也换了一拨又一拨。不变的是,它依然是杭州人听评弹、相声的“宠儿”。

大华书场表演(大华书场70岁啦宋韵留声)(6)

作为杭州非遗曲艺书场的代表之一,大华书场不仅成了非遗保护的重要传承地,也成了以文化大力促进杭州文旅融合的重要阵地。

2019年,大华书场被评为杭州市的国际旅游访问点;2021年,入选2021年度杭州社会资源国际旅游示范访问点和推荐访问点;入选由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开展的2021“杭州亚运人文体验点”,同时还入选了“杭州文化和旅游IP”。

杭州评词、杭州评话、小热昏、杭州摊簧、武林调、独脚戏等等,老底子杭州曲艺类非遗项目在这里焕发出新生和青春,更好地融入当代百姓的文化生活。

据来自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的数据,杭州近年来在曲艺类非遗项目传承保护上取得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大华书场表演(大华书场70岁啦宋韵留声)(7)

目前,杭州市现有曲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2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就有6项:杭州评词、杭州评话、杭州小热昏、杭州摊簧、武林调、独脚戏;杭州市现在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人。

7月29日,另一家浙江省非遗曲艺书场试点单位——古韵居百姓书场,也将推出“品千年宋韵、享共富发展”古韵居百姓书场杭州评话书会市民专场,邀请杭城老百姓用杭州方言,共品源自南宋的“杭州大书”。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