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运动训练理论是人们在田径训练、比赛实践过程中结合实际推演出来的概念成原玛田径运动训练理论是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中最早的成员之一,许多他项目的专项训练都移植或借鉴了田径运动训练的理论和方法,再加上自然科和社会科学一些知识在训练理论中被广泛应用,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有必要去研弃各个项目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并据此建立其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运动训练理论。田径训练理论对运动训练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田径训练基础技术(田径运动训练理论概述)(1)

(一)世界田径运动训练理论发展阶段

1.自然发展训练阶段

该阶段在1896年第1届奥运会前后。在这一阶段,人们对田径运动训练过程的规律认识还很肤浅,属于一种“自然发展”。那时,人们开始认识到通过训练能产生效果,多练可以提高成绩。

田径训练基础技术(田径运动训练理论概述)(2)

2.新技术新方法训练阶段

该阶段在20世纪20一30年代。人们鉴于不同运动员从事同一运动项目取得的成绩不同,使人们认识到运用新技术和新的训练方法对于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性。随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开始重视对运动训练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注意并加强了对训练过程客观规律的探索。

田径训练基础技术(田径运动训练理论概述)(3)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注意研究和改进田径运动项目,力求通过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来提高运动成绩,并取得了一些成就。20世纪20年代后期,教练员开始采用“辅助训练法”,这对提高运动员的水平起了间接作用;30年代,这种训练方法演进为按奥林匹克竞技周期安排耐力、力量、速度和灵敏等身体素质训练的“螺旋训练模式”。在这一时期,拉乌里·皮卡尔在其《田径手册》中论述了训练负荷和休息问题。后来,德国人凯什莫列尔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创造了“间歇训练法”。

田径训练基础技术(田径运动训练理论概述)(4)

3.大运动量训练阶段

该阶段在20世纪40一50年代。4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著名运动员埃米尔·扎托皮克采用加大训练量的方法,即超量训练法,使他在一系列世界大赛中打破世界纪录。从50年代初起,各国长跑运动员,甚至其他体能类项目的运动员也开始采用超量训练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至今,科学的大运动量训练方法仍是取得优异成绩的方法之一。

田径训练基础技术(田径运动训练理论概述)(5)

在这一时期,瑞典长跑家创造了“法特莱克”训练法。戈·赫克通过这种方法创造了1500米、1英里、2英里、5000米世界纪录。德国人谬勒尔和赫廷格尔研究出的肌肉对抗训练法,为运动训练提供了有效的辅助练习形式。英国人K.摩根和G.阿姆逊设计出了极具实用价值的“循环训练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