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被一位影迷朋友推荐看了一部电影,的确不错,提神醒脑,越发觉得在这个炎热的夏天,极其有必要分享给大家。
牛奶配送员的奇幻人生
На млијечном путу
《On the milky road》,中译名有《牛奶配送员的奇幻人生》(台),《牛奶佬魔幻恋曲》(港),《送奶路上》等。说实话,我最喜欢《送奶路上》,没啥内涵,简单直接没毛病。
影片出自塞尔维亚男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之手,综合看过他的所有片子,会明白“魔幻现实主义”就是他电影的标签。他的电影作品风格明显,其中动物元素丰富,充满着吊诡和奇绝的想象力,无尽的癫狂与黑色幽默相映成趣,梦幻与真实共生,诙谐且不失浪漫。
在中国,恐怕只有姜文的电影有此意趣吧。
先来说说主要演员阵容,就俩。导演库斯图里卡被国内影迷亲切地称为“老库”,他在《送奶路上》自导自演,可以说,导演演得还不赖。当然,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么?哦不,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风情万种的女神莫妮卡·贝鲁奇!是的,除了导演老库,她是这部电影另外的主角。
当然啦,美女与帅哥,自然好couple。莫妮卡·贝鲁奇在电影中就挑起大梁,饰演了一位让老库心向往之、甘愿为她放弃年轻女友的难民朋友。
是个三角恋的故事。
故事内容很简单,所以我决定不大而化之、抽出主线,而是打算啰嗦两句。
战乱时期,牛奶工寇斯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饰)专门为一家奶牛饲养户往军队里运送牛奶。他曾是音乐学院钢琴系的毕业生,因为战争的爆发而不得已沦落至此,以此讨生活。尽管整个小镇被战火笼罩,寇斯塔毫不在意。一驴一伞、肩头一只游隼是他送奶路上全部的装备。驴子用来省去脚力,黑伞用来挡住子弹,游隼则是他的玩伴,听得懂寇斯塔口里的音乐,经常和歌而舞,两人相见甚欢。
寇斯塔有一个忠实的仰慕者,就是他所供职的那家奶牛场主的女儿米连娜。米连娜曾是四连冠体操冠军,一言不合就跳操,家里那口动不动就倒转的大钟似乎就是她用来练体操的玩具。米连娜年轻美丽,热辣活泼,渴望着与自己的神枪手哥哥在同一天完成婚礼,于是电影一开头,她就自作主张,出钱从难民营里买来哥哥的新娘,也就是咱们的莫妮卡·贝鲁奇啦。当然,她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早点嫁给男神寇斯塔,生米煮成熟饭。
没想到寇斯塔对这位新来的美女满心爱慕,不过第一次后居然没撩动她。但是感情是慢慢培养的嘛,后来在一次送奶路上,寇斯塔被狙击手打掉了耳朵,莫妮卡主动帮他缝上了耳朵,两人的感情至此迅速升温。
这就让米连娜看不过去啦。一开始她和莫妮卡两人玩得很好,但战争时期嘛,情感脆弱,人人都需要异性的抚慰,于是少不了为了寇斯塔争风吃醋。米连娜决定,尽快举行婚礼。
谁知莫妮卡的来路并不简单。她曾经出庭指正一个维和部队的将军杀死发妻,后者被判三年。但其实,将军正是为了她才有如此举动,所以出狱后,他发誓要活捉莫妮卡,为自己报仇。
很快,怒火蔓延至莫妮卡所在的村子,村子上下被洗劫一空,米连娜兄妹也被熊熊大火烧干,而莫妮卡则躲进了水井里,暂时逃过一劫,后被送奶回来的寇斯塔救起,两人开始了生死大逃亡。
但是终究没能有情人终成眷属——莫妮卡为救寇斯塔,身死。
逃亡的内容占据了影片很大部分篇幅,可以说,两人爱得挺深。究其原因,除去战争时期精神方面的安全感需要,再就是,两人同属不幸的人,心有灵犀,可谓是soulmate。
莫妮卡说,“你让我想起我自己,我以为不复存在的那个我”。不知道为什么,这句话让我想到《我的前半生》里贺涵与唐晶的恋爱关系,有人说,唐晶就是第二个贺涵自己,两人对此皆心知肚明。难道基于此,编剧才要为罗子君和贺涵扯上情感线,来打破这种看似畸形的感情状态吗?值得思考。
导演在主观上弱化战争的残酷,建造了一个乌托邦式的存在。米连娜和她的母亲两人守着奶牛场,依然在战争的炮火之外享受生活,关照小我,而寇斯塔的送奶路则是他一次次走向外界的修行之路。
当然啦,这些都被导演用一种喜剧的形式掩盖起来。影片中充斥着热闹吊诡的场面,涂满荒诞,游戏感十足,背后深藏的却是不断的戏谑和对常态坚定的反抗。
综观整部电影,不难得出结论:这部电影关乎战争和爱情。南斯拉夫的战争伤痛,是库斯图里卡电影里常见的母题;莫妮卡也说,“竭尽你的所能去爱一个人,是最有意义的事了”,这都让观众很轻易地往“战乱时期的爱情”这几个字眼上靠近,去寻求一种准确感知到电影主题的成就感。
如果说战争是本片故事的大前提大背景,是骨架,那么,爱情则是丰满这副骨架的肉身。三角恋的产生与为爱逃亡是主线,其余诸如对战争、对人性等的思考则属于并蒂开花。
说到战争的本质,我认为寇斯塔与莫妮卡的一段对话充满影射意味——
寇斯塔:你真美。
莫妮卡:那正是我的不幸。
请不要忘了,正是莫妮卡的美,给村子所有人包括莫妮卡自己惹来了杀身之祸,应该来说,这不仅是莫妮卡的不幸而已。
假如给这部荒诞至极的电影只找出一个关键字,那当然是:情。
不只是爱情,还有人和动物(如寇斯塔与蛇)之间深厚的感情,包括误会、信任,与感恩,我甚至觉得,这是一部现代版“农夫与蛇”的寓言,只不过,内涵变了:蛇没有倒咬农夫一口,反而是救农夫于危难之中。
对照《送奶路上》,就是蛇救了寇斯塔的命:每次送奶路上,寇斯塔都会倒出一点牛奶,喂养一条爱喝牛奶的蛇,这只蛇长大后不止一次救了寇斯塔的命,还在危急关头想救寇斯塔的爱人莫妮卡。
一种反哺。
另外,电影内容极其丰富的其中一点原因是,它充满了很多符号化的东西。应该来说,这些符号化的东西正是导演对战争的一种反思。如片头浴血的成群白鹅与片尾被炸掉的无数羔羊,前者寓意强国,满身是别人的鲜血,也因此得到食物;后者就像战争中的无辜人,慌乱中被杀掉。
此外,对着镜子跳动的母鸡、踮脚吃树叶的狗、喜欢旁观和幸灾乐祸的游隼,喝牛奶的蛇,动不动倒转的大钟等等,它们在电影的前半部分绝对是笑料担当,但后期风格一转,偏于奇幻色彩,有的甚至成为牛奶工寇斯塔逃亡之路的帮手,比如两次从井底出现引开士兵注意力的白蝴蝶,用翅膀扇出狂风帮男主争取时间的游隼等,这绝对不是为了给电影增添趣味性的小心机,我相信,它们背后是一种很深的宗教隐喻。
影片最后,寇斯塔总是拖着满满的石头上山,铺满莫妮卡葬身的那片草场,他的这种举动恰与金基德电影《春去春又来》中男主(金基德 饰)的背石上山之举如出一辙,不算新鲜的是,国内导演邢健作品《冬》中的男主(“最酷老大爷”王德顺 饰)也有类似行为。
娱乐至上的年代里,选择在电影中加入一点深度思考,其实难能可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