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古诗大全(诗路花雨李树喜)(1)

桃花源记古诗大全(诗路花雨李树喜)(2)

李树喜 河北省安平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高级记者,作家,人才学与历史学者。原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光明日报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现《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

桃花源记古诗大全(诗路花雨李树喜)(3)

从“桃花源”的诗文倒置说起

《桃花源记》是累代传诵的古文名篇,陶渊明写道-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寥寥数百字,描画出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没有污染、平等谐和、怡然自乐的天地,令人向往。

本来,陶老先生“桃花源记”是为桃花源诗写的序言,诗文一体。作者的本意以诗为主,序文为辅。

陶渊明的诗,有160字的内容与序言相同,其中写道: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结句是“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表示这里是他景仰的境界。与他的理想契合。

也许是深有寓意,别有寄托,陶渊明的诗,词句艰深,比较难懂,与明丽天然、宛然如画的序言相比大不易读。后来,人们便择宾舍主,本末倒置,流传其文而几乎忘却其诗。甚至索性把文放在《古文观止》里独立成篇。人们一说到“桃花源记”大多脱口而出的是“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而很少说及那个原诗的。

显然,通俗易懂战胜了艰深古奥,这是读者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后来,关于桃花源的诗作甚众。李白诗有“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湲二水斜。” 山水大诗人王维也写了《桃源行》的歌行。但这些诗的流传广度和影响都远不及陶渊明的序言。

从实践论的视角看,大众的接受和认可程度,是评价任何文化艺术包括诗词的最重要最权威的标准。写诗总要让人看的。古怪生僻,故作高深,多数不懂,何来欣赏!

其实,平白并非易事。真正的高手,是用通俗平白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和好的意象、意境。其间有生活的积累,更须创新和磨练的功夫。结论:

艰难用典掉书袋,拮据聱牙费疑猜。

细数流传千古句,皆从平白语中来。

桃花源记古诗大全(诗路花雨李树喜)(4)

编辑/章雪芳 审核/小楼听雨 校对/冯 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