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天降饥荒。百姓连可以用来充饥的草根、树皮都难寻到了,饿死骨遍地。

大臣将民间疾苦上报给朝廷,在那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的殿中,晋惠帝问:“何不食肉糜?”

此一问被嘲笑了近两千年,被骂了近两千年。

可是,都已经21世纪了,我们身边真的有太多晋惠帝,却还不自知地嘲笑着一千六百多年前的鼻祖。

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何不食肉糜)(1)

一个宝妈在地铁上哺乳宝宝,一件细小的事却引起了热议。因为被一个姑娘拍下上传网络,说这是社会之耻,有伤风化。

姑娘,你真懂什么是耻什么是荣吗?你怕不是生、长在无菌的城堡里喝着露水长的个吧,未曾清贫,不经挫折,如今怎得落入人间坐起了地铁?

可是在这篇批判那姑娘的报道下有人提问:

带着这么小的孩子为什么要出门呢?

带着孩子为什么要坐公共交通工具出门呢?

养不起,就不应该生。

......

我不知道是我太穷了,还是他们真的太富贵,难道只有我生存的世界理想和现实存在差距?世间熙熙攘攘,无非碎银几两。一日三餐饱不难,但是于有些人而言维持一家人简单的衣食住行可能要花掉他所以的力气,哪里有精力去装潢他的生活。

未能生来富贵也未能平地而起,就该放弃奔波?放弃结婚育子?你能踩在阳关道追求诗和远方,是你的能力,但不去嘲笑别人被迫顶着乱发守着酱醋茶,是生而为人该有的善良。

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何不食肉糜)(2)

戴建业教授,到花甲之年,突然在全国各地演讲。网友问:你如此各地走穴捞金,你的文人风骨呢?这是为人师表该有的样子吗?

文人有风骨,可文人背后也有生老病死、柴米油盐,怎就忽略了呢?

走出课堂,他也是一个丈夫,一个生病妻子等他拿钱看病的丈夫,一个家庭的顶梁柱。

他大概就是太有所谓的风骨,两袖清风却误佳人。教了一辈子书,桃李满天下了,兜里却没几个钱给妻子治病。

文人风骨于人间三千疾前有何用。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我不禁想,世人对一个文人的要求还真是高,应验了好人成佛需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坏人只需要放下屠刀。

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何不食肉糜)(3)

疫情当前,周女士感谢叮当小哥不辞辛苦给自己年迈不便的父亲送了粮,想方设法给小哥报酬,一个有情,一个量力感恩,事情到这么结尾不是很好吗?

键盘侠出来了,人肉了周女士,大叫200是打发叫花子。一条鲜活的人命没了……

又说周女士太脆弱,却不想,言语到底能多伤人。

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何不食肉糜)(4)

周树人弃医从文说唤醒胜过解剖,可如今我们有食果腹,有力自保,但仍有精神与眼见的贫瘠。

人与人的悲喜并不相通,没有经历过不谈感同身受,幸福千篇一律,不幸的却各有各的不同。于你而言是随口的一句,于他而言可能是要一生才能治愈的伤痛。不知全貌,不该置评。

对学习保持热情,对未知保持敬畏,对生命保持敬意,对真善美的保持相信,只有这样浩瀚岁月长河中,生命不断轮转,但温柔与冷静才能永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