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姑娘的故事—思维导图说节日

元宵姑娘

汉武帝时期,朝中有个著名的大臣叫东方朔,他非常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和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没有和家人见过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更加思念亲人。她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见上一面。

几天之后,东方朔在长安大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恐慌的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这里有解灾的方法,你们拿给天子看看,让他想想办法吧。”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子,扬长而去。有人拿起红帖子,赶紧跑到皇宫去,报告给了武帝。

皇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地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并且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令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 听后,就把东方朔说的解灾办法传令下去。

正月十五这一天,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来来往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亲人们见面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并且全城挂灯笼,放烟火。

元宵节的来历或故事(元宵姑娘的故事)(1)

节日简介

元宵节又称元夜、元夕、灯节、上元节或小正月,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一直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人际关系也不断得到扩展的过程。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节日活动中。所以,元宵节具有加强和扩大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人际关系的意义。

元宵节的来历或故事(元宵姑娘的故事)(2)

节日起源

(1)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正月“上辛夜”(上辛日:指农历每月的第一个辛日。上辛夜就是上辛日的晚上。古代以甲子计日,每十日必有一个辛日。辛,天干中的第八位。每年正月上辛日,为,祈求丰年之日。)在甘泉宫祭祀“太一”(太一,又称天一、太乙、北辰,即北极星,靠近北天极。古人认为此星在天空上几乎不动,众星均绕其旋转。“太一”为天之中心,有群星拱卫的天文现象,故古人尊其为天帝。)的活动,被后人看作是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开端。

(2)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3)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日大张灯火。

(4)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就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元宵节的来历或故事(元宵姑娘的故事)(3)

节日习惯

(1)赏花灯。我国民间在元宵节有挂灯笼、猜灯谜、耍龙灯的习俗,所以元宵节也称灯节。赏花灯开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观赏花灯、烟火之风盛行,并传于后世。

(2)舞狮子。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3)踩高跷。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4)划旱船。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动作。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

元宵节的来历或故事(元宵姑娘的故事)(4)

节日饮食

一提起元宵节的传统特色食品,大家就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汤圆了。汤圆,北方把它称为元宵。尽管名称不同,但是,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元宵节吃汤圆这是最普遍的习俗。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是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类似于后代的炸元宵。及至南宋,就有所谓“乳糖圆子”出现,这应该就是圆的前身了。到了明朝,人们以“元宵”来称呼这种糯米团子。

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渐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高粱面、黄米面和包俗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播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的小似黄豆。煮食的方法有带汤、炒吃、油氽、蒸食等,都同样美味可口。

节日古诗词

正月十五夜(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注释】①火树银花:比喻灿烂绚丽的灯光和焰火,特指上元节的灯景。合:到处都是。②星桥:星津桥,天津三桥之一。③铁锁开:比喻京城开禁。唐朝都城都有宵禁,但在正月十五这天取消宵禁,桥上的铁锁打开,任平民百姓通行。④暗尘:暗中飞扬的尘土。⑤逐人来:追随人流而来。⑥游伎:歌女、舞女。⑦秾李:此处指观灯歌伎打扮得艳如桃李。⑧落梅:曲调名。⑨金吾:原指仪仗队或武器,此处指金吾卫,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⑩不禁夜:指取消宵禁。⑪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皿,即滴漏。

诗句大意】正月十五之夜,到处灯火灿烂;大桥上打开了铁锁,游人可以随便出入。马蹄踏过处,尘土飞扬;全城到处都洒满了月光。歌女花枝招展,边走边唱《梅花落》。禁卫军特许通宵欢庆,计时器不要紧催天亮。

元宵节的来历或故事(元宵姑娘的故事)(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