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继续做梦。

今天请到的嘉宾,依然是秦汉时期天下第一谋士,张良先生。

我说,一提三国,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桃园三结义,小时候,我们几个比较调皮的孩子就模仿电视上的情节,跪在土地庙前,用小刀把手割破,喝血酒、磕头结拜。我不了解外省是什么情况,山东非常流行结拜,高中、大学同寝室会结拜,参加工作后也会结拜。甚至,有些小地方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第一把火就是先结拜,否则没法开展工作。

他说,山东流行结拜文化,主因不是《三国演义》,而是《水浒传》。

我说,我初中结拜过,高中结拜过,大学结拜过,参加工作后也结拜过。不过,现在大家都没啥联系了,各自为安了。我小时候,一直理解不了两个事,一是农村出殡时,儿女总有要撞棺材的,想追随而去,一群人拉着不让撞,我就在想,多亏有人拉着,否则又出人命了。二是关羽被杀后,刘备与张飞为什么不接着自杀而去?毕竟当时磕头承诺的是: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

他说,第一、他们三人并没有结拜过,是罗贯中给结拜的。相反,搞政治的人最讨厌儿女情长,君臣关系咋可能称兄道弟呢?第二、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是一种寄语,就是情同手足的意思,你不能抠字面意思。

我说,我现在肯定理解,是小时候不理解。

他说,三国时期,刘备是最弱的,躲进了四川盆地,但是经罗贯中一写呢?刘备成了主角,绑定在他身边的几个人也都随之成了耀眼的明星,例如关羽、张飞、诸葛亮,哪个不璀璨?前面谈项羽时我跟你讲过,诸葛亮为什么选刘备不选曹操?是因为曹操继承的是整个大汉王朝的遗产,最大的遗产就是人才,司马懿都没有入选曹操的智囊团,诸葛亮若是投奔了曹操也只能打酱油。所以,作家、史学家就是历史人物的化妆师,让你俊俏你就俊俏,让你丑陋你就丑陋,让你挺拔你就挺拔,让你侏儒你就侏儒。

我问,罗贯中为什么要以刘备为主角呢?

他说,作家最喜欢写悲剧(弱势)人物,若是写曹魏吊打蜀吴有啥意思?写吴国唯唯诺诺也没啥意思。不如从仁义下手,政治游戏是尔虞我诈,而罗贯中给刘备换的马甲则是有仁有意,正合老百姓的胃口。你不是喜欢打羽毛球吗?你看,林丹,强势,脾气大,动不动要干架。再看老对手李宗伟?儒雅,老黄牛。结果呢?林丹拿了两轮大满贯,李宗伟则是千年老二,乃至里约奥运会时,中国球迷都希望李宗伟这个外籍运动员能拿块金牌,李宗伟就是标准的弱势偶像,让人怜悯,这么儒雅的人,这么刻苦的人……对弱者的悲怜是人之天性,所以创作者也往往会刻意迎合。

我问,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刘备身上流淌的是刘邦的血脉?罗贯中觉得刘备的蜀国才是正派?

他说,这个事,只有罗贯中知道答案。

我说,有时,我在想,未来人是如何对我们考古呢?是根据互联网历史痕迹还是当代史官写的图书?

他说,互联网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保存记忆,但是还有另外一大优势,就是可以清除记忆,片甲不留。所以,互联网考古具有被动片面性。史官呢?可能具有主动片面性。未来的考古,会聚焦到时代小说上,在这个时代,小说家才是真正的历史记录者,与《三国演义》这些古体小说不同,今天的小说多是民间题材,更容易管中窥豹,小说家是在用假人说真事,并且还很擅长包藏祸心,把要说的话都藏于字缝里。

我问,你觉得《三国演义》里谁被过度神话了?

他说,诸葛亮。研究历史人物,一定要预防尸臭,尸臭是怎么产生的?就是研究者把研究对象当成了木乃伊,没有血,没有肉,没有七情六欲,要么就是永远正确的神,要么就是弱智木偶。怎么才能鲜活?把研究对象当个人,而且是成年人,要结合人性以及人生体验去换位揣摩,若是我在这个位置,我会怎么决策?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的形象过于扁平化,永远智慧、永远忠诚、永远热泪盈眶。

我问,诸葛亮的真实军事才能如何?

他说,理论大于实践吧,有刘备在的时候,刘备比诸葛亮更懂军事,刘备对诸葛亮的定位就是后勤总管,没指望他带兵打仗,所以在刘备在的日子里,诸葛亮几乎没有实战机会,也没得到过具体锻炼,刘备入益州带的是庞统,夺汉中带的是法正。

我问,关羽是怎么死的?

他说,不是有很多成语吗?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当时,三足鼎立,荆州差不多可以理解为三家的中心点,北边是曹魏,东边是孙吴,西边是蜀汉。荆州是怎么落到刘备手里呢?是刘备“借”来的,有个歇后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后来刘备在益州称帝,刘备派得力干将关羽把守荆州,这个时候的荆州对于刘备而言,有点类似我们前面讲的西域都护府,因为荆州离益州比较远,荆州有点类似战略孤岛,主要战略意义就是缓冲区,预防东吴攻打。不知道是刘备太自信了还是关羽太自信了,觉得守城太无聊,决定主动北伐,去干曹魏,结果?后院失火了,让人掏了老窝,丢了荆州,关羽一行急忙往回赶,到麦城时,脑袋落地了。

我问,刘备能否主动跟曹魏求和,然后联手先灭东吴?

他说,曹魏不会答应的,曹魏对孙刘是吊打模式,目标明确就是大统一,曹丕接班后目标是先打孙吴,至于蜀汉?曹魏没放在眼里,另外,蜀国也比较远,暂时对自己没有威胁。关羽死后,为什么刘备要攻打孙吴?替关羽报仇是假,夺回荆州这个缓冲区是真,北边有汉中作为对曹魏的缓冲,东边需要荆州这个缓冲区,若是失去了荆州这个缓冲区,等于蜀汉只能回缩到四川盆地了。当时有个什么契机呢?曹操死了,曹丕跟东吴摆开架势决定干一场,刘备看到了机会,觉得孙吴腹背受敌肯定会割地求和,没想到孙吴不吃这一套,硬是把刘备干的嗷嗷的,从此一蹶不振。

我问,若是刘备只守四川盆地,不扩张呢?

他说,若是秦朝之前,可行。因为那时还没有大统一这个概念,秦始皇是给后人打了样本,不管谁当皇帝,都把大统一当自己的执政目标,所以不可能让你在四川搞独立,要想获得生存空间必须积极外扩,你能扩到的版块越大,你存活的几率越大,朝北有秦岭,扩不出去了,只能朝东,而且东吴相对要弱一些。所以荆州必须要拿,三角关系是最稳定的,也是最容易坍塌的,稳定的前提是旗鼓相当,要说坍塌?又很简单,只要一方稍微变软,两边会同时捏你,都想快速蚕食你扩大自己的版块。

我问,整个三国时期,司马懿算不算最大的赢家?

他说,从结果来看,是!不过呢,这就涉及到了一个评判标准,是按节点,还是按结果?例如一个人,一出道就风调雨顺,55岁就干上了省长,只是62岁那年被双规了,那么他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呢?若是按照节点来划分,从他出道到62岁,他都是人生赢家,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若是从盖棺定论的角度去分析呢?又觉得他的一生是失败的,是个反面人物。我们评判历史人物,多是盖棺论,就是以死的时候为评判标准,例如最后整个三国落入了司马家族的囊中,那么司马懿就是最大赢家,比刘备、曹操、孙权还要厉害,倘若以节点论呢?在三国主要人物健在的日子里,司马懿虽然身居要职,其实一直都是小心翼翼的活着,从未出过头,说是苟且偷生也不为过,他的苟且不是为了谋取天下,而是为了保住荣华富贵,若是在刘备、曹操、孙权活着的日子,咋可能有人会认为司马懿比他们三人更智慧更成功?!

我问,司马懿是不是很早就预谋了夺天下?

他说,我认为,没有!书写历史、小说的人,是先看到了结果,然后反过头来去剖析司马懿,认为他从年轻时就开始了谋划自己的帝王之业,司马懿的性格跟你有点像,精于算计、不爱冒险,他最大的理想就是身居要职,不显山不露水的前提下,享受一份丰腴又稳定的贵族生活。后来为什么突然变了策略呢?两个原因,一是曹家一代不如一代,能驾驭他的人都死了。二是曹爽压迫司马懿压迫的太过分,让他喘不过气来。举个例子吧,你姓董,你在王家庄干村主任,村长换过四任,可是你的村主任一直干的很稳当,群众基础也特别好。又换届了,新村长对你没啥意见,但是村里的新会计想把你弄下去,你一看,你若是不自救就真的失去了村主任的职务,于是你一反击不要紧,连新村长也吓的:你来,你来……

我说,也就是说,纯属偶然。

他说,之前我给你科普过,基业不保一大重要因素,就是帝王的基因不稳定,没有足够优秀的接班人选,一旦有娃娃皇帝上任,那么江山就很难稳定了,曹操死的太早,接班人命又太短,若是每一任接班人都能活到60岁以上,那么司马懿是没有任何机会的,无论他怎么谋划怎么隐忍都白搭,所以他的胜出是上天给的机会。

我问,诸葛亮为什么不称帝?

他说,从春秋战国时期起,就没有文人起义这个说法。相反,在孔子的影响下,文人追求的是顺从,是要做圣人,千秋万代,万人景仰。当然,他未必没有过这个念头,一是内外环境不允许,二是他怕自己被后人写成王莽翻版。对于文人而言,最大的紧箍咒就是害怕后人怎么书写自己!

我问,那司马懿会不会也是这么想的?

他说,司马懿跟诸葛亮是同学,师出同门,年龄也相仿,亦敌亦友,俩人其实想法都差不多,就是我们是谋士,以辅佐别人成就大业为己任,而不是谋权,司马懿完全是被逼急了,狗急跳墙,结果跳高了,把整个江山给跳来了。

我说,既然是同学,那还打什么打。

他说,这就是各为其主了,楚云飞、李云龙,你看看最后的国共战役,指挥将领多是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同学。

我问,您觉得曹操知道司马懿有称帝的野心吗?

他说,台湾真正的高速发展,是从把“反攻大陆”这句口号去掉开始的,就是认了,知道不现实了,安心发展经济吧,修机场,修高速公路,诸葛亮明白这些道理不?都明白,但是若是真的躲在蜀国安心种地,貌似自己也没啥价值了,毕竟自己的核心价值是军事谋略……

我问,司马懿的哪句话,让你觉得很有价值?

他说,关于司马懿的话有很多,例如:臣一路走来,没有敌人,看见的都是朋友和师长。这话不是司马懿说的,而是后来的书写者说的,玩政治的人,不可能说这么浪漫的话,例如县长要查下面某个局长,你跑到县长面前说,XX这个人不错,我能否见见他跟他聊几句?你不是找死吗?你要第一时间发表站队讲话,坚决支持搞反腐倡廉……

我问,对于管理者,如何警惕司马懿这样的人?

他说,司马懿家族做的事,其实就是将国家资产进行私有化了,在公器的基础上建立了个人和家族权威。司马懿在任关中都督数年,关中就变成了他的铁打地盘,谁来都抢不走;司马师担任中护军三年,也在禁军中培植了强大的私人势力,政变发生之时朝野上下无人可与司马懿抗衡。换句话说和他同一时代甚至是比他小一辈的曹魏重臣和大将几乎都不在了。那么,放在今天有什么警示作用?一是预防大家族对核心产业的垄断,二是预防大家族在核心位置的渗透。

我说,这些不是我等屌丝该操心的。

他说,老舍的《茶馆》里写的好,莫谈国事,作为老百姓,就安安心心过自己的小日子就行了,过去老百姓怕兵荒马乱,一是怕服兵役,二是怕闹饥荒。在吃的饱的年代,战争之类的离老百姓很遥远,看过茅盾写的《子夜》没?城外在打仗一点都不影响上海那边歌舞升平,现在对油腻男的一个评判标准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对国际政事侃侃而谈让人以为他是当代司马懿的中年男子。少研究大事,多研究身边事,前段时间中东有战争,老百姓站阳台上录视频,这就是未来战争的特征,与老百姓越来越无关!

三国演义里司马懿的成功秘诀:解读三国演义的司马懿(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