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抠鼻屎」对孩子的危害吧……因为我和某个明星(坂田银时)一样非常喜欢挖鼻孔(但区别在于我一般不会随便拿别人的衣服擦或者弹到别人身上)。

好了,说正事儿——

【正视挖鼻孔】

首先要说的是,很多人认为「挖鼻孔(nose-picking)」不雅,或者只是日常的行为而已,但挖鼻孔其实曾经是一个非常具有技术难度的学科。

资料记载,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Tutankhamen)就有专职挖鼻孔人员,这项工作不仅只需要面对鼻孔和鼻腔分泌物这一点小小的不适,还能换取「包吃包住」的福利待遇,甚至能得到3头牛的报酬[1]。

小孩有鼻屎该不该抠(儿童健康怎样健康地)(1)

图源:unsplash

因此,我们不仅要考虑挖鼻孔会换来自己爽,还要考虑未来万一有一天去国外哪个部落能被聘为「御用挖鼻师」赚他个三亿两亿呢?

为了这个理想能够实现,我们也要了解挖鼻孔这项技术的难度和风险。

【生理影响】

一般来说,挖鼻孔是一项遍布世界且无害的行为,普通人每天至少挖「4次」鼻孔[2]。

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儿童而言,挖鼻孔带来的危害也是非常多的:比如由于感染导致鼻前庭炎[3]、鼻疔[4](如图:患儿右侧面部肿胀、鼻中隔前蜂窝组织炎、右侧鼻孔结痂和肿胀)等情况出现,甚至和更高的「呼吸道感染风险」有关[5]。

小孩有鼻屎该不该抠(儿童健康怎样健康地)(2)

除此之外,有的挖鼻孔也是导致儿童「鼻出血」的原因之一[6],「过敏性鼻炎」也可能会让孩子更频繁的挖鼻孔[7],因此儿童如果频繁挖鼻孔需要关注这类问题。

因此,少挖鼻孔可以降低感染和鼻出血等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频繁、反复挖鼻孔「不会」扩大鼻孔口径,因为鼻孔孔径和基因以及病理因素相关,当然长期挖鼻孔造成皮肤牵拉理论上会有影响,不过仍然缺乏证据。

【心理影响】

其实偶尔因为感觉不适稍微做一下「挖鼻孔」的行为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但如果上升到心理层面(精神障碍)就有一个非常专业的名词叫做「Rhinotillexomania」了。

有人将「Rhinotillexomania」翻译为「强制性挖鼻综合症」,也叫「挖鼻癖」,这是一个由「鼻(Rhino)」、「习惯性抠(Tillexis)」、「狂怒(Mania)」三个部分组成的组合词。

(↑没用的冷知识是不是又增加了↑)

小孩有鼻屎该不该抠(儿童健康怎样健康地)(3)

图源:pixabay

而这个词也将挖鼻孔的行为上升到了心理疾病层面,是一种强迫性的重复挖鼻行为,严重可导致「鼻中隔穿孔」或其他面部结构破坏[8]。而在儿童中也发现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多动症)儿童不受控的挖鼻孔现象,导致复发性鼻出血的极端个案[9]。

因此在儿童出现高频、反复、粗暴挖鼻孔行为,甚至导致多次出血等情况时,也应该考虑及早了解原因,避免更严重后果出现。

【改善方法】

除了对孩子进行提醒和批评之外,国外有一种「游戏干预」方法,分为两个部分[10]:

在第一节课中,在讲述了木偶得流感时保持鼻部卫生的健康行为的故事后,孩子们被鼓励讨论他们对鼻部卫生重要性的看法。随后让每个孩子站在镜子前,在靠近鼻子的地方放一张带有绿色胶状物的皱纹纸。该策略旨在模拟对鼻腔卫生的需求。然后,鼓励孩子模拟鼻腔卫生,然后用肥皂和水洗手。在这节课结束后孩子会收到一张「超级英雄贴纸」。

小孩有鼻屎该不该抠(儿童健康怎样健康地)(4)

图源:pexels

在第二场比赛中采用一款纸牌游戏,其中以插图说明了鼻部卫生的「六种健康行为」。孩子们必须按照鼻部卫生的六个步骤将卡片按正确的顺序排列。之后,每个孩子都被邀请在镜子前进行鼻腔清理,并用肥皂和水洗手。最后,孩子们会收到一张带有星星和写着「干得好」等短语的「奖励贴纸」。

而这种行为也促进了儿童在鼻腔卫生行为了认知方面的提升。

【鼻屎营养】

对不起,实在忍不住说说这个话题。

有专家认为,通过「吃鼻屎」(自己的)对人体有益,因为鼻屎中含有「细菌和杀菌酶」的混合物,吃下去之后可以训练免疫系统。

但另外一些专家认为,鼻屎成分和每天吞咽进去的黏液成分相同,吃鼻屎并不会提升免疫系统……

当然,没有做过随机对照试验不好评价吃鼻屎到底对免疫系统有没有益处,但至少从目前来看没有证据证明吃鼻屎会让你的免疫力更好。

另外,如果开展「吃鼻屎与健康获益的前瞻性研究」这项试验,要是采用盲法(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不是鼻屎),那我绝不参加!

参考文献
  1. Doshi, Jayesh. “Medical trivia.” BMJ :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vol. 328,7441 (2004): 679.
  2. A preliminary survey of rhinotillexomania in an adolescent sample. Andrade C, Srihari BS. J Clin Psychiatry. 2001;62:426–431.
  3. Lipschitz, Noga et al. “Nasal vestibulitis: etiology, 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118 cases.” Diagnostic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 vol. 89,2 (2017): 131-134. doi:10.1016/j.diagmicrobio.2017.06.007
  4. Bakshi, Satvinder Singh. “Image Diagnosis: Nasal Furunculosis-A Dangerous Nose Infection.” The Permanente journal vol. 22 (2018): 17-076. doi:10.7812/TPP/17-076
  5. Wertheim, Heiman F L et al. “Nose picking and nasal carriage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vol. 27,8 (2006): 863-7. doi:10.1086/506401
  6. McGarry, Gerald W. “Nosebleeds in children.” BMJ clinical evidence vol. 2008 0311. 19 May. 2008
  7. Doulaptsi, Maria et al. “Differentiating Rhinitis in the Paediatric Population by Giving Focus on Medical History and Clinical Examination.” Medical sciences (Basel, Switzerland) vol. 7,3 38. 26 Feb. 2019, doi:10.3390/medsci7030038
  8. Martín-Callizo, C et al. “Rhinotillexomania.” “Rinotilexomanía.” Actas dermo-sifiliograficas vol. 109,4 (2018): 370-371. doi:10.1016/j.ad.2017.04.028
  9. Rather, Yasir H et al. “ADHD presenting as recurrent epistaxis: a case report.”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and mental health vol. 5 13. 24 Apr. 2011, doi:10.1186/1753-2000-5-13
  10. Costa, Priscila et al. “Effects of an educational playful intervention on nasal hygiene behaviors of preschoolers: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Health promotion perspectives vol. 9,1 50-54. 23 Jan. 2019, doi:10.15171/hpp.2019.06

愿天下无疫

=丸=

免责声明:本文为个人兴趣创作,仅为让更多普通人对疫苗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内容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单位、机构,未接受任何形式赞助,所有配图均来自网络公开平台,如果内容有误,大家多做自我批评(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