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6):没有想到会在央视做导演

没有想到!没有想过!没有去想!我,会在央视工作!这不可思议。但这确实是事实,是真的。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1)

在央视,我的工作是戏曲音乐频道的导演,具体隶属于中央电视台大大型节目中心导演组。我们下面人很多,有很多很多助手。我原来是主持人,为啥没有继续主持节目呢?目的是做转型。主持人在国内的大部分规律是吃青春饭,到了一定年龄必须退下来,退居幕后。主持人做到最后有很多种归宿,但比较好的一种就是做导演,因为导演基本不跨行,而且和医生一样越有经验价值越高。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2)

央视大门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3)

节目演播状态标识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4)

央视新闻工作间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5)

央视内部一角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6)

央视机构一角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7)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古浪人,能到央视工作,我感到非常的幸运和自豪。

我能去央视,纯属机缘巧合,也是命运之神的眷顾。我有位老师,她建议我去那里发展。她给央视戏曲音乐频道导演组推荐了我。央视相关部门和导演组调阅了我的个人简历和做节目的音视频资料,比较满意,当场就要了。这样,我就在2019年10月过去,正式上班。此外,央视很多节目组也需要人手。

算起来,不知不觉,我在央视工作了快一年。很多人想知道,在中国最大的媒体工作,会是怎样的一个人生体验;也有人想问,央视里的某些名人,到底是不是有传说的中的那些故事。我走进过,走近过,有很多不一样的感受。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8)

在南锣鼓巷为节目寻找手工艺人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9)

央视内部一角

在央视随处都能遇见电视上出现的那些名人、红人。例如,在餐厅经常会遇到的来做节目的张召忠将军,他看上去也就是一个很普通的老头,话很少,但在电视上谈起天下大势来,却滔滔不绝。他和我们一起打饭,一起吃饭的时候还给年轻人让位置,和蔼可亲,没有任何架子,让人敬佩。

在法制频道讲法律知识的王大伟教授,头发花白,个子很高,总提着一个公文包,也很和善。

在节目现场歌唱的阎维文老师,举手投足都有礼有节,很注重自身形象,让人受教。

乌兰图雅,我们叫她图雅姐姐,很有亲和力,任何时候都是微笑的,性格中有蒙古女子的那种豪迈气。

主持人董卿姐姐,和大家经常在网络中看到的评价很相符,温柔,知性,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很能把控现场,我觉得不仅仅是她有很高的个人素养,更重要的是她有一颗时时处处能关注到别人的同情、同理心。

孙小梅,我们叫她小梅姐,每次《音乐公开课》节目录制前,我都去化妆间等她,和她聊聊天,在节目现场,她温婉的气质和流畅的表达,让我也对老一辈主持前辈的专业素养和敬业深感钦佩。

还有几次,在央视老台一楼大厅里偶遇正要去直播的新闻联播主持人康辉、郭志坚和李梓萌,因为我在地方台也是做新闻主播的缘故,见到他们格外亲切,我会主动对他们微笑打招呼,而他们也会和我相视一笑,点头致意。见到这些主持人的时候,他们身边会有一些人,有化妆师、文稿衔接工作人员、还有像我一样刚到央视的录制沟通的导演。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10)

北京留影

见到的名人实在太多了。会见到各类艺术家、作曲家、歌唱家,还有主持人。《大梦敦煌》、《青藏高原》、《嫂子颂》等歌曲曲作者张千一老师,《西部放歌》、《天路》等歌曲曲作者印青老师,《汉武大帝》、《康熙王朝》等历史剧作主题音乐曲作者张宏光老师,《天路》、《成吉思汗》等歌曲词作者屈塬老师等知名歌曲、词曲作者,陈道明,孙红雷,闫妮,姚晨,斯琴高娃等影视明星,王宏伟,刘和刚,那英,萨顶顶,王一博,庄心妍等新老歌星经常都可以见到。

除了节目需要和他们会有一些接触,平时在央视(复兴路老台)和央视(光华路新台,民间戏称“大裤衩”)演播间、化妆室、楼梯口等很多地方都会遇到。也许是习惯了这样的环境,我有时候也想,我要是那些追星的小孩子就太好了,明星我离我如此之近,而且可以畅通联系和交谈。我理解这些追星的人,理解他们很难见到明星,而且荧幕也真的可以放大很多人的光环。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11)

和《鸿雁》演唱者呼斯楞老师在央视录制节目后合影

除了节目片场,可以和明星还有同事交流的地方就是餐厅了。央视有很多个餐厅,大的餐厅比如老台一层和新台一层、九层餐厅都可以容纳两千多人同时就餐。自助餐种类繁多,还有酸奶水果特供,价格还很便宜,一顿饭20元,所有人都要去那里吃饭。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12)

孙小梅老师在化妆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13)

张千一、屈塬、孙小梅老师参加节目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14)

和刘和刚老师合影

在那里,你会发现,央视是藏龙卧虎之地。有一次,我边上坐着几个财经频道的导演和制片人,他们和大家一样说话聊天。你猜他们在说啥呢?他们在讨论微积分和几个物理方面的原理,我根本听不懂。他们讨论得很热烈,整个吃饭的过程都在争论那些问题。我感觉他们每个人都是专家和行家。而这也只是我能看到的一点点,这里的确有很多有学识的人,不得不佩服。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15)

和屈塬老师合影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16)

和石头老师合影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17)

和曲作家张千一老师合影

到了央视,你看春晚会有新的角度。大家都说最近一些年得春晚不好看了,质量有所下降,但做了导演,你不这样看。春节晚会已经做得很不错了,所有人都尽力了,问题是现在的观众要求很高呀!原来国家穷,没有多少娱乐节目资源,大家没有选择,你就需要看整个节目,现在自媒体太多,对人精神兴奋的刺激点也很多,原来刺激一下就会立刻有了兴奋感,还会保持很久,现在不行了,不仅需要高质量的好节目,更需要持续的大的刺激度,观众才能持续的感兴趣。这就难了。

其实,最难的是语言类节目,赵本山下来以后的语言类节目,观众评价度一直上不去,观众对语言类节目的小品啊相声啊的要求高呀,要有接地气的回味,也有对比和更高的期待。当然,歌舞类节目还是很好的。反正所有的演职人员都是百分百的在努力,都在追求完美,都在努力做到无可挑剔。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18)

央视音乐频道参加春晚录制前的新春合影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19)

春晚录制期间合影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20)

春晚节目前留影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21)

熬夜做春晚节目剪辑

最大的收获还是做事。每个人都不闲置,都有用途,在踏踏实实做事。在央视,并不是每个人都比地方台的优秀,都有三头六臂。地方平台也有很优秀的人,但工作起来还是不一样的。最关键是工作与关系的不同。

在央视,工作关系很单纯,在工作中甚至可以为了一个节目的创意和实施去和领导吵架,一切都是为了节目,大家也都可以相互理解、及时沟通,我感到,良好的沟通对工作的推进有太重要的作用。虽然经常要工作到凌晨,工作的确很累,但心不累。术业有专攻,越大的平台,分工越精细,也越好开展具体的工作。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22)

在片场看架设灯光现场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23)

看架设灯光现场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24)

导演组在验收片场(穿粉衣服者为耿进霞)

央视的资源优势太强大了。央视有最好的设施设备,好到你想不到;有最好的摄像师,全方位多角度呈现最美的画面;有最好的撰稿人,只要导演提出要求,说明白意图,没有他们用文字表达不了的意思;有最好的政府和人脉资源,只要节目需要,国内的专家学者、明星达人、政府要员都可以最快衔接;有最好的后勤保障队伍,最好的音响灯光师,最好的编辑制作人,最好的导播。当然很关键一点,有最好的资金支持,所有在播节目,都有专项经费支持,很充足,但央视需要的是质量,花钱有要求有程序,我们导演组和制片组需要提前做好各类预算提交,拨款,进入录制环节,拿出精品......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25)

在央视新台办公室41层窗户看出去的场景

甘肃人在央视的有一些,但较少见面。和《走近科学》主持人张腾岳老师倒是认了老乡,见过几次。根本原因是大家所在工作岗位不同,也都很忙。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26)

和甘肃老乡、科教频道主持人张腾岳老师合影

我在央视发过脾气。有一个女孩,刚大学毕业,在央视工作一年多。那位女孩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和骄傲,让她有些不合群,也对我爱答不理的。平时倒不打紧,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完全不相交的两条平行线,但是在录制节目时,我们这两条平行线因为工作不得不相交,而发生了一些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录制过程中,我管理着所有大屏资料,有一个新的大屏背景需要配合音乐出来情境,需要导入相关资料信息,资料在她电脑里,我就像她要,但从上午11点一直要到下午一点多,她就是不给,也不应答,好像我们所有的人都是游离在她身边的空气。节目已经开始了,歌星已经在台上站定了,观众都在等待,而我的大屏却还没有播放出来,总导演在片场用话筒直接喊话:“耿进霞,耿进霞,快拿大屏资料来!”直接点名了,演播大厅内的所有人都听见了,都停下活来在等我。我被逼急了,拿起身旁我自己的电脑鼠标和键盘砸在桌上,说:“你到底给不给?不给,节目出了问题,你来负责!”她也被我突然的发怒吓了一大跳,哭着跑了出去。片场的助理导演过来,帮我导出了数据,我拿过去,播放了那段大屏素材。节目如期录制,没有造成影响。

我后来给她道了歉,也对总导演表达了歉意。我记得,当我走进演播大厅时,大家都看着我,眼神怪怪的,后来才知道,她毕竟年龄小,觉得委屈了就跑去片场,像个孩子一样哭诉着告状去了,大家就都知道了有我这么个会发脾气骂人的“厉害”人。再后来,我和那个女孩成了好朋友,她对我的态度比对其他人都要好,很关心我,工作也很配合我。

这件事我有些反思,在地方台工作十年来,我从未和同事红过一次脸,而在央视这样的大平台,我却为了工作,在那样紧急的情况下第一次发了脾气,反而从那以后在剧组里开展工作更为顺畅,那一通脾气后,整个人也感觉轻松了不少。

我在想,有些时候,做人应该是要这样的,温柔要带点刺,善良要带点锋芒,不然会被认为好欺负,会不被尊重,对自身健康也会极为不利。不过,要善待别人,不要轻易发怒,更要学会控制情绪。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27)

初到北京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28)

初入央视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29)

初来乍到

央视人的敬业你想象不到。2020年1月份,我们去云南大理录制节目。出发的时候风和日丽,但去了以后天气突然变化,倾盆大雨。怎么办?无法改变,录制一旦确定,就是下刀子也要上。我们穿着羽绒服在那里忙,演员和明星无一人退场,没有任何抱怨,那些老年艺术团的老人、伴舞的孩子也是,很投入。那些小孩子穿的很少,就是小背心小裙子,都在欢快地唱歌跳舞。

宫廷剧《延禧攻略》明玉的扮演者姜梓新是我们节目的其中一位嘉宾,要演唱一首歌,上台以后大雨滂沱,眼睛都无法张开,头上全是雨水,她坚持了下来。宗庸卓玛老师也是浑身湿透了,男歌星们吹的高高帅帅的发型更是瞬间都贴着头皮了。天气又湿又冷,最后时刻,台下的当地观众都快跑完了,但演职人员却依然激情昂扬,坚持表演完了所有的既定节目。现场所有的工作人员,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的紧凑有序,不乱章法,确保了节目的顺利录制播出。如此的敬业,叫人佩服。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30)

工作中

令我吃惊的是,当节目播出的时候,我在屏幕上居然看不到雨丝和大雨滂沱的现场景象,原来后期的编辑都对视频做了处理,丝毫看不到那样糟糕天气的迹象,画面很亮丽。这让我感叹,高手在央视。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31)

本次节目片尾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32)

中宣部2020"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云南大理站活动留影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33)

大理节目期间留影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34)

央视工作证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35)

大理录制杀青后节目组合影

央视很严谨。刚到央视时我做助理导演。负责各类道具、服装、大屏、节目名录电脑录入、歌词字幕和对接部分明星等工作。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有太多的细节需要落实,需要一个一个去跑,去问,去请教,具体的东西具体的事,最后都要落实到具体的人头上。不敢出问题,不敢马虎,否则稍不留心就会闯下大祸。拍摄角度45度绝对不会到60度,道具需要准备50朵红玫瑰就不会差一朵,字幕提词时不允许有一个错别字,现场调度任何环节都井井有条一丝不苟。所以我在工作过程中也极为小心,极为认真。因为在刚做这份工作的时候,因为我的一次疏忽,就导致了节目录制中的不完美。这是教训。

央视道具库在顺义区,在对接所有道具时,我有几天的时间需要倒转几趟地铁,每天花费半天功夫赶到那里,一件件物件核对,登记,并指定专人负责运送,还要保证完好无损。一次节目中游戏环节,需要用两条10米长的红色指压板,我问了助理很多次:“准备好了没有?”他说:“准备好了,绝对没问题。”因为很多次都没有出问题,我觉得他很可靠,就没有亲自去看。没有想到录制中需要道具送上来时,却是两个颜色,一个红的,一个紫的。我一下傻眼了,懵了,愣在那里,觉得这下全完了。高空大镜头下,视觉效果一看就不好,不搭配呀。

幸亏当天的主持人经验多,有很好的应变力,他也皱了眉头,但转头就说:“我们今天邀请来的明星都是大红大紫的当红明星,所以我们准备的地垫也是相对应的红色和紫色”。算是解了围,领导也没有再追究责任。这算是我在央视职业中的一次疏忽。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36)

《童声唱》春节特别节目录制结束后导演组和导播撰稿一起合影留念

央视的人,都很累,同时,我们累并快乐着。我们的节目是提前录制的。要提前一个月开始做各项准备工作,一旦制定了计划,做了日程安排,就要进入倒计时,每天都有工作,满满的安排,一天都不能耽搁。好在一切都有目标,人是紧张的,但心是专注的。

我每天都在忙碌。要很早起来,收拾好去赶地铁。到北京去,除了要看那些名胜古迹,我建议,一定去看看早高峰的北京地铁站,大部分都是匆忙行路的年轻人、中年人,在那里,你永远看到的是匆忙的背影,赶路的脚步。

每天乘坐地铁,我都会想,这个人,或者那个人,他们身上背负着些什么呢?每一个看起来行色匆匆的普通人,他们又都经历了些什么呢?他们在北京的梦想和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是不是也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我到北京后的犹豫彷徨和希望奋斗呢?

换乘一站地铁到站,央视有专门的驻扎武警部队负责安保,我开始领卡,层层过安检,进台,做工作准备,一般都是下午和晚上录制节目,结束时基本在夜里12点以后,录制内容多的时候经常是后半夜凌晨三四点钟。

我住在北京海淀区,西四环玲珑花园白银驻京办,比较偏远,离复兴路老台比较近,走光华路新台要近两个小时,很多时候半夜没了地铁,只能打嘀嘀回去,回到家就很晚了,三更半夜的,只有我一个人走在空旷的小区里,只有树叶沙沙作响的声音,我感到孤独和害怕,但内心还必须强忍着,壮着胆,往“家”的方向走去。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37)

节目录制结束后深夜一人回家背影

所幸,我运气好,总会遇到贵人和好人,驻京办的黄主任和值守大姐对我就像家人一样,他们知道我工作忙,每晚都给我留着门,每天早晨还给我留好早餐,叫我吃早餐再去上班,给了我家人的关怀和温暖,让我在异地他乡,远离家人的日子里感受到爱和温暖。导演组的兄弟姐妹们也是来自五湖四海,我们互相关心,相互取暖,在工作中缔结了深厚的友谊。那些谦恭的名人合作之交......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温暖的体验。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38)

工作期间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39)

央视内部一角

我们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很多时候,都是前一天临时决定一个去处,比如星巴克,比如央视某一层的咖啡厅,还有导演在外租住的小屋,都可以是我们一天的工作场地,每天下来腰酸背痛,精神紧绷,在北京这么久,我都惊觉,自己居然没有出去好好在京城走走转转。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40)

观看天安门升旗仪式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41)

天安门升旗仪式

录制节目的那几天,是我压力最大的时刻,每一个细节的疏忽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过失。我们整夜的熬夜加班,也是全力以赴,为了把录制前的准备尽量做到尽善尽美。事无巨细的工作,也更能锻炼人的意志力和耐性。

当结束一期准备已久的节目录制后,我们节目组的导演们会一起去吃顿好吃的,喝点啤酒,庆祝一下,那个时刻是我们最为轻松和快乐的时候,当看到节目如期播出,一帧帧画面完美呈现,一曲曲音乐流畅表达,一行行字幕滚动过我们名字的时候,那种由衷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更是无法言说,无可比拟。也许,这就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奋斗的状态和收获的喜悦吧。北京!是一座奋斗者的城市,是一个梦想家的天堂。

其实我自己太平凡了,和很多真正优秀杰出的人相比,根本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去写出来的故事,不过央视工作体验,对于我个人而言,让我的人生经历更为丰富,让我的眼界更为开阔,心胸也更宽广一些,整个人变得更为立体而已。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42)

春晚节目后同事合影

虽然工作时间短,甚至都没有完全了解大央视的运作程序,但对我自己而言,到过目前全国媒体行业的最高平台,见识,了解,体验,并直接融入到其中去工作,很直观地体会那样的工作节奏,也知道了身为央视人的不容易和努力以及他们的小小的幸福,已经很满足了。我也将这段经历讲述出来,和大伙分享,分享一个普普通通的古浪人在北京的生活历程。

其实一直以来,我的内心中都有魂牵梦绕的家人、朋友、老师、家乡,来作为我,一个短暂漂泊在外的人心中的“根”,来支撑起我的希望、我的坚强,让我在难熬的日子里更加坚定,也像一个风筝一样,风再大,也有家乡那根线牵着。这也是我在北京的朋友和老乡们共有的心声。无论在哪里,我们的“根”永远在那一方小小的港湾里,等待着我们灵魂的回归。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43)

在武威工作期间留影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44)

遇到八步沙治沙英雄"六老汉"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45)

与新闻联播播音郭志坚老师、刘劲老师等艺术家相聚武威

今晚的聊天,仿佛一下子又把我带入到了那段时光,有孤独,有彷徨,有踌躇满志,也有举棋不定,很难忘,也很有收获,可以感受到很多关爱,也有过很多难忘的瞬间,遇到的人,走过的路,这些终将在我们脑海中定格,在我们生命中留下印记。我感恩一切的遇见,感恩所有的帮助和关爱,也让我在回望中学习,学会了选择和拒绝,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选择自己要继续的道路,拒绝那些不必要的欲望和诱惑,拒绝被要求成为某类人的期待,在选择和拒绝中保持初心。

甘肃省古浪县人物(50个古浪人的口述史)(46)

主持节目中

茫茫人海,我太平凡了。我有种顿悟:人生不必大开大合,平静得如一潭湖水,才好!


文/窦开龙,博士后,研究员。任职兰州某高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