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烟雨客

杜牧的一生,有过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沉醉,亦有着尘世难逢开口笑的炎凉。他的一生,三次为官,均无建树,结局堪悲。只是内心济世安民的情怀,从未忘却。

独坐江边望明月(江东子弟多才俊)(1)

某年的一天,他经过乌江亭,楚霸王项羽曾在这里自刎。

《题乌江亭》

唐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兵败如山倒的项羽,在垓下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中,经历了自己人生的至暗时刻。本来有机会突出重围甚至卷土重来的他,放弃了逃亡,选择了悲壮的牺牲。

独坐江边望明月(江东子弟多才俊)(2)

昔日,他带领八千名江东子弟,横扫天下,战无不胜,攻无不取;如今,身边只有二十八骑,依然可以溃重围,取上将首级。只是,面对蜂拥而来的汉军,想到八千优秀子弟伤亡殆尽,自己早已无颜见江东父老了……

司马迁对项羽的命运抱有深切的同情,不仅将其列入帝王本纪,还倾尽心血描述了战争的场景。项羽之勇武跃然纸上: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独坐江边望明月(江东子弟多才俊)(3)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纵使只有28人,依然可以所向披靡,足见项羽不负霸王之名。

当是时,虞姬已自刎楚帐,霸王身边只有陪了他5年的乌骓马,也应过了盛年。他留下的唯一一首诗,也只是写了他们仨: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独坐江边望明月(江东子弟多才俊)(4)

时局不利,乌骓马也不再追风掣电,一切都走到了穷途末路。虞姬听后,伤感不已,她为项羽舞剑,最终在一片剑光中倒地。

当他到达乌江边时,固然有机会逃往江东,但往事历历,最心爱的女子已亡,子弟兵凋零殆尽,胸中的万丈豪情,也慢慢化作了飞灰。他将乌骓马送给了船夫,不忍杀之,也不忍看到它血溅沙场。最后的战斗,是他与仅余的20余名将士全部弃马步战,以示最后一战,必死而已。

那是何其惨烈又何其同仇敌忾的一战,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今时今刻,他们置生死于度外,并肩作战,与子同仇。历史,永远定格在了这一页:项王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

沧海桑田,当时的兵锋战气,早已销为今日的日月之光。杜牧的感慨,不无道理,纵使项羽亡后,江东鲁地,也是项羽的故里,汉军依然久攻不下。如果项羽当时选择了渡江,也许结局会不同。但历史没有假设,后人却无限感慨。

独坐江边望明月(江东子弟多才俊)(5)

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是一代人杰,也是千秋鬼雄,三十一岁的人生,也经历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波澜壮阔,无须后人同情。

项羽的败亡有其必然,司马迁如是评价: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伐功,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

独坐江边望明月(江东子弟多才俊)(6)

究其过失,在于不懂谋略,妄图以武力征伐一统天下,岂不知人心沦亡之后,只能是虎落平阳。当其屠降军、逐义帝、不赏有功之时,可曾想过,这天下终非武力可定,人心向背依然关乎国运。

王荆公曾回应杜牧的诗作曰: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苍烟落照,惊风飘雨,历史转瞬就翻新章,拘泥于文字之中的后人,显然并没有真正领会命运的沉痛。项王至死犹在抱怨上天,全然不知自己败亡的根源……

独坐江边望明月(江东子弟多才俊)(7)

杜牧积极入仕,年纪轻轻就写出《阿房宫赋》,并尖锐指出:“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之君”。可纵使知道这一点,又有几人可以做到呢?所以历代王朝,始终陷入兴衰无常。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茘枝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的诗似乎在诉说,前朝的醉生梦死及至覆亡,又有几位统治者记在心里了呢?项羽的江东子弟纵使多才俊,能否卷土重来依然未可知。这要看项王是否真正领悟了民心的分量。

独坐江边望明月(江东子弟多才俊)(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