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阿长是谁?,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阿长与山海经批注?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阿长与山海经批注(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批注

第一课时 阿长是谁?

一、教学目标

1. 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概括全文的主要事件。

2. 结合具体事件以及关键句,把握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的品质特点。

二、教学重点:概括梳理出全文以阿长为核心人物的主要事件,品读人物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咬文嚼字,揣摩关键词句,剖析人物性格特征。

四、教学课时: 1 课时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小组讨论法

第二课时 “我”对阿长情感的转变

一、教学目标

1. 咬文嚼字,以朗读的方式品味关键语句,把握作者对阿长情感态度的变化。

2. 结合具体事件,体会作者情感态度变化的原因,理解文章主旨。

二、教学重点:以朗读方式品味关键语句,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难点:结合具体事件,理解文章隐含的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四、教学课时: 1 课时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

《阿长与<山海经>》解析

人文主题:读出荒诞可笑背后的苦难与希冀。

语文要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

第一课时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我们说,一个好的标题会引发读者阅读的欲望。那么当你看到这样一个文章标题的时候,你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课件出示:阿长与《山海经》)

学生活动:提出自己的疑问。

预设回答:阿长是谁?《山海经》是什么?

阿长为何与书名并列?

【设计意图】从标题入手,激发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概括事件

教师语言:同学们疑问的核心在于“阿长是谁”。那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文中关于阿长讲了哪几件事?

请以“阿长_________”为句式概括事件。

学生活动:

1. 学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

2. 自主发言,概括事件。

明确

1. 阿长不是长妈妈的本名

关键句:

(1)“又不是她的名字”

(2)“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

(3)“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2. 阿长的日常言行引“我”不满(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看管、睡相粗俗)

关键句:

(1)“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2)“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

(3)夏天睡觉摆成“大”字挤得“我”睡不好

3. 阿长要“我”元旦说祝福话吃福橘

4. 阿长教“我”各种烦琐的礼仪禁忌

“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5. 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6. 阿长谋杀了“我”的隐鼠

7. 阿长为“我”买《山海经》

8. 阿长悲凉的一生

【设计意图】概括事件需要抓准核心人物与核心事件。“阿长________”的句式限定明确了文章的核心人物。概括文章主要事件是为下一环节分析事件品读关键句来探讨阿长性格特征做准备。

分析阿长形象

教师语言: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选择其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来讨论:你觉得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会请同学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活动:

1. 结合概括的事件,进一步细致品读关键句,组内自主讨论发表看法。

2. 课堂发言,结合具体事件与关键句,发表本组对于“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的见解。

明确:

(1)选择第一件“阿长不是长妈妈的本名”

“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女工”直接表明她的社会地位不高。“说的阔气一些”也不过是“我”的保姆,可见长妈妈在家中并不被重视。

“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就因为懒得改口,长妈妈的姓名都可以被一家人忽略,可见在她家中也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长妈妈是“我”家中一位地位卑微、不被重视、没有尊严的女工。

(2)阿长的日常言行引“我”不满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这句话中,“切切察察”“竖起”“摇动”“点着”等动词,写出了阿长好事多嘴的特点。

阿长日常还经常管教我,引得我不满。更严重的是阿长睡相不佳,经常摆出一个“大”字影响“我”睡觉。

因此,从言谈举止来看,阿长是一个举止粗俗的人。这也引得出身书香门第的“我”的不满。

(3)阿长要“我”正月初一说祝福话吃福橘

语言描写凸显出阿长认为只要正月初一那天一睁眼就说“阿妈,恭喜恭喜”就可以获得好运气。吃福橘可以“一年到头,顺顺溜溜”。这些语言描写透露出阿长的愚昧与迷信。但这种迷信其实是出于关爱“我”的好意,是作为地位低下的女仆向“我”表达爱意的最真切的方式。因此,阿长虽然愚昧迷信,但也是一位真诚、慈爱的人。

这一部分的人物品质品读容易停留于“迷信”的表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让学生重现对话,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人物行为背后的精神世界。

(4)阿长教“我”各种烦琐的礼仪禁忌

阿长十分认真地教“我”这些“道理”,表面上这是思想愚昧的体现。实际上,以阿长的见识与学问来看,这些是她眼中可以为“我”好的方式。这体现出阿长对孩子的真诚关爱。

(5)阿长向“我”讲长毛故事

这样一个荒谬的故事,阿长却讲得一本正经。一方面透露出阿长的无知愚昧,另一方面却又暴露出阿长渴望得到别人认可与肯定的内心。为了不被认作是没用的人,她特意讲到“长毛叫我们脱下裤子”这样一件羞耻毫无尊严的事情来反驳。

(6)阿长谋杀了“我”的隐鼠

从《狗·猫·鼠》一文可以知道。鲁迅非常喜爱自己的隐鼠。但是阿长却在仓促间因为隐鼠爬了上来就贸然踩死了它。这暴露出阿长行事粗鲁的一面。

(7)阿长为“我”买《山海经》

看似和蔼、知识渊博的老人并不会为满足“我”的愿望特意寻出《山海经》,别人也不愿意“真实地回答我”。相比之下,这样一位粗俗、没有文化还愚昧迷信的女仆阿长,却为满足“我”想要看书的愿望,买回来了《山海经》。文中没有写阿长买书的具体细节,但是却用“有画儿的‘三哼经’”这样一句人物的语言表明阿长作为地位低下的女仆没有文化的现实。阿长并不知道《山海经》是什么,也不懂里面的内容,但还是为了满足“我”的渴望,辛辛苦苦为“我”买来了书。

(8)阿长悲惨的人生经历

作者用记叙的口吻,说出了阿长卑微、凄凉不幸的一生。因此阿长是一个家庭不幸的旧式女子。

明确:身份低微、多事粗俗、迷信愚昧、热情淳朴、真诚慈爱

3. 总结体会人物形象的方法:结合具体事件品读人物,抓住关键语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件、品读关键句来多层次品读人物形象。

揣摩情感态度

教师语言:文章记载了多件与长妈妈有关的事情。请同学们结合具体事件探究:在每件与长妈妈有关的事情中,年幼的鲁迅他的情感态度又是怎样的呢?请你画出表现作者态度的关键词与语句,并设计朗读脚本,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

1. 圈点勾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态度的关键词与语句。

2. 设计朗读脚本,自主发言,揣摩“我”的情感态度。

明确:

1. 阿长不是长妈妈的本名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说得阔气”要用自嘲的口吻读出来。因为是周家尚未衰落时发生的事情。可联系创作背景稍作解释。

2. 阿长的日常言行引“我”不满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实在不大佩服”要用厌弃的口吻来读。表明“我”对阿长粗俗行为的厌恶,对阿长管束“我”的厌烦。

“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无法可想”是“我”对阿长蛮横睡姿的无奈。

“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

“不耐烦”表现的是“我”面对阿长繁冗规矩的不满。

3. 阿长要“我”元旦说祝福话吃福橘

“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辟头的磨难”表明“我”的不甘愿。“总算”表明“我”的煎熬无奈。“这就是所谓福橘”是一种不以为然的语气。

4. 阿长教“我”各种烦琐的礼仪禁忌

“总之:都是些繁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总之”“非常麻烦”对阿长迷信思想的不屑。

5. 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炙疮疤。”

“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敬意”“伟大的神力”不是真正的赞扬。甚至表现出“我”是以一种调侃的态度来看待阿长的愚昧与荒诞。

6. 阿长谋杀了“我”的隐鼠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我”听阿长讲长毛故事时候的敬意与之前“严重地诘问”要读出责怪、怨怒的情绪。

【设计意图】以读促品,以品带思,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变化,进而进一步深入理解阿长的形象。

设计剧本并展演

教师语言:中年鲁迅回忆与阿长的很多事都流露着不屑与无奈。但面对“阿长为我买《山海经》”,却再次惊呼“伟大的神力”。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分小组演一演。

学生活动:

1. 圈点勾画课文片段,为人物补充心理独白与神态动作等细节,设计表演剧本。

2. 小组表演展示,揣摩“我”的情感态度。

明确: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暗含着作者瞧不起阿长的意味。因为阿长是一个文化水平低的女仆人,根本不可能知道《山海经》的内容。但“我”也想倾吐自己的渴望与郁闷的心情。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在表演中展示“我”的复杂心情,即说话时时漫不经心不在意的样子以及想要倾吐心情的情态。

但同时,阿长能注意到“我”的焦急渴望,表明阿长有一直紧张并充满同情地关注着“我”的一举一动。引导学生用神态来凸显阿长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震悚”的原因在于“我”没有想到阿长这样一个没有文化的、迷信愚昧的卑微女工会为了“我”的好奇兴趣去专门买一本自己都看不懂的书送给“我”。对比之前的“漫不经心”,这里的“震悚”是“我”对阿长情感态度转变的具体体现。

教师语言:即便是和蔼的老师寿镜吾,也不愿意理会“我”书本之外的问题;

“我”的父亲更是只注重要求“我”读书,对于“我”爱看戏的孩子天性不加注重。而阿长呢,作为一个女仆,却真切地注意到了“我”的渴望,尽力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我”没有想到真正听到“我”内心声音的恰恰是这位卑微没有什么文化的保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揣摩文中的关键语句,以表演的方式加入神态、动作等细节,进一步揣摩作者情感的变化。

朗读中体会深情

教师语言:这是一篇鲁迅中年怀念早已逝世的阿长的文章。在文章最后,鲁迅交代了阿长凄凉不幸的一生。这一段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

学生活动:自主展示朗读,说明理由。

明确:此段写的是长妈妈的辞世。因此朗读时要指导学生语速变缓,保持沉重的语调。“三十年”要重读,体现时间的久远,鲁迅的怀念之深。后半段要延续缓慢低沉的朗读基调,以表现出中年鲁迅对阿长离去的沉痛之感与思念之深。

教师语言:中年鲁迅在这篇文章里回忆了自己儿时那位愚笨却真诚关爱自己的保姆长妈妈。而实际上,他自身其实也在与死亡搏斗。鲁迅写这篇文章之时,正是自己同样身患重病,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刻。面对死亡,他可能会想起已经病故的父亲,会想起那些逝去的朋友,甚至是他自己。他还会想到生与死的深刻内涵。那我们应该怎样读最后一段?

学生活动:自主展示

明确:前半部分“仁厚”“黑暗”“地母”要以沉重的语气来朗读。后半部分“怀里”“永安”“魂灵”情感要逐渐上扬,既使中年鲁迅对长妈妈的愧疚、思念之情得以彰显,又要显示出鲁迅面临“生与死”这一问题时,期望不幸的、抗争的灵魂得到救赎与安慰的情怀。

教师语言:让我们带着感情,再次齐读最后一段。

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品读关键词,读出中年鲁迅对长妈妈的愧疚与同情。加入文章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此篇怀人文章的内涵。

课后活动

课后活动:为阿长写一篇人物小传。

要求:结合本文及《朝花夕拾》中其他篇目与阿长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语言实践训练,加深对文本阅读的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