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的亮点(和美太极杂说一)(1)

和美太极

本想系统的写些太极体悟文章,但浮躁、流于俗事,不能写,就录些“和美太极杂说”忽悠大家吧!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子路意思是说人自然会在现实成长中学习(太极),读个鸟书啊?浪费时间!

子路拿这话抵触孔子,然后被孔子骂了一顿,因为这话实在太无可辩驳了!

俺也是被老夫子骂的那个对象……

l 拳是炼出来的.多练多练.……

l 真正的高人应该看起来跟别人一样,而不是跟别人不一样,处处显得鹤立鸡群的样子。

l 弥兰陀王向那先比丘道:“你的眼睛,耳朵,鼻子和舌头都是你的吗?”

那先比丘笑笑,回答道:“都不是。”

弥兰陀王于是再问:“那么,真正的你就只有身体了,或者,‘意’是真正的你了?”

和美太极公众号

*“胸闷腹胀”是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在开始甚至很长时间内出现,也可能反复出现的现象。简单地回答是正常和不正常,我个人觉得是不恰当的。主要的问题出现在对于“气沉丹田”的理解把握和具体方法上。如果老师是在故意“矫枉过正”,则修炼过程中会有一段时间是胸闷的,因为气还没有引下去。这个“胸闷”就是比较合理的过程,可以坚持下去。如果反复出现,则是功法和架子有偏差,需要调节。腹胀是很多把转丹田理解成转小腹,还有很多强调裆走下弧走的过度造成的,尤其是运气逆腹式呼吸的。并不是上述要求不对,而是主动追求过度。就用《太极大道歌》中的一句话“春风润物,莫要强趋,日积月累,动则如如。”来指导最好。当然,还有架子从把自己打背了开始的,也是有腹胀的。

*胸闷腹胀——憋的。

不能提着气练,不能端着肩膀,不能拿呼吸配动作。

*太极拳入门之前,需要法门。入门后,太极大道歌足矣。

上下四旁,配合“中”,就是指“攒簇五行”的“运转”。

*太极拳虚灵法门

太极拳之研究,舍扣珠球无以言技术.盖形而上之为道,形而下之为技.故入道非着手乎技不可.其法曰:扣珠太冲而成球,可旋以开合.顿空而有相,在动静之机处也,谓之虚.相者观也,不观不可以成其相.去其观,灭其相,则谓之太虚.太虚者,了无一物也,去其观也,灭其相也,得其真也,可入道也.相之运转,或有法曰:在前也如雀舞,在后也如龟行,在左也如龙盘,在右也如虎距.相中有定也,定中有空也,空中有光也,光中有灵也.攒簇五行也.

* 有意无意皆非是,当在其间求消息.

有无相变空连环,环中便是此真意.

*三和九都是阳数,三九二十七,七二之差为五,乃中也,之和为九,乃纯阳也.

*行拳如同戏水,欢喜着练,悠闲着练,懒洋洋地练,舒舒服服地练。

除此之外,生活中,要心境平和一点,生气的时候不要练拳,心情不好了,先散步,心情舒畅了再练,练拳也可以说不叫练拳,就像散步,就像散心,就像玩儿。

总之,世上什么事情都不能太刻意,练拳不是给人看的,而是给天地看的,人在天地自然中放松身心才是。

还有,得有老师指点才好,身边如有同修亦好,一个人修的话,容易走弯路的。

*清静经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 长养万物。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男清女浊; 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惟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音:chen)然常寂。 寂无所寂, 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 真常得性, 常应常静, 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 实无所得, 为化众生, 名为得道。 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 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即生贪求。 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之者,常清静矣。

*太极,有道是无极而生。至于“上下四旁,落落光华”句,就是说:人的四周,犹如八九点钟的太阳弥漫在身旁。具体说来,就是人体在松透后,行拳时体内的太极之气暖暖的棚在身外的感觉。

“身如铜钟”句,是内家拳的俗语。太极不是讲究柔与刚吗,这就是刚的感觉。具体说来,在站桩时体会特别明显。形意中叫“全身如铸”。

*杨家汪传一系专门讲究身体的形状,应该与圆钟相合,甚至说了钟蒂、钟绳、钟锤、钟身与人体的对应。对于第一句“行拳时体内的太极之气暖暖的棚在身外的感觉.”或许就是铜钟形状的注脚了。我个人不喜欢“棚”字,怕被人误解是用力了,真正的“棚”恰恰是不用力的,所以说了也不是错的。落落光华,太极之气“弥漫”,“弥漫”两个字用的精彩。或许这个正是能够变为“神风”的缘由。后面是“只在心中”,不用捉摸。道,清净心也。太极拳入道,除了心没有其他的道路。一旦心能清净,则能感悟体会天地人同体,万物同根,根本无须捉摸。为此,需要把有的练没,没有后趋于大同,生出活泼泼的真有。一旦真有了,就很惊人,不与俗同。

*刚开始站桩,该站高桩,站无极桩,待到气息活泼了,再站别的。老法练拳是下死功夫,吃大苦的,现在练拳练功,完全可以更舒适一点的,练拳一身舒适,满心欢喜便是走对路了。当然,人各有志,有的人喜欢吃大苦,那也无法可想,就像有人无辣不吃饭一样,人和人不一样的。

*八字歌(七言八句)

宋书铭传抄谱

掤捋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十不知。

若能轻灵并捷便,沾粘连随俱无疑。

采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

果得沾粘连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争走要诀

【陈鑫】

两人手交,各怀争胜之心,彼此挤到十分九厘地位,只余一厘。分胜负全在此一厘地位。彼先占据,我即失败;我先占据,彼亦失败。盖得势不得势,全系于此,此两人俱到山穷水尽也。

当此际者,该如之何?曰:必先据上游。问如何据上游?顶精领住中气,手略提高,居于敌手之上;身略前侵,逼迫彼不得势;力贵讯发,机归神速。一迟即失败,一迅疾即得势。势得,则手一前送,破竹不难矣。如两人对,棋到局残,胜负在此一步。又如逐鹿,惟高才捷足者先得之。又如两国兴兵,先夺其轻重粮草。此皆据上游脑之法也。

故平素打拳,全在一起一转。所谓得势争来脉,出

在转关。本势手将起之时,必先使手如何承住上势,不令割断神气血脉。即承接之后,必思手如何得机得势。来脉真,机势得,转关自然灵动。能如此,他日与人交手,自能身先立于不败之地,指挥如意。来脉转关,顾可忽乎哉!

评论处用一句话留下你对太极的体悟理解,或对其中欠缺部分补充。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