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通透描述得并非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人的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完美融合的过程。
我们从阅读他人作品中感受“活着”的意义,在“活着”之下书写自己的生命历程。活得通透,我现在的理解是高效地阅读(理解文字、理解人),真实地感受(感受对话、感受思想),大胆地写作(无私地分享,创造精神不朽)。对,这就是让我深刻体会着思想升华的真相。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
20世纪初,梁启超先生发表了《少年中国说》。100以后,“少年强,则中国强”这句话依旧激励着很多年轻人用心地学习,周总理在年少时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更是成为我们用心学习的目标。长大后,再次阅读《少年中国说》,更进一步了解到:梁启超先生在内容中用人物心理细致描写无情批判了坐以待毙、老朽不堪的人。“老与少”对比的灵魂写法,抓住“少年”特点、本质、精神,也就是抓住未来人思想的正确成长之路。
阅读这篇文章,使得我第一次从一篇文章中看到了人性与文化的结合,让我感受到了阅读无穷的力量。它像一把钥匙一样打开了我内心的精神世界,并且引导着我去尝试深度与阅读,从阅读中探索人生价值,感受到了活得通透这个词的意义。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
一个人思想开始都是很渺小的,但是它具备打开新大陆的潜力。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充满着未知,也存在很多已经的知识,那是我们拥有的财富。
在认知的这条大海里,我们的思想开始只是一叶扁舟,虽然十分渺小,但却能到欣赏广阔的美景。闭上眼,在认知海洋中感知历史,感受到的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辉煌灿烂;张开眼,遥望着远处的陆地,清晰地看到了那里装载着人的梦想。
其实,生命并没有限制我们的思想,因为只要活得通透,才能让精神世界的光芒照射到心灵深处,这样,未来的日子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有无限的,就像中国哲学家的思想一样源远流长。
从人性的特立独行到思想的自由解放对于停止思考的人而言,他们总会在认知的大海中迷失了方向,最终难逃被大海吞没的命运。但对于有准备的人而言,当驶向大海的那一刻,他们就定下了崇高的理想。
王小波,一个追求自由本性的人。他选择写一篇散文,与很多散文不同的是,他选择写猪。从选择写猪那一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篇作品题目就让他觉得很舒服,也很自豪。
舒服是因为内容中没有嘲弄,没有暄腾,更没有讽刺。内容只是写一只普通的猪而已,一只吃饱了喜欢到处晃,跳到房顶晒太阳的猪;一只想叫就叫,看着人拿枪就要跑的猪;一只嫌弃猪圈老母猪不够漂亮的猪。
自豪是因为王小波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普通人,就像这只猪一样追求自然本性的普通人,愿意通过阅读理解他人,更愿意用写作创造不朽精神世界的人。他是那个在认知海洋中有准备的人,为自己设立好了航线去航行的船长。
有人说王小波是自由主义的举旗人,我想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在乎世俗的眼光,活出自我的人。而王小波文字中所要表达的自己也只是其中之一而已,“特立独行”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思想自由的人,砥砺前行、活得通透的奋斗者。
思想的自由解放是人的本性。在思想的自由中,我看到书上的这些人通过阅读、写作建立自己的世界。所以理解他人与清晰表达自己的意见是活得通透的航线。
对于个人来讲,活得通透是有办法的,首先就要建立阅读理解的能力。
读书主要目的是训练自己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读书把口语表达变成书面表达,利用合适机会提升自身深度阅读与写作的能力。理解他人是为了让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变得更加完善,提升在当前社会中拥有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多角度地分析问题。
我个人在事业步入瓶颈的时候才想到训练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的。正是因为瓶颈才意识到思想的困境,在阅读中我找到了通透的感觉,理解活得意义。现在,不仅勇敢面自己的人生,还给身边人带来了幸福与快乐。
我在家庭生活与事业中遇到相同的问题: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诉求与理解用户的真正需求,同时因为对语言文字阅读理解深度不够,导致情感问题处理方面过于自信,不能体会对方的难处。
也许我的这些问题大多数也遇到过,但是要想真正地跨越过去,就得沉下心来细心地从阅读开始。
了解自己的阅读状态阅读与写作能帮助我们更好理解生活和享受生活,形成我们个性化的兴趣取向。如果没有从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与学习杂志中获得人生启迪与智慧,那么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会逐渐演变成阻碍你成长的高墙。
在我们国家,除了很多专业度比较强的人文学科,绝大多数人的阅读训练止步于高中和大学。当我们走向了社会参加工作以后,写作似乎与我们的部分工作关系不是太大。但是语言表达受限于阅读理解能力,所以不能真正地表达自己诉求。
基础的阅读包含了阅读速度、文字识别、深度阅读等方面,我们先来看一些关于阅读的自检:
1.每分钟阅读多少字是正常的?
一目十行把书看一遍,4到7个小时就可以读完一本30万字的小说。这样阅读很难对一本书内容的产生共鸣,无法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也就是没有达成阅读的目的。
这里的一目十行到底有多快,根据著名学者吴军老师总结人脑识别与阅读汉字的数据,人脑最快1分钟阅读700-1200个汉字,也就是32K纸张的2页。这里的包含着人脑对汉字的识别极限,大概每秒15-25个汉字。所以要正常阅读的话,速度应该是每分钟阅读300-400字为好。
2.逐字逐句理解对不对?
阅读的过程是对文字转变为图像的思考过程,所以读书越多图像也就识别越快。
阅读刚开始可以按照句子结构来读,这样可以帮助个人去理解。而且看得书需要从教科书或者现在流行的慕课上进行基础阅读学习,因为这里面内容是筛选过难度,文字也更容易做阶段性的训练。
当我们对相关文字知识有所掌握,再去尝试读中文名著,而后是世界名著,阅读过程中可以借助工具对照文字进行阅读,这样可以帮助眼睛快速识别,增加大脑的逻辑理解能力,在读名著的时候就要开始增加自己对文学语言的适应与理解,比如做下读书笔记就十分必要了。
3.要不要默读?
阅读有条件是要读出来,因为声音会加强大脑的记忆,同时还能有效地提示自己对陌生文字的注意。默读选择不出声,但可以动一动嘴唇,因为我们读书目的是训练自己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所以需要对文字有识别与理解。嘴的动作会增加阅读的节奏感,从而缓解自己的阅读疲劳度。
遇到一个生字,默读就很容易跳过去,所以有声阅读与节奏地默读可以培养一种阅读习惯,遇到生字添加注释。
通过以上的一些问题解读,我们再回顾自身的阅读习惯,是否需要进行一些修正了呢?那么除了对于阅读习惯的培养以外,我们还得注意在阅读基础上建立自己对于阅读、写作目的的探索以及阅读时间的管理。无论你的目标是写好一份报告,还是一封简历、邮件,都要注意通过阅读建立的思考深度,提升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通过深度的阅读找到“活着”的意义阅读的兴趣是在知识海洋中航行的燃料,深度的阅读不仅能给阅读带来更大的兴趣,还可以通过深度阅读历练思考,参与伟大作品的“对话中”,与作者产生心灵的互动。
我对于深度阅读的三个前提是建立收益、设定需求、追逐理想。
建立收益是当前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收益则是兴趣的动力。
阅读如何产生收益呢?信息时代,交易不仅包含商品的流通,还应该包括内容的时间交换。比如一篇优质的内容所产生的时间收益是:很多人愿意在内容上(文章、短视频)花费更多的时间,而管理更多的时间就意味着更多的收益。
深度的阅读大部分时间内不具有直接收益,但通过深度阅读带来的知识是创造收益的关键。一些人通过对标题的深度阅读可以为他自己文章带来流量,大大增加了收益;一些人通过对专业知识(前沿杂志)的深度阅读建立在行业中地位。潜在的收益成为了激励自身阅读的方法,下一步设定需求则是加强了对收益的认知。
我们通常会自问,我想要什么?在很多年龄阶段,我们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但在人逐渐走向成熟以后,将会出现一个很强的需求定位。我想要成为最有钱的人,我想要成为一个大官,我想要活得更久。
最后一个需求是所有人内心最强的呼喊,活得更久这个需求是一个定数也是一个未知数。人类平均寿命每年都在上升,2018年我们国家平均寿命是77岁。而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未知年龄,那就是个人的精神力,老子曾经说过:“死而不亡者寿。”对后人有贡献的人,他们的精神可以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千年。我们至今仍旧记得老子、孔子、孟子、庄子这些思想家,因为他们不仅活得更通透,而且把自己对通透的理解无私地分享给我们。
古人崇尚圣人,而被称作圣人这些思想家认为自身也是普通人,只不过他们口中所说的圣人不是人,是理想而已。
活得通透的一路都在由理想照亮
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一路都在追逐着理想,也是在走向成熟的道路上体会活得通透的意义。
理想是什么?
它是一个制高点,也是一个平衡球,尝试去抓住它的时候,它就会比你走得更远些。
如果放弃了追逐,消失的不是理想而是你自己。
理想不是什么?
它不是活着的意义,它也不是终点,理想永不能被满足。
虽然理想很难,但请不要忘记追它,因为活着就要通透,否则,很容易受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