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时期的代表诗人及作品特色(初唐时期水平最高的十首诗歌)(1)

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唐诗,有一代文学之称誉。诗歌的创作不仅古体、近体等各种形式及艺术技巧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且作家和作品众多。《全唐诗》所收诗歌近5万首,作者2200余人,而且杰出诗人和优秀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其它时代无法比拟的。唐代诗歌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诗歌是唐代诗歌走向兴盛的准备阶段。初唐大致是指从唐朝建立到唐玄宗先天元年(618—712)将近百年的时间。初唐前期诗歌受南朝齐梁诗风的影响较大。贞观时期聚集在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虞世南、李百药等,他们的创作日趋宫廷化、贵族化,多是奉和应制之作,琢磨技巧,雕饰辞藻,齐梁积习犹存。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成为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典范。初唐后期诗歌虽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出现了新的转机。“初唐四杰”的创作开创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新诗风,在内容题材、审美追求和风格上都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文章四友”、“沈宋”虽也都是宫廷诗人,但对律诗的定型和成熟作出了贡献。陈子昂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转变唐代诗风的重要人物,他反对齐梁诗风,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的兴寄传统,并且实践了这个主张。总而言之,初唐诗歌显示了过渡和创新的特点。这一时期在诗歌领域名家名作虽不如盛唐时期那样众多,但也出现了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以下这十首初唐诗歌在唐代诗歌史上都是经典名篇,在唐诗这片璀璨的星空中发出耀眼的光辉。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初唐时期的代表诗人及作品特色(初唐时期水平最高的十首诗歌)(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诗作。此诗意在劝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虽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清末俞陛云:一气贯注,如娓娓清谈,极行云流水之妙。(《诗境浅说》)

王勃(649—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王勃聪敏好学,六岁能文,下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秘书监颜师古《汉书注》,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沛王府文学。写作《斗鸡檄》,坐罪免官。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授虢州参军,私杀官奴,二次被贬。上元三年八月,王勃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擅长五律和五绝,反对绮靡文风,提倡表现浓郁的情感与壮大的气势。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王杨卢骆”,为“初唐四杰”之一。文以《滕王阁序》最著名。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2.《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初唐时期的代表诗人及作品特色(初唐时期水平最高的十首诗歌)(3)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是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作。此诗写诗人宦游他地,春光满地不能归乡的伤情。诗一开头就发出感慨,说明离乡宦游,对异土之“物候”才有“惊新”之意。中间二联具体写“惊新”,写江南新春景色,诗人怀念中原故土的情意。尾联点明思归和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这是一首和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历历如画。对仗工整,结构细密,字字锤炼。

明代陆时雍:三、四如精金百炼。“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曙”、“春”一字句,古人琢意之妙,起结意势冲盈。(《唐诗镜》)

杜审言(645—708年),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晋征南将军杜预的远裔,“诗圣”杜甫的祖父,诗人。唐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唐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景龙二年冬,病逝,追赠著作郎。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晚期和沈佺期、宋之问相唱和,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后人辑有《杜审言诗集》。


3.《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唐】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初唐时期的代表诗人及作品特色(初唐时期水平最高的十首诗歌)(4)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是唐代诗人沈佺期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刻画了一位对远戍丈夫刻骨相思的闺中贵妇形象。诗人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思妇的哀怨,以双飞双栖的燕子反衬思妇的孤独,以寒砧催落叶、明月照流黄来烘托离愁别恨。全诗情思缱绻,辞藻典雅,韵味悠深,意境鲜明,被历代诗评家认为是温丽高古之佳篇。

明代杨慎:宋严沧浪取崔颢《黄鹤楼》诗为唐人七言律第一,近日何仲默、薛君采取沈佺期“卢家少妇郁金堂”一首为第一,二诗未易优劣。或以问予,予曰:崔诗赋体多,沈诗比兴多。(《升庵诗话》卷十)

沈佺期(656— 715年),字云卿,相州内黄人,诗人。擢进士第,长安中,累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转考功郎给事中。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神龙中,召见,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诗与宋之问齐名,号称“沈宋”,多应制之作。流放时期的作品,则多对其境遇表示不满。律体谨严精密,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明人辑有《沈佺期集》。


4.《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初唐时期的代表诗人及作品特色(初唐时期水平最高的十首诗歌)(5)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诗作。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诗坛上别具一格。

清代王尧衢:王尧衢曰:此诗格调最清,宜取以压卷。(《古唐诗合解》)

王绩(589—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出授六合县丞。武德初年,待诏门下省。贞观初年,因病去职,躬耕于东皋山,自号“东皋子”。个性简傲,嗜酒,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风骨。后人辑有《东皋子集》(一名《王无功集》)。


5.《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初唐时期的代表诗人及作品特色(初唐时期水平最高的十首诗歌)(6)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诗作。此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第三四句描写了军队辞京后的出战;第五六句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激烈的战斗场面;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全诗虽仅四十字,但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同时对仗工整,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

清代卢麰、王溥:语丽音鸿,允矣,唐初之杰。三、四着色,初唐本分。五、六较有作手,而音亦仍亮。一结放笔岸然,是大家。(《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杨炯(650—693年),字令明,华州华阴人,诗人。十岁举神童,待制弘文馆。二十七岁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高宗永隆二年充崇文馆学士,迁太子詹事司直。恃才傲物,因讥刺朝士的矫饰作风而遭人忌恨,武后时遭谗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如意元年秋后出为婺州盈川县令,死于任所,故亦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王杨卢骆”,为“初唐四杰”之一。擅长五律,其边塞诗较著名。明人辑有《盈川集》。


6.《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初唐时期的代表诗人及作品特色(初唐时期水平最高的十首诗歌)(7)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诗作。此诗通过描写登台远眺,攀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之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之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

明末清初黄周星: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唐诗快》卷二)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人,诗人。少任侠。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后世因称陈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


7.《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初唐时期的代表诗人及作品特色(初唐时期水平最高的十首诗歌)(8)

《渡汉江》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创作的一首诗。这是诗人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意在写思乡情切,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返归家乡时激动、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前两句主要写追叙久居岭外的情况,后两句抒写接近家乡时矛盾的心情。全诗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清代朱之荆:“‘怯’字写得真情出。”(《增订唐诗摘钞》)

宋之问(约656—712年),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人,一说虢州弘农人,诗人。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曾先后谄事张易之和太平公主。睿宗时贬钦州,赐死。诗与沈佺期齐名,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靡。放逐途中诸诗则表现了感伤情绪。律体形式完整,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明人辑有《宋之问集》。


8.《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初唐时期的代表诗人及作品特色(初唐时期水平最高的十首诗歌)(9)

《正月十五夜》是唐代诗人苏味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描写了神都洛阳城元宵夜“端门灯火”的盛况。首联写灯火辉煌,成语“火树银花”即由此而来;颔联写人流如潮,明暗相间,纵横交错;颈联写夜游之乐,突出歌伎艳若桃李;尾联写人们对良辰美景的无限留恋。全诗律对精切,风调清新,是初唐比较成熟的五律。

宋末元初方回:味道武后时人,诗律已如此健快。古今元宵诗少,五言好者殆无出此篇矣。(《瀛奎律髓》)

苏味道(648—705年),赵州栾城人。青年时即有才名,二十岁举进士及第,任咸阳尉。延载中,历凤阁舍人,检校侍郎,出为集州刺史。不久,召拜天官侍郎。武后圣历初拜相,但无所作为,处事含糊,时人谓之“苏模棱”。神龙初,中宗复位,贬眉州刺史,复改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寻卒。今存诗十六首,多为五律。《全唐诗》录为一卷。


9.《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初唐时期的代表诗人及作品特色(初唐时期水平最高的十首诗歌)(10)

《在狱咏蝉》是唐代诗人骆宾王的诗作。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全诗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明代周珽:次句映带“在狱”。三、四流水对,清利。五、六寓所思,深婉。尾“表”字应上“侵”字,“心”字应“思”字,有情。咏物诗,此与《秋雁》篇可称绝唱。(《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骆宾王(约638—684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人,诗人。曾任临海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作《讨武瞾檄》,兵败后不知所终,或说被杀,或说为僧。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诗文齐名,为“初唐四杰”之一。


10.《入朝洛堤步月》

【唐】上官仪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初唐时期的代表诗人及作品特色(初唐时期水平最高的十首诗歌)(11)

《入朝洛堤步月》是唐高宗朝宰相上官仪在洛阳皇城外等候朝见时创作的一首诗。此诗通过描写作者经过洛水河堤时的见闻观感,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显扬得意之情。全诗精于筹划,巧于抉择,各种自然景观巧妙组合,气度从容,艺术上极见功力。

清末俞陛云:此早朝途中所作。“鹊飞”、“蝉噪”二句,写洛堤晓行,风景如画,诗句复清远而有神韵。昔张文潜举昌黎、柳州五言佳句,以韩之“清雨卷归旗”一联、柳之“门掩候虫秋”一联为压卷,上官之作,可方美韩、柳矣。(《诗境浅说续编》)

上官仪(608—664年),字游韶,陕州陕县人。唐代大臣、诗人。贞观进士,官弘文馆学士、西台侍郎等职。永徽时,见恶于武则天,麟德时又被告发与废太子忠通谋,下狱死,籍其家。诗多应制、奉和之作,婉媚工整,时称“上官体”。又归纳六朝以来诗歌中对仗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的形成颇有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