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元旦假期除第一天外,其余两天是在南岳山上过的。也不知这是第几次上南岳山了,但真正用心去游南岳,且在山上住宿的,这还是第二次。这两次都是以摄影为主要目的,期待能碰上山上的云海和日出。

瑶山白雪茶(细品南岳味浓如茶)(1)

没看到云海,太阳也很害羞,摄影方面只是拍了些许冬季小景:2号在水帘洞从上午到傍晚,寻寻觅觅,拍些冬天少有的颜色;3号凌晨5点30分起床在西岭至方广寺的一个山脊上等候到7点50分,太阳还没有露脸……

预期摄影不会如己所愿,3号上午我改变了思路:以游玩消遣休闲健身为主旨,漫无目的,行止自如。我计划从西岭乘车至南天门,再步行回西岭——车停放在此,不能进入景区。

不曾想,这次步行一游,让我有机会细品南岳,认知和感受到南岳深厚的文化,得到意外的收获……

瑶山白雪茶(细品南岳味浓如茶)(2)

旅游车上的服务员是个农民模样的男人,显得老粗,但说起南岳来,蛮有一套的,除了普通话带着浓重的衡山方言口音,其对解说词的熟悉程度丝毫不亚于经过正规培训的导游小姐。从他的介绍中,我了解到:

衡山,又名南岳、寿岳、南山,是中国五岳之一,有“南岳独秀”之美称。清人魏源在《衡岳吟》中说:“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岳独如飞。”

根据汉代《甘石星经》所言,在古代九州中,正南面是荆州,荆州最著名山叫衡山。东汉的郑玄解释说,南岳衡山的名称是根据天上的星宿分野而来的。

因为衡山对应天上28星宿之轸翼,在上天为管注生死的星宿,在下则管生长发育,象一把秤一样,要保持两头平衡,所以叫“衡山”。 “度应玑衡”,即象衡器一样,可以称量出天地的轻重,也能保持天地间的平衡,能够“铨德均物”。

衡山主要山峰有回雁峰、祝融峰、紫盖峰、天柱峰、岳麓山等,衡山东北坡、东坡、东南坡共计河川26条,经衡阳、湘潭、衡山三县的易俗河、荆坡河、乌石港、龙隐港、萱洲港、白鹭港等注入湘江。

相传祝融氏是上古轩辕黄帝的大臣,是火神,封他为司徒,主管南方事物。他住在衡山,死后又葬在衡山。为了纪念他对人们的重大贡献,将衡山的最高峰命名祝融峰。“祝”是持久,“融”是光明,寓意永远光明。

约莫十几分钟,旅游车上行到达终点站南天门。今天我无意去登祝融峰,于是在南天门逗留了一些时间。在此,我观察了南天门的地理位置,细看了山墙和庙宇上的对联,用心研读了曾任衡阳市市长彭崇谷撰写的《南岳衡山赋》,也看了关于南岳淞雕与北方雪雕、冰雕的知识介绍。

瑶山白雪茶(细品南岳味浓如茶)(3)

南天门距南岳镇十八华里,自南岳庙后登盘山路逶迤而上,经半山亭,过邺侯书院不远,就到了云笼雾罩的南天门。南天门下方,有船状的卧龙石,名飞来船,衬以流云,好比船在云海中乘风破浪,而南天门的石牌坊,就是高耸的桅杆。牌坊分中门和左、右川门,中门上方横额镌有“南天门”三个描红大字,左、右横楣上刻有“行云”、“施雨”,字迹端正醒目。南天门是南岳前后山的分水岭,山阳为前山,山阴为后山。南天门又是连接主峰的纽带,紫盖峰在东,烟霞峰在南,天柱峰在西,碧罗峰在北,它们从各自方向环抱过来,伸展开去。此处地形独特,视野开阔,风光秀丽,地势险要。现代著名诗人胡遐之为南天门撰写门联“门可通天仰观碧落星辰近,路承绝顶俯瞰翠微峦屿低”。

从南天门拾级而下,经湘南寺、铁佛寺、烟霞茶院,到达邺侯书院。由于进入冬季,拜佛烧香的游客相对稀少。一路行来,游客以青春年少的男女学生居多。他们一路言谈欢笑,甚是欢愉。受其感染,我也觉精神振奋,毫无倦意。也许因为受对书院文化潜在意识的影响,我在邺侯书院呆了一些时间,用心观赏和研习其历史渊源——

邺侯书院在烟霞峰下,原名端居室,是唐朝宰相李泌隐居的地方。据说李泌七岁能写文章,受到唐玄宗的喜爱。天宝十四年(775)安禄山叛唐,攻下长安,玄宗李隆基奔蜀,太子李亨即位,是为肃宗。李泌前往谒见,陈述国家成败的原因,得到信任。但他不想做官,“愿以客从”,参议国事。长安收复后,肃宗回到京城。但中书令崔圆、宦官李辅国专权,他们看到肃宗对李泌重视,就十分嫉妒。李泌怕自己受祸,遂托故请求退隐衡山。皇帝答应了,赐给他隐士衣服,并替他修了房子。他在南岳除了好神仙道术外,还好读书。韩愈诗称“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可见他藏书之多。后来李辅国被诛,代宗立,李泌复出从政。德宗时,位至宰相,封为邺侯。李泌死后,其子李繁修南岳书院以纪念,后改为邺侯书院。元代,书院遭到破坏。清乾隆年间,衡山一个知县在烟霞峰下的李泌故居处,建立义学,仍叫邺侯书院。1938年,周恩来和郭沫若来南岳工作时,曾到过这里。郭沫若写诗《登衡山邺侯书院》,云:“犹有邺侯遗址在,寇平重上读书堂。”

过邺侯书院,下行500米即到了紫竹林道院。其正门两侧书联:“紫竹林里观自在;白云深处是道乡”。

瑶山白雪茶(细品南岳味浓如茶)(4)

衡山是中国最著名的道教圣地。道教是第一家传入衡山的宗教。据明代《衡岳志》记载,第一个进入衡山的道教人士为著中天师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晋武帝时,名道王谷神与皮之曜同居衡山金母殿,炼内外丹数年,胎息还元,被晋武帝封为太徽先生与太素先生。在衡山影响巨大的道教人物是魏夫人魏华存,影响最大的宗派是上清派。

魏夫人,名华存,字贤安,幼而好道,爱读老庄,志慕神仙,经数年修炼,终成著名女道士,于江西抚州冥修斋静,整理《黄庭经》,疏义多部上清真经,被道家尊为上清派第一代宗师。传说她从江西抚州乘云飞至衡山,化云为石,此石至今仍伫立于集贤峰下黄庭观旁。魏夫人被后世称为“衡山夫人“。

衡山的道观还有黄庭观、玄都观等。玄都观的对联“天中有天元无极,玄之又玄众妙门”甚是耐人寻味。在半山亭小憩了一会,再行2600米,经麻古仙境、灵芝泉,到达磨镜台。

麻姑仙境位于天柱峰下,相传为麻姑元君给魏夫人祝寿的地方,它采取“点石成景、引水造景、修路出景、植树添景”等造景手法,使麻姑仙境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相传麻姑经常在此洗药,浣衣。

灵芝仙泉与麻姑仙境紧紧相依,由灵芝涌泉和游泳池组成,是日光浴、雪水浴、森林浴的绝好去处。游泳池是民国时期湖南省省长何键为他女儿所建。蒋介石夫人宋美龄也多次来此游泳。

磨镜台是南岳的一个主要景区,也是佛教禅宗南宗的祖源, 因唐代南禅七祖怀让磨镜与道一斗法而得名。

相传,唐玄宗开元年间,禅宗北宗僧人道一,从四川来到南岳衡山,选中这块巨石北边不远的山崖,结庐为庵,坐禅于此。怀让于唐玄宗先天元年,来到南岳衡山,先在磨镜台和半山亭之间的观音庵聚徒说法,他把慧思禅师的遗址重新加以修饰,大力宣扬惠能的“顿悟法门”。怀让见观音庵东北边一草庵里的川僧道一和尚性情乖僻,着意要让他归附于门下,便私下决定收取道一,改变道一北宗修行方式。

一天,道一坐禅,怀让傲然出现在道一对面,把惠能的梵语念了几遍:“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念一遍,道一不理;念二遍,道一眨一下眼皮;念三遍,道一呼吸加快;念四遍,道一摇摇头,表示不解。怀让见道一略有触动,但未瓜熟蒂落,便拂袖而去。第二天,怀让手拿一块厚厚的砖。坐在道一打坐的对面,磨呀磨,磨得“嚓嚓”直响。道一被这响声搅得烦死啦,生气地问怀让:“你还有个完没有,你磨这石砖干什么?”怀让好不容易叫道一开了金口,内心很是高兴,答道:“磨作镜!”道一听了,觉得好笑,并强压怒气说:“磨砖岂能成镜?”怀让乘隙而入说:“磨砖既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这一掷地有声之语刺中要害。道一若有所悟,他觉得坐禅是北宗修行的唯一方法,难道南宗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于是,他向怀让打了拱手说:“请问大师,如何才能成佛?”怀让进一步诱导说:“譬如驾车,车子不行是打牛驱车,还是打车催行?”道一听了,又有所悟似的,他微微点头。怀让见道一接受了南宗所谓“顿悟法门”,便向道一直接说教:“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若是坐禅,禅是坐不出来的,若是坐佛,佛又没有固定的神态,能坐得成么?用坐禅求得成佛,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怀让侃侃而谈,道一洗耳恭听,便跪在怀让脚边,心悦诚服拜怀让为师。这以后,道一搬进了观音庵,在怀让门下,一不持戒,二不坐禅,一切按照南宗的宗法行事,专修“我身即佛”。道一在怀让启迪下,归顺了南宗。怀让这才让他自创禅林宗派,让他离开南岳到江西立身说法,弘扬禅宗南宋学说。后来,道一扉下僧徒云集,获得江西马祖的尊号。

蒋介石和宋美龄曾五到磨镜台。1943年2月18日,宋美龄在美国国会引用磨镜台的传说结束其演讲,引起轰动。磨镜台也因此蜚声海内外。

磨镜台也是抗日时期的军事指挥中心之一,蒋介石曾在南岳四次召开最高军事会议。1938年11月,蒋介石在衡山召开中华民国第一次最高军事会议,中共代表周恩来、叶剑英、郭沫若应邀参加。在这次会议上,蒋介石确定接受中共中央建议,两党共同创办“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并筹建南岳“忠烈祠”安葬抗日阵亡将士。在磨镜台有一所“蒋宋官邸”的老别墅,是国民政府时期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所建,故又名何公馆。一九三0至一九四四年间,蒋介石八上南岳,五次与夫人宋美龄居住于此。

我以前来过磨镜台,但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个“何公馆”和“蒋宋官邸”的故事。怀着好奇心和对历史的瞻望情怀,我静心参观了这座掩映在翠绿丛中的两层建筑,总体感觉是精巧,雅致,古朴,神秘。对于陈列在建筑内的伟人用过的什物以及挂在墙上的抗战将帅的照片,我内心充满由衷的缅怀,景仰,崇敬……

在磨镜台游览结束,已是中午1点。这里没有临时的饭食买。我买了一些小吃,坐在广场石桌前边吃边休息,以充实体力。因为后边还有几个景点要去看看的,比如说福严寺、南台寺,再说这里离西岭停车处还有约莫4公里的路程。我抱定一个信念:坚持不坐车,步行前进!

瑶山白雪茶(细品南岳味浓如茶)(5)

衡山是佛教文化圣地。衡山佛教的奠基人是慧思大师。他于陈光大二年(568)到衡山,开创般若禅林,弘扬“一心三观”、“定慧双修”的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见解,成为中国天台宗思想的源泉,为衡山佛教、甚至中国佛教打开新天地。故慧思大师被誉为衡山的“开山祖师”。由于有一批律宗高僧在衡山,衡山律宗在当时成为全国三大中心之一。

福严寺是六朝陈代光大元年(567)由高僧慧思和尚创建。当时名叫般若禅寺,又名般若寺。唐朝先天三年,怀让禅师来到南岳衡山,驻锡于此。今天福严寺的山门上有“天下法院”的横额,两边有“六朝古刹”、“七祖道场”的竖联,即是指这一段历史。宋朝时,改名为福严寺,一直沿用至今。当时,寺中有位名叫福严的僧人增修寺院,并栽柏树10株,福严寺因此得名。

南台寺在瑞应峰下的三生塔南面,号称“天下法源”,距福严寺2公里不到。它建于梁天监年间,原是海印和尚修行的处所,在寺院后左边的南山岩壁上,有一如台的大石。据说当年海印和尚常在这块石上坐禅念经,所以寺名“南台”。现在台边还清晰可见“南台寺”三个径大二尺的大字,左边有“梁天监年建”,右边有“沙门海印”两行直刻小字。南台寺被日本佛教曹洞宗视为祖庭。曹洞宗和南台寺所属的临济宗同出禅宗南宗创始人惠能一宗。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日本曹洞宗高僧梅晓来南台寺接连宗源,赠了不少藏经给南台寺,留下了“梅晓赠经”的佳话。南台寺名声很大,海内外的佛教徒对它非常崇拜。这不仅它是六朝的古刹, 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该寺院在唐末五代时便出了一个著名高僧——石头希迁禅师,他是南宗两大系中的一系——青原系的重要人物。

过了福严寺和南台寺,就是一条通往西岭的少有坡度的蜿蜒沥青公路。这里没有什么特别的景点,但沿途翠柏苍松,山高林密,静谧幽深,如在世外。一路爬行,我虽感觉腿膝酸软,步履艰难,但兴致不减,踯躅独行,个中况味,唯有自知。

瑶山白雪茶(细品南岳味浓如茶)(6)

鉴于行驶线路的安排,这次没有去的地方还有几个著名景点,比如说南岳大庙、藏经殿、万寿广场、方广寺等。这几个地方我过去有去过一 两次的,特别是大庙去的次数更多。对于这些地方的文化,我略有了解:

——南岳大庙是南岳的宗教文化活动中心,也是闻名遐尔的朝觐圣地,其神圣、古老、威严四海仰止。南岳大庙的对联文化足以反映其历史渊源和神圣地位,摘其一二,以飨读者:“棂环卐字,槛绕回文,仰台阁辉煌,是谓仙宸帝阙;星敛贪狼,风仪和凤,喜山河奠定,同游化日光天”。“庙貌崇严,百代衣冠不绝;神圣浩荡,千秋俎豆常新”。“濯濯厥灵,雨露滋润,亘历史五千春秋,生民朝拜求福寿;赫赫赤德,圣神光辉,震禹甸八荒天地,万邦协和镇乾坤”。“秀气来高宇,看四绝奇观,五岳胜境;文明称奥区,有二贤吟迹,七祖道场” ( 南岳衡山坊联)。

——藏经殿位于祥光峰下,原名“小般若禅林”,始建于南朝陈光大二年(五六八年),为南岳开山祖师慧思和尚创建。传说慧思和尚在海印禅师启迪下,与南岳山神弈棋得胜狱得福严寺宝地,创建了“般若禅林”。因慧思善於讲演《般若经》,故寺以此为名。後来“般若禅林”法徒云集,香火甚旺。慧思和尚潜心钻研佛学,於是离众独居,选择了这处清幽僻静之地,创建了一坐小寺院,名曰“小般若禅林”。而後历宋、元两朝,至明朝朱元璋赐《大藏经》一部藏於该寺,便改名为“藏经殿”。殿前的古迹有灵日,相传在夜里常见如烛磷火;还有一泓清泉,相传是陈后主爱妃梳妆打扮的地方。藏经殿有联云:“我佛所宗,真如贝叶;众经之长,妙法莲花”。——衡山寿文化源远流长,《星经》载:衡山对应星宿二十八宿之轸星,轸星主管人间苍生寿命,衡山故名寿岳。宋徽宗在衡山御题寿岳巨型石刻,现仍存于衡山金简峰皇帝岩。康熙皇帝亲撰的《重修衡山庙碑记》也称衡山为寿岳。历代史志也常以比寿之山、主寿之山等称历代衡山。“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出自于《诗经·小雅》“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其中的“南山”指的就是衡山。—— 方广寺在莲花峰下。该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后屡废屡兴,保存至今。这里古木森森,银泉淙淙,周围八座山峰如莲花瓣瓣,方广寺就是莲心。寺上一里为狮子山,稍下有两座青山对峙,形成一个狭口,宽仅三、四丈,多枫树、杉树,十分茂密。每年深秋,枫叶火红,杉枝墨绿,置身密林,分外清爽。林中有溪涧,涧水注入深不见底的潭中,声若洪钟,水从潭口溢出,迂回曲折。顺溪而下,有许多珍稀树木,如横豆杉、银雀、香果树,其中有一株娑罗树,生长在岩上石缝中,已有数百年树龄。距寺十里有黄沙潭、白沙潭、黑沙潭等诸多潭水。黑沙潭潭深不见底,水呈苍黑色,形成高达二丈、宽一丈余的瀑布,深潭石壁上存有宋徽宗亲笔题写“海南龙湫”四个大字。

经过一番跋涉(步行行程约15公里),下午3点钟,我返回西岭停车住宿的“老K”农家乐。

放下摄影行囊,回到车上,回味良久,意犹未尽:南岳不仅仅是外表秀丽,更加耐人寻味的是其丰厚的文化内涵,正所谓秀外慧中,浓烈似酒,甘醇如茶,越品越有滋味啊!

我不是宗教信徒,不拜神,不信佛,不念经。但是,若得机缘,我愿在南岳山崖结一茅庐,栖身其中,终日啖山果,饮朝露,沐春风,看日出,观云海,听松涛,参禅理,远尘嚣,抛俗念……效法众高僧,“顿悟法门”,终老其身,幸甚幸甚!

(2015年1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