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之背景

今天农历九月九,重阳节,想起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不禁要吟诵一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少年时只知其思乡之情,但对其中的背景却知很少,今日查阅资料后发现挺有意思,整理了一下,与诸君分享。

说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就不得不介绍一下作者。

王维,王姓,名维,字摩诘。生于公元701,卒于公元761年。他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父亲王处廉做过小官。据说这名字是他母亲给他取的,他母亲是一名佛教徒,他的名和字加在一起就是“维摩诘”,而维摩诘在佛教里是一位著名的在家菩萨。或许正是这样的家庭环境,对王维的诗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后期的山水诗,很佛系。

王维的故乡在蒲州,也就是现在的山西永济。他从小就很厉害,不光会写诗,在画画和音乐方面也很出众。在十五岁时便离家去京城奔波事业,在二十一岁的时候考取进士。进士在唐代非常难考,每年的进士录取平均不超过二十五人,最变态的是有一年一个进士都没有录取(宰相李林甫)。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五十岁进士题名都算是年轻有为,可想而知王维有多厉害。

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十七岁的王维在京城长安时所写。

就这个题目,也需说一说。

时间:九月九日(农历)

在唐代,九月九日盛行插茱萸、登高喝菊花酒。这里有个小故事。

传说晋代有个人叫桓景,他在仙人费长房那里学道,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这天,你家里将有灾祸,你赶紧回去,让家人做红色口袋,里面装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然后去登高喝菊花酒,就可以消除这个灾祸。” 桓景按照费长房说的做了,家人安然无恙,回到家里一看,其他牲畜都死掉了。后来在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插茱萸就成了一种习俗。

这里的费长房也很有意思,传说他有缩地术,能一下就出现到想到的地方。他本是仙人,但“后因失其符,为众鬼所杀”(见《后汉书》),知道的人比较少,但他的后世大家更知道一些,就是韩湘子,没错,就是八仙过海里的韩湘子。更有趣的是,韩湘子又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愈的侄孙(侄子十二郎的儿子),让我感到不解的是,这个侄孙在韩愈被唐宪宗贬时怎么不救他一把,打住打住,这是题外话了。

地点:山东

这里说到的山东,不是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之东”。王维的故乡在蒲州,现在的山西永济市,离华山不远,在华山的东北边。所以这里写山东,代指故乡,说是山东兄弟,实际上是说故乡的兄弟。下面展示两幅地图,以更直观显示华山和蒲州的位置所在。图一是唐代的地图,图二是现在的地图。

图一

重阳节思乡王维(想起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

(源自《中国历史地图集》,图中没有华山,用红△标记华山的大概位置)

图二

重阳节思乡王维(想起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

(源自百度地图搜索)

人物:兄弟

王维在家中是老大,他还有四个弟弟,不一一介绍,只说二弟王缙。这里又需提到“安史之乱”和王维的故事。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王维五十五岁,在长安任职。由于唐玄宗不抵挡叛军并悄悄逃离长安,导致长安沦陷,王维被安禄山抓了,当了俘虏。王维在当时虽然官做得不大,但在文学上的名气很大,安禄山没有杀他,而是逼迫他了做叛军的伪职。后来还写了《凝碧池》以表明他是站在大唐这边的,做官是迫不得已的。诗如下: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后来长安被收复后,所有做过叛军伪职的官员都要受处分,这个时候他的弟弟王缙勇敢地站了出来,他上奏朝廷,愿意自己降职以减轻王维的处分,加上王维写过《凝碧池》,唐肃宗只对王维进行了降职,没有进行更严厉的处分。同时王缙由刑部侍郎降为蜀州刺史,离开长安。当哥哥的也不愿弟弟在外受苦,在公元760年,王维上了《责躬荐弟表》,表示愿意自己削官,恳请将弟弟王缙调回长安。后来王缙果真调回京城,但还没有到达长安,王维就去世了。王缙回京后,受到唐代宗的重用,官位做到了宰相。

从上面的故事可以知道,王维和弟弟王缙都愿意牺牲自己以保全对方,可见其兄弟之情。

以上就是藏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的背景故事。或许有了这些故事和兄弟之情,才让王维写诗的时候“倍思亲”。

再回头看那四句诗句,是不是更容易理解了呢。

参考资料:

《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

《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王维》-马玮/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