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什么样的课才能称得上是一节好课?在我看来学科核心素养构成了一堂好课的血肉,而素养课堂的“四学”策略就是支撑起一堂好课的骨架在本次校长听评课活动中,全红梅老师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在这两个角度都进行了很好的尝试,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高一数学全集播放?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数学全集播放(指向未来的数学素养课堂)

高一数学全集播放

核心素养背景下,什么样的课才能称得上是一节好课?在我看来学科核心素养构成了一堂好课的血肉,而素养课堂的“四学”策略就是支撑起一堂好课的骨架。在本次校长听评课活动中,全红梅老师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在这两个角度都进行了很好的尝试。

对标核心素养,构建本课教学目标

国家给出了“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我们也确立了“沙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并给出促进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的四学策略——学案导学自学、体验探究悟学、小组合作互学、群激评价促学。那么,这些素养目标如何真正落实到每一节课中?

以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为例。我们知道,数学带给一个人的除了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习惯和品质,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习者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其中数学的眼光就是抽象,数学的思维就是推理,数学的语言就是建模。而本节课体现得更集中的是学生抽象素养的培养。

从整节课的学习活动可以看出,教师并不是把“让学生学会如何用字母表示数”“如何代入求值”作为首要教学目标,而是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抽象的思维历程,自然地实现从具体的数到抽象的数的过渡,充分体现出本节课内容学习的价值不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识背后的数学核心素养。

做实体验悟学,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培育抽象素养上,本节课有两个突出的亮点:

其一,丰实学习素材,为抽象素养的萌芽提供充足的养分。

抽象素养的萌芽必须建立在丰富而熟悉的素材基础上,在具体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中才有可能发生。

课始,教师通过“KFC代表肯德基,CCTV表示中央电视台,NBA表示美国职业篮球联赛”,让学生感受到用字母表示很简便。

“猜盒子里有多少粉笔?”学生感受到可以用字母表示数,“再放入2支,现在有多少粉笔?”引出进一步学习的需求。

课中,通过“老师比同学大26岁”来思考“你有什么方法,简明地表示出任何一年老师的年龄”。

课末,再回到“经过刚才的学习,粉笔支数怎样表示”“用字母对学生的表现打分”……

这样一个活泼生动、素材丰实的学习场,为学生不断体验、感悟和运用,实现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重要转变提供了厚实的土壤。

其二,激发主动思考,实现抽象素养的真正生长。

1.创设原生态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学习。

例如1:

师:我比你们大26岁,你们10岁时,老师多少岁?(学生板书:10 26=36)

师:你11岁呢?我多少岁?(学生板书:11 26)

师:你12岁呢?13岁?16岁?18岁?20岁?23岁?26岁?快写,加油!

板演的学生忙个不停,下面学生开始笑。

师:大家笑什么?列举完了没有?板书省略号。

师:写了这么多个式子,每个式子只能表示某一年的年龄,想一想,能否用一个式子简明地表示出全老师任何一年的年龄?

学生开始安静思考。

2.采撷小组学习中的生成性素材,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例如2:在小组汇报时——

组1:可以用“学生年龄 26”表示老师的年龄。

组2:可以用“n 26”表示老师的年龄。

师:老师刚才发现有的小组只用了一个字母c表示,你们觉得可以吗?

全老师问了好几个学生,学生都回答——可以。

此时感觉到全老师恨不得自己说出来:用一个字母不行,为什么不行……但是全老师忍住了,这是一种非常智慧的体现。她问学生:好的,那我们来看看黑板上的这几种表示方法,请大家想一想,比较一下哪一种更好呢?

这时,通过比较学生自己说了出来,用n 26好,可以看出是老师的年龄,用一个字母c不好,因为它可以表示任何一个人的年龄。

这样,通过交流教师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个数学问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数学表达,继而进行辨析、优化,促进了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的自主建构。

3.通过叩问、反问和追问,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师:“n 26”的n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数字吗?

学生齐声回答:可以。

此时,教师追问:n表示200可以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你一言、我一语……

这样的方式将知识点藏在问题里,用问题让学习发生,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优化学习方式,培育全人核心素养

“自学”是四学策略的基础,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建构”,但是何处自学、如何自学,需要教师对学生知识经验和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与精心预设。

本节课中,全老师不是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学课本、模仿练习,而是在前半节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组内互学和小组交流,完成例1的学习。

而例2与例1在知识实质上是相同的,只是数量关系从加减变为乘除,同时介绍字母与数相乘的习惯写法。此处全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展示”再次亲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过程,为个体自学、悟学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此外,全老师还在教学中合理保障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并通过组内互学和组间交流,增加了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机会。

多种学习方式的灵活使用,有效促进了学生能自学、会合作、善沟通、能评价的能力。

一点建议

左图是全老师在例2的自学部分提供给学生的导学单。

此时已经有了例1的学习基础,如果将此处的表格进行调整,不由教师来限定“1、5、10……”而是更加开放,增加许多空格,由学生自己去写——

地球上举1千克,月球上举1×6=6千克

地球上举2千克,月球上举2×6=12千克

最多写到3,学生就不愿意再写了,他们会主动产生偷懒的需求,不用老师说,他们就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将是一个多么好的体验,这就是一个自主的建模。

当然,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设计,本节课在细节之处也还有可以优化和探讨的空间,但是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上无疑进行了不错的探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北京路第二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0年10月28日第5版

作者:周 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