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可可和隔壁小姐姐一起玩,两个人因为一个玩具开始争吵,最后抢起来,因为那个玩具是可可的,姐姐想拿过来玩一下,可可不让,结果小姐姐一巴掌打在可可脸蛋上,她开始“哇哇”大哭,小姐姐也吓到了,赶紧把玩具还给她。
其实两个人在一起玩的时候经常你争我抢,大多数时候可可都是被打,也有自己主动打姐姐的时候。邻居说:“姐姐调皮,老欺负可可,好几次都不想让她和可可玩怕她打妹妹。”
她说自己教育了好多次,道理也讲了,哄过了,也打过了,骂过了,可是她还是不长记性。上次还把一个3岁的哥哥打了。确实让她很尴尬。
其实2~4岁的孩子“打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打,而是不知道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这个阶段的小宝宝对自己脑海中的秩序感有强烈的执拗,比如习惯什么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但两三个一样年纪的宝宝待在一起,就会有很多“突发状况”。
比如:我在那里玩得好好的,你非要一把过来抢我的玩具,我想跟你一起玩玩具,可你不愿意。当他大脑中的强烈的秩序感被破坏,孩子很生气,当愤怒的情绪冲到了大脑的杏仁核区域,也才两三岁的孩子也不会解释和表达,只能打人,企图靠打人来满足自己的想法。
可很多家长就觉得自己家孩子太不懂事了。动不动就打别人家孩子,或者动不动就被别人家孩子打。有时候让自己脸上“挂不住”,难道孩子真的无可救药,是个不懂礼貌地“坏”孩子吗?
一、孩子为啥会打人?
其实蒙台梭利理论认为,2-3岁孩子有几个特殊的敏感期,在这期间父母要适当满足和理解孩子,别轻易给他们“贴标签”,孩子在打打闹闹中学习了社交,了解了他人的想法,也真正成长了。
1、手部敏感期
你会发现当宝宝到1岁多时,他的小手越来越灵活,精细动作发育也逐步完善。喜欢用手来玩玩具、探索周围的世界。如果他想玩玩具你不让他玩时他会生气,有可能会扔玩具表达不满;如果他想动一个物体,你不让动的时候,他会哭闹,不知道怎么表达的时候会拳打脚踢,甚至摔东西。
2、物权敏感期
孙瑞雪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中指出:孩子2岁左右,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会开始产生私有意识,会特别在乎自己对物品的的所有权,并认为什么都是“我的”。
可可有一段时间觉得家里的玩具都是她的,别人不可以抢,一旦姐姐拿了她的玩具,她就哭,也会试图抢过来,结果姐姐就会打,两个人也是会互相打,开始哇哇大哭。
因为她们两个都是2岁多的孩子,都处于同一个阶段,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不是可可哭了,就是姐姐哭了。
进入物权敏感期的孩子,一旦自己的物品被他人碰触就会特别敏感。蒙台梭利说:敏感期教育的实质,其实是爱的教育。
所以这个时候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包容,不要一味责怪宝宝不懂礼貌,要分享,明明自己的玩具被抢了,你却在一旁说:“把你的玩具给她玩一会吧。”孩子会以为你跟别人一样要把他的玩具抢走。他们并不是不想分享,只是害怕这物品不再属于他。
3、通过打人来获得关注
很多家有两个孩子的父母会发现:当你亲近其中一个孩子时,另一个就会变得暴躁或者会打另外一个孩子,因为他觉得你抢走了爸爸妈妈的爱。
而他通过打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也或许他打人的时候你们才会注意到他。如果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夸别的孩子,激发了孩子内心的屈辱感,他们会直接攻击其他孩子。
比如对门小姐姐比可可大40多天,在有些方面确实比可可做得好,婆婆就会说:“姐姐真棒,你要向姐姐学习。”说多了,可可就觉得奶奶不喜欢她,喜欢的是姐姐,强烈的对比让她很委屈,所以姐姐来玩时,她不想把玩具分享给她,有时候姐姐抢玩具时她会打她一下。
有好几次做梦她嘴里嘟囔着:“姐姐,我的玩具不给你玩,你不要抢我的玩具。”每次我听到都是很心酸,孩子在潜意识里总怕自己的东西被抢,所以好几次做梦都是这样说的。
二、孩子打人该如何引导?
1、多一点尊重,少一点抱怨
这个阶段(2-4岁)的孩子,正处于敏感期,打人也是正常的现象,如果你家孩子出现了也不要大惊小怪,别随意给孩子贴“不懂事”的标签。尊重孩子的阶段特征,不要总是抱怨。
首先是“物权意识”阶段,如果孩子不想分享玩具,就不要强迫。可以各自划分不同的玩具,各玩各的,互不干扰。很多打扰都起源于父母非要分享,或者孩子为了同一个玩具争抢。
其次,如果避免不了,孩子打人了也被打了,也是个锻炼的好机会。他在模仿别人的行为,至少说明孩子受到委屈知道怎么反击,没有太大伤害的情况下不用大惊小怪。
2、多创造男孩和女孩一起玩的机会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这个道理放在孩子身上也一样受用。你会发现小男孩和小男孩在一起玩,很容易起冲突。小女孩和小女孩一起玩,也会有摩擦。
但如果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一起玩的话情况就会好很多。不仅摩擦变少了,相处起来也相对融洽。
在耶鲁大学 40 年研究儿童发展成果的一本书里,专家给家长的建议是,经过大量观察发现,两个2岁左右的男孩和女孩一起玩耍,会更容易分享玩具。
而我在可可身上也发现这个问题,她跟小男孩一起玩时,更愿意把玩具分享给小哥哥,而不是小姐姐。
3、多带孩子跟小朋友玩
很多时候孩子出现问题不可怕,就看父母如何应对。多让孩子跟小朋友玩,而且是跟多个小朋友玩。让孩子们一起解决问题,打打闹闹中孩子学会了如何跟别人相处,理解尊重、妥协、让步、公平等概念。也才能学会如何跟他们分享和相处。
蒙台梭利说:敏感期教育的实质,其实是爱的教育。
4、父母不要做错误的示范
孩子2-4岁很容易受环境影响,也很容易模仿,如果父母很暴力或者爱吼人、吵架甚至是打架,孩子多半也是个脾气暴躁、爱骂人、爱打人的人。因为长时间环境的熏陶,和孩子天生超强的模仿力,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已经刻在孩子脑海里。
所以你怎么样对待他,他就怎么样对待你。孩子做错了,父母不要直接呵斥和打孩子,而应该多一点理解。
一位美国儿童咨询师曾说:“最需要爱的孩子,往往会用最不可爱的方式来讨要爱。”
爱打人的孩子往往是需要爱的那一个。比如家有两个孩子的,你会发现老大会打老二,或许是因为父母把更多关注点放在老二身上,忽视了他的感受。
所以出现问题不可怕,父母正确对待才更关键。对这个阶段的孩子多一点尊重和理解,陪他们慢慢长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