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这句经典名言出自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并一直广为流传。

越来越多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童年的创伤的确会对个体产生极大的影响。《南方周末》最近一篇文章指出,童年生活中的创伤事件会令大脑无法有效地处理外界的威胁和痛苦的情绪,其残余影响会持续到成年,影响后续健康。

比如,一个人积累的童年创伤越多,后续罹患精神心理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越高。

不仅如此,相关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表明,童年创伤会令血液内的脂类代谢物含量更高,从而对生殖细胞产生不良影响,然后通过表观遗传机制将这种代谢功能失调“遗传”给下一代。

之所以为“遗传”打上一个双引号,是因为表观遗传学与大众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遗传有所不同。

大众所理解的遗传,一般是指由于基因本身的缺陷或突变引起的疾病,比如白化病、血友病等非常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这种遗传病往往伴随患者终身,而且很有可能遗传给下一代。老百姓所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就是这类遗传疾病的形象比喻。

可是,表观遗传机制与传统的遗传不同。表观遗传机制指的是基因本身不发生改变,但基因在表达的过程中发生了改变。这就好比产品图纸没有发生改变,但细胞利用图纸做出来的产品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心身健康出现了问题。

心理疾病容易遗传吗(心理创伤可能会)(1)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上提到的“心理创伤可以遗传”就属于这种表观遗传机制。这个研究发现可以很好地解释抑郁症、双相障碍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易感体质”,又或者说是“遗传度”。

很多患者和家属听说过“双相障碍遗传度高达80%,抑郁症遗传度高达40%至70%”的说法。一想到患者的下一代得病率如此高,他们几近崩溃,这也成了很多成年患者不敢生儿育女的主要原因。

可其实这里所说的遗传度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基因遗传”。抑郁症、双相障碍已经被证实绝不是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的假说也一直得不到证实,研究走进了死胡同。

现在,越来越多学者认为这些常见的精神心理障碍是通过表观遗传学机制进行遗传的,而“心理创伤的遗传”就是其中一个方面。

那么,这些“遗传度80%、40%到70%”等数据是怎么得出的?这都是基于20年前、甚至30多年前的家系研究而得出的“家族聚集度”。对于如今积极接受药物或心理干预的患者及家庭来说,这些数据其实没有多大意义和代表性。

所以,今天转发这篇科研文章,就是为了让广大患者、家属了解心理创伤和表观遗传的重大意义。尤其是父母们一定要避免孩子形成叠加性的心理创伤!

不过,表观遗传机制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以下的研究没有揭示。那就是:虽然心理创伤可以影响基因表达、并遗传给下一代,但如果个体积极接受干预,改变心理社会因素,这些表观遗传因素也一样可以被扭转

我们此前的文章多次提及,基因表达的改变很常见,应激事件、饮食、体育锻炼、药物及心理干预都可以令基因表达发生改变。即使患者因遭受童年创伤而罹患精神心理障碍和躯体疾病,但经过有效的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等手段后,其心理创伤不但能得到修复,还可以逐渐形成优良的基因表达,遗传给下一代。

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看清这一点。精神科医生应该避免在接诊过程中过分向患者、家属传递“遗传”、“终身服药”等不全面的信息,避免加重其心理压力。

随着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不断取得进步,科学的、高效化的心理干预逐渐发展,童年的心理创伤并不一定要用一生来疗愈,抑郁症、双相障碍也不再是“慢性终身疾病”。

患者、家属群体对此要有理性科学的认知,及时更新关于精神心理障碍的科学知识,切勿因受到落后观念的影响而陷入焦虑和恐惧。抱着积极而科学的心态应对疾病,才能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童年创伤# #心理创伤究竟有多痛# #抑郁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