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国旗真美丽,金星金星照大地……”大凉山深处的夏末晌午,暖阳驱散了雨云直射在日波界乃山坡上,彝族小姑娘吉好有果清亮的歌声在山谷间荡漾。

人们的思绪在歌声中回到了两年多前的那个春节,2018年2月11日,中共中央、国家主席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看望慰问这里的贫困群众,调研当地脱贫攻坚情况。他来到的第一家贫困户,就是吉好也求家。当时,吉好也求夫妻俩和五个孩子全家挤在一间低矮、阴暗、湿冷、没有窗户的土坯房中,鸡笼和猪舍也连在一起。当书记得知他的女儿吉好有果喜欢唱歌,就问起了小姑娘:“要不要唱一首啊?”吉好有果回答:“要!”

当时她唱的也正是这首《国旗国旗真美丽》,一曲唱完,带头鼓掌……

“在四川凉山三河村,我看望了彝族村民吉好也求、节列俄阿木两家人……他们真诚朴实的面容至今浮现在我的脑海。”在2019年的新年贺词中,提到了吉好也求和他的家人,他依然深深挂念着远在西南大山中普通彝家的生活。

又是一年寒暑,彝族乡亲们日子过得怎么样,生活都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来自中国外文局的记者们踏着走过的扶贫之路再访大凉山,深入寻访这个千百年来封闭、落后的高寒彝区如何又一次“一步跨千年”,告别绝对贫困,见证彝族乡亲们如今过上蒸蒸日上的新生活。

“扶贫攻坚瓦齐瓦,

书记卡莎莎!”

凉山脱贫攻坚专访(脱贫攻坚战大凉山脱贫记①)(1)

吉好也求在原先住的土坯房前。

清晨,我们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西昌城区出发,沿着307省道向大凉山深处驶去。经过盘山公路和山间小路辗转来到海拔2500多米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时,已近中午。

有着“东方狂欢节”之称的彝族盛大节日“火把节”刚过去不久,这里似乎依然弥漫着节日的气氛,空气中弥漫着彝族传统饮食坨坨肉和玉米酒的香气。“满山花儿在等待,美酒飘香在等待。”彝族的《留客歌》一路相随,每一位彝族村民都向客人们打着招呼,露出好看的白色牙齿,质朴的微笑写在他们的脸上。

一行人走到吉好也求的新居门口,大门“吱呀”一声打开了,几个穿着彝族服装的小朋友探出脑袋,看到有客人前来,他们一蹦一跳地从屋子里跑出来迎接,并大方地用普通话做着自我介绍:“我叫吉好有果”“我叫吉好有古”“我叫吉好有莫”……

凉山脱贫攻坚专访(脱贫攻坚战大凉山脱贫记①)(2)

吉好有果和弟弟吉好有古表演唱《你笑起来真好看》。

已经12岁的吉好有果比起两年多前长高了不少,成了一个落落大方的姑娘,脸上的笑容更多了,除了保留曲目《国旗国旗真美丽》,她还主动拉着羞涩的弟弟妹妹为客人唱起了一首首新歌。

吉好有果全家的新房位于三河村阿基社日波界乃安置点,距离山上的土坯旧屋不到一公里。新屋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彝族特色,黄墙黑瓦,屋檐下是牛头斗拱。窗户内侧是横拉玻璃窗,外面安装了两扇木窗,上面有彝族的典型雕花。

根据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标准,吉好也求家住的是125平方米的户型。进门是一间明亮的客厅,两侧各有两间卧室,还有独立卫生间;比较特别的是厨房里有传统灶台,可以烧柴,也有电磁炉等现代厨具。

回想起两年前,吉好也求忘不了书记那双温暖宽厚的大手。“啊啵啵(彝语感叹词),到现在感觉好像在做梦一样,书记鼓励我们努力脱贫过上好日子,让我们村老老少少都有了希望,比过去更努力发奋,生活越来越好,因为书记牵挂着我们,全国人民都关心着我们!”

当时,临出门时,主动拉着一家人合影留念。“后来还专门嘱咐工作人员把装了相框的这张合影送到我们家,我们把一家人与的合影挂在堂屋墙上。”吉好也求说,每当看到这张合影,他和家人就充满了信心和动力。

凉山脱贫攻坚专访(脱贫攻坚战大凉山脱贫记①)(3)

吉好有果一家人在新居前合影。

吉好有果说,从去年搬进新家到现在,他们全家人都挂念着书记,“希望有机会再次见到,我想亲口对他说,我们住进新房啦!扶贫攻坚瓦齐瓦(好得很),书记卡莎莎(感谢)!”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凉山脱贫攻坚专访(脱贫攻坚战大凉山脱贫记①)(4)

村民刚搬进新居时留下的开心瞬间。

“凉山彝区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昭觉县是是四川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是全省7个未脱贫摘帽县之一,全县271个村中就有191个贫困村,贫困人口超过10万人。脱贫攻坚开展以来,贫困率降到了11.2%。截至目前,全县还有27个乡、55个村、7031户,3.3万人在今年全部完成脱贫摘帽。”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的昭觉县副县长吉色方森介绍说,他是个土生土长的彝族汉子,当年是所在村里的第一个中学生。

吉色方森说,三岔河乡三河村是典型的彝族聚居深度贫困村,这里平均海拔2520米,是高寒山区,分阿基、洛达、呷尔、日子4个社,总人口1698人,全部为彝族,贫困发生率为46.47%,2019年以前,90%的村民们还居住在分散的简陋夯土房里。

“所有的贫困户以及非贫困的随迁户去年都已经住上了新居,这和以前的居住环境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吉色方森介绍说,三河村151户贫困户全部实现异地扶贫搬迁,此外还有非贫困户随迁204户,搬迁项目都靠公路、近水源。151户贫困户人均住房面积的标准是25平方米,人均负担不超过3000元、每户负担均不超过1万元。204户非贫困随迁户,参照彝家新寨标准,每户补助4.5万元,采取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交叉安置方式,解决非贫困户附属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难题,“确保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凉山脱贫攻坚专访(脱贫攻坚战大凉山脱贫记①)(5)

村民们准备的一桌午餐。

作为中国东西协作扶贫的示范点,对口支援昭觉县的广东省佛山市把产业扶贫作为三河村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的关键举措,大力发展光叶紫花苕、花椒、土鸡、乌金猪、西门塔尔牛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还试点种植中药材云木香1000亩,支持养殖中华蜂4000箱,帮助村民成立专业的种植养殖合作社,带领村民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总部位于佛山的碧桂园集团还与三河村签订帮扶协议,今年将投资980万元,建成集餐饮、文旅于一体的教育基地。目前基地已经初具规模,可以为贫困户解决38个公益岗位。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三河村全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的3100元,增长至2019年的9903元。

“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可致富,让更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赚钱,在保障他们住上好房子的同时,还能过上好日子,让他们能有可持续收入是我们接下来的目标。”广东佛山驻昭觉县挂职干部、昭觉县委常委、副县长徐航对《中国报道》记者说。

美好的未来要靠自己去创造

家里有5个孩子,曾经在深度贫困中挣扎的吉好有果夫妇几年前还一天天挨着过日子,可搬进新村后,他们越来越积极向上,参加村农民夜校,学普通话、学知识、学技能,想方设法努力让生活变得更好。

凉山脱贫攻坚专访(脱贫攻坚战大凉山脱贫记①)(6)

三河村的孩子们开心地吃着从小卖部买来的雪糕。

“孩子们以前最喜欢吃零食,可是要跑到县城去买,搬进新房后我就想着开一个小卖部。”吉好也求利用新居的储藏室开起了全村有史以来第一个小卖部。小卖部很小,却也能满足村民们日常的基本需求。由于上午村民要劳作和处理家务,小卖部一般会在下午营业。每天下午五六点钟,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们放下手中的活计,就会来到小卖部,买点啤酒小吃,三三两两坐下聊天拉家常。

以前曾去昌都打工干苦力活的吉好也求现在还用村里的无息产业周转金,购买了两头西门塔尔牛和一头母猪,种植土豆、花椒,就近在村里工地务工。此外,他还成了人民银行成都分行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有150~250元的收入,去年全家人均收入达到了12800元。

这两年,吉好有果走出大山,和同学们登上了央视“六一”晚会,还去俄罗斯参加公益活动,和外国小朋友进行了交流。得益于对口教育帮扶,吉好有果和哥哥姐姐已经一起去到凉山州州府所在地西昌市读书。

书记探访的另一家贫困户节列俄阿木的儿子——15岁的热烈友聪作为凉山州50名优秀受助学生之一,2018年到四川绵阳二中读初中。他希望能通过努力考上高中,然后读师范大学,“我想将来回来当老师,帮助更多的山里孩子通过学习知识改变命运”。

“以前的几代人都没有受教育,也不知道让子女去上学,所以只能种地放羊。”吉好也求夫妇俩说,所以他们现在全力以赴让孩子们走出大山,让他们都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彝族乡亲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变——原来他们的主食是土豆蘸盐,很少吃蔬菜、逢年过节就是大块烹煮的坨坨肉,现在很多人都学会了炒菜。吉好也求的妻子马海子呷现在最擅长的菜是回锅肉片、青椒炒肉丝和西红柿炒蛋,孩子们也爱吃。村民们千百年来蹲在地上吃饭的习惯已经换成了坐板凳、在桌上就餐;以前不习惯洗手洗脸洗衣服,一年到头都难得洗一回热水澡,现在家家都有太阳能热水器……

凉山脱贫攻坚专访(脱贫攻坚战大凉山脱贫记①)(7)

很多村民新居的门口都晾晒着刚洗过的衣物和外穿的鞋。

《中国报道》记者特别注意到,村民的家门口几乎都晾晒着洗过的衣物,门口整整齐齐摆放着外务工时穿的鞋。“天天洗衣服、进家还换鞋,这在几年前高山彝家来说还是不可思议的。”吉色方森告诉记者。

吉好有果和姐姐的卧室里贴了不少大头贴,“那都是姐姐贴的,是TFBOY的王俊凯!”吉好有果很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她和姐姐希望将来像王俊凯那样,好好学习,考上成都甚至北京的大学,学知识、学音乐、学表演……吉好有果有一个音乐梦想,“将来,我想把弟弟妹妹都组织起来做一个彝族家庭组合,唱更多好听的歌给大家听。

撰文/摄影:《中国报道》记者 王哲

责编:何晶

大家还在看

不可小看!它关乎消费和就业

这个新“经济物种”还将改变什么?

如何建好家门口的“三甲医院”?

▼ 我们的微店 ▼

凉山脱贫攻坚专访(脱贫攻坚战大凉山脱贫记①)(8)

可进店购买最新《中国报道》杂志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