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当下学会经营自己(要让自己活成一个商人)(1)

从小到大,只要提起“生意”二字,我便会自然想起这么一句不知从哪儿来的句子——“要想发,就得众人头上刮”。很显然,这是个错误的观念。但人就是很奇怪,常常明知故犯。

《超越期待》是日本的松浦弥太郎写的。大大的书名下面还有一行字:松浦弥太郎的人生经营原则。我从不经商,不懂经营之道,选了书之后担心自己看不懂。而且在此之前,孤陋寡闻的我从来没听过这个名字。

松浦弥太郎出生于东京,18岁高中辍学,学历比我还低。不会半句英文,却只身闯荡美国,靠卖旧杂志漂亮内页赚取人生第一桶金,他比我有胆识。从一个打工仔到一个创业者,低学历的他如今五十多岁,成为著名出版人、作家。不仅如此,他还进军完全不了解的 it行业,依旧做的风生水起。

他就是一个普通人,不是富二代,没有高学历,他怎么超越期待的?读完整本书,我终于明白副标题的含义:人生需要经营,让自己活成一个商人。

一、把自己当作从商资本,经营自己

在这本书的序言里,他说:“我把自己当作从商的资本,从十几岁开始就一直经营自己。”“经营自己”这几个字并不是什么新鲜词汇,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怎样做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经营”。

开篇《看清生意的本质》里,松浦弥太郎第一句话就点醒了我。“大部分生意成立在让世人花费金钱和时间的基础上。换句话说,“经营自己”就时要在自己身上投入金钱和时间。这句话让我想起一个人——王德顺。

王德顺,人体艺术大师和电影演员。我在他的个人形象宣传片里第一次认识他。我觉得80岁的他银发飘飘,步履矫健,走出18岁的朝气,28岁的锐气和38岁的豪气真的太燃了。“有人说我是最帅的大爷,有人说我一夜爆红,可是你知道吗,为了这一天,我足足准备了六十年。我今年80岁,我还有追求。”他的这番话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60年,人生几个60年,他投入这么长的时间,只为做同一件事!这不是是“投资”?

而我们当中的大多数,往往还没投入几天时间就开始放弃了。尤其是做了父母之后,很多人就不再投资自己了。他们投资孩子!他们带着孩子学这个学那个,给孩子买这书买那书,对孩子严格要求,用心筹划,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让孩子来实现。

就像《小舍得》里子悠的爸爸。孩子在学习,他总是在玩大型网游。孩子问,为什么我必须学习,而你可以玩游戏。他回答说:我以前也努力学习过。大概在他的意识里,学习是某一阶段的事情,大学毕业后就可以不用学习了。

花时间和金钱在自己身上,让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一直在迭代,这才是低投入、高回报的“投资。

我在成为全职妈妈的七个年头里,一直没有忘记学习新技能,一直坚持各种输出。就在今天我刚谈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生意”,为一本书画插画。从没想过164天的读书视觉笔记日更就是一个商业行为,就是“经营自己”,并且这么快就收到了回报。

第二,用商业思维思考,带着经营者意识活着

什么事“商业思维”?松浦弥太郎有最经典的八个字解读:“做生意,思利他”。

我突然明白了我为什么对“生意人”会有偏见。因为有的人了解人的情绪,人的烦恼和焦虑后,会利用你的情绪制造焦虑,贩卖焦虑。这些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人”。真正的商人会“思利他”,会用心感知对方的情绪,并借此思考如何解决人们的烦恼,从而使人快乐。

中国自古就有很多真正的商人。被奉为慈善商圣的范蠡就是中国人眼中的商人。《史记》中记载“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他赚了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获得了“富而行其德”的美名。19世纪中国的世界首富伍秉鉴,捐赠第一个鸦片战争后的一百一十万两赔款的银元。货通天下的乔致庸在光绪三年天下大旱时开粮仓赈济灾民。

作为普通人,我们没有那么多钱,是不是无法“利他”?松浦弥太郎说,只要你会“思利他”,自然而然会促成生意的往来。当初他也只是个兜售旧杂志精美内页的打工者。但因为经常观察和思考如何帮助别人,他从打工者变成了经营者。作为经营者,就不仅仅要考虑赚到了多少钱,还要考虑你为他人做了什么,为这个社会贡献了什么。其实这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无论你什么年龄,从事何种行业,只要是能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上的烦恼,那么都可以称为你为之努力的“生意”。

第三,提升交流质量,构筑人际关系

我在工作十年后辞职做了全职妈妈。那时很多人问我:放弃儿时的梦想,去做一个家庭主妇,真的不后悔?那时我真的不后悔。因为工作使我身心俱疲。感觉永远要向人解释我为什么这么做,我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我要永远面对不信任的眼光和质疑的口气。

但是松浦弥太郎却说:“所谓的工作,就是帮助有困惑的人,帮助他们找到困惑的原因。”还说:“工作的乐趣在于提升交流的质量,构筑人际关系。”现在想想可不就是这样?因为我要面对的就是有困惑的人,所以我要不断地解释。如果我把重点放在“如何说,他才愿意听”那工作就变得富有挑战且趣味十足。

我很少去经营人际关系,总觉得经营人际关系是要花费时间和金钱的。但其实只要利用我们的擅长的去帮助有困惑的朋友,这人际关系不就是自然而然就建立起来了?而这个过程中不也帮助我们提升了自己的专业能力了吗?

是的。我从未经商,也不懂经营,但是我看懂了松浦弥太郎的这本《超越期待》。它让我对对自己,对工作,对人生有了全新的看法。苏东坡在临死之前说的最后四个字是“着力即差”。弥留之际努力去西方的路上已经没有用了。但活着,更好地活着,这件事需要“着力”的。

戴建业在视频《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里呼吁老年朋友们一定要学习,在人生当中不断地自我超越。松浦弥太郎也说:“即使我已经五十多岁了,我还是能感觉自到自己在不断成长。” 那么作为年轻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认真对待平时的每一次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