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以大字行楷与大草笑傲书法史,看惯了他的长枪大戟,偶然一看小楷,立刻便会惊诧于他的小清新——

黄庭坚与苏东坡故事(离开苏东坡的日子)(1)

黄庭坚与苏东坡故事(离开苏东坡的日子)(2)

黄庭坚与苏东坡故事(离开苏东坡的日子)(3)

这三张作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大小都在平尺左右,加起来一共33行,写了418字。

这三张小楷写于元祐四年,也就是1089年。这年的春天,苏东坡在龙图阁学士任上自请外放杭州知州,他招募民工,用西湖里的淤泥堆成一道长堤,就是今天的苏堤。

苏东坡走了,黄庭坚独自在开封中央做着学术官僚,相当寂寞。平日唱和的师友不在,黄庭坚甚至连写诗的心情都没有,在他的诗集里,这段时期作品少得可怜。

不过,恰恰在这样的寂寞中,黄庭坚写下的三张小楷却留了下来,着实令人欣慰。

黄庭坚与苏东坡故事(离开苏东坡的日子)(4)

黄庭坚与苏东坡故事(离开苏东坡的日子)(5)

黄庭坚与苏东坡故事(离开苏东坡的日子)(6)

对黄庭坚这三张小楷,历代都有极高评价。清人顾复在《平生壮观》中说,“本色小楷,绝精”;新中国第一代书画鉴定大师张葱玉曾说,黄庭坚此书能“小中见大,与米同工”,这一点,连苏轼、蔡襄都做不到。

而这三张小楷最吸引人的,除了书法本身,还有里面的故事。

黄庭坚与苏东坡故事(离开苏东坡的日子)(7)

黄庭坚与苏东坡故事(离开苏东坡的日子)(8)

两张自作诗,另一张是黄庭坚写给“景道”的一封小札。

“景道”是谁呢?从文字可知,他的父兄是黄庭坚的朋友,父亲叫公寿,兄长叫景珍,他们都是“宗室”中人,大宋太祖太宗的后裔。黄庭坚感慨赵景道的长大成人,又喜欢自己的书法,于是送这三张小字给他。

这封小札不长,信息量却很大:其一,黄庭坚认为本朝书法,苏东坡第一;其二,学黄庭坚书法,很多人不得法,一学就是毛病;其三,宋朝宗室学习书法的气氛很浓。

黄庭坚与苏东坡故事(离开苏东坡的日子)(9)

黄庭坚与苏东坡故事(离开苏东坡的日子)(10)

在历代皇帝中,唐太宗虽然酷爱书法,但是没听说他的子孙们有几个高手;清代康雍乾都喜欢书法,但是整体水平和宋朝相比差了一大截。

宋徽宗就不用说了,他独创的瘦金书是书法史上一朵奇葩——

黄庭坚与苏东坡故事(离开苏东坡的日子)(11)

他的儿子宋高宗赵构,包括后来的几位皇帝,全部擅长书法、

以下是南宋几位皇帝的手迹——

黄庭坚与苏东坡故事(离开苏东坡的日子)(12)

黄庭坚与苏东坡故事(离开苏东坡的日子)(13)

黄庭坚与苏东坡故事(离开苏东坡的日子)(14)

黄庭坚与苏东坡故事(离开苏东坡的日子)(15)

宋朝皇帝都善书,这得益于太宗赵炅,他重视书法,在位时专门成立御书院,一所体制内的书法机构。而皇室子弟,则集中于宣州院,这是一座皇子皇孙们舞文弄墨的会所,赵景道就是其中的一位。

从黄庭坚信札可知,宣州院诸公是很时髦的,他们所学对象,就是苏黄这些当世风流的文人。

这给我们另外一个启示:真正能写好字的人,绝对不会偏颇和迷信,既不厚今薄古,也不厚古薄今,他只学对的,只学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