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陈幸子

51岁的长沙人梁慧一直坚信,自己的身份证和户口本上,家庭住址写的都是“大礼堂”。她在大礼堂生活了28年,水表电表上写的都是“大礼堂”,怎么可能记错呢?

3月6日,她翻出各种证件,想证明自己没错,但似乎记忆出了偏差,上边分明写着是“天心区下六铺巷”。

下六铺巷,临近湘江风光带碧湘门广场,地铁3号线在附近的灵官渡稍停,然后穿湘江而过。

巷子里头有一个年代久远的大礼堂,据梁慧回忆,礼堂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中旬。后来礼堂被改成湖南电梯厂的职工房,她和丈夫在1994年分到其中一间房子,自此就在这住了下来。

八十年代长沙世界之窗(长沙版人世间上演在这个50年代的)(1)

八十年代长沙世界之窗(长沙版人世间上演在这个50年代的)(2)

回忆起当初职工们生活的情景,已经51岁的梁慧眉飞色舞:大家隔着一条廊道门窗相对有多紧密;廊道上只要一家灶台响动其他家就陆续出来,而聚起会来,就是几张桌子排开,11户人家端着饭菜碗筷上桌,吃“团圆宴”。对她而言,那是种同家人一起生活的感觉。

在这28年里,梁慧见证了湘江路的扩建、周围高楼拔起,见证了湘江河畔的灿烂烟花、风光带上绿树林立,也见证了礼堂的破败与翻新,街坊邻居的逝去与迁移。也亲眼看到几个孩子在这里长大,有4个考上了大学。

当年朝夕相处的10户老街坊从大礼堂陆续搬走,开始了新生活,素不相识的租户住进大礼堂,但陌生感在类似“你要做饭了啊?”“今天做什么菜啊?”这样一些日常问候里慢慢消融,彼此间的信任悄然而生:“我有事回不来,崽放你家吃饭哦!”

邻居虽换了,空间带来的紧密感还是十分作用于邻里关系,烟火气依旧浓密,被笼在高高的屋顶之下,“再怎么样过一个月都熟起来了。”

八十年代长沙世界之窗(长沙版人世间上演在这个50年代的)(3)

礼堂改成职工房,11户人家处成一家人,别人都喊羡慕

3月5日晚,夜雨连绵。走至下六铺巷,旁边装饰别致的一家酒吧灯光艳丽,余了一片暖黄光亮在大礼堂的白墙上,衬得里头有些黑不隆冬的,让人一下晃神,想起这里也曾经舞台喧哗,一片敞亮。

据梁大姐所言,这个年代久远的大礼堂大概建于1956年,后来湖南电梯厂职工房紧缺,于是改了大礼堂的格局,分出11户单间给员工住。每间20平方米左右,吃饭、睡觉、工作学习、消遣时间,都在里头。

梁大姐和丈夫是在1994年分到了这间房子,进门靠左第一家。那时候不光是大礼堂里边,后面好几栋楼都是单位职工的住房。按梁大姐的话来说,常常是“楼上喊楼下”,上个厕所都会被叫到去家里玩。

虽然关系都好,但大家最羡慕住大礼堂里的人。那时候梁大姐他们每周都要聚两三餐,反正各家灶台都看得见,只要有空、方便,就你炒炒我炒炒,拼个大长桌一起吃。要不就是下午坐在廊道里唠嗑(梁大姐说这里冬暖夏凉),哪户人家说:“诶!我一会准备包饺子来着!”其他人就招呼:“那就拿过来大家伙一起帮忙包了嘛!”

八十年代长沙世界之窗(长沙版人世间上演在这个50年代的)(4)

梁大姐记得有次大家一起吃龙虾,“1999年的时候吧,龙虾便宜,才一块多钱一斤。当时有一家做了,说好吃,就要再弄一回。这回大家十斤十斤地买龙虾回来。一个锅只有那么大嘛,就分成几锅来做,各做各的口味,然后好几锅搬上来,大家围着一起剥虾吃。那他们后面住的人,馋得要死,说我也好想住你们这里啊!哈哈!”

吃饭是梁大姐提起最多的事情,大概那时候大家下班回来,六七点做饭的时候最热闹。

八十年代长沙世界之窗(长沙版人世间上演在这个50年代的)(5)

△ 临近九点,大多数住户已关了灯

其次就是小孩,他们也基本是吃百家饭长大。“反正都自己家做的不好吃,别人家的就美味得不得了。”梁大姐笑道。

大家有时因为工作或者意外情况回来得晚,结果发现自家崽在邻居家里被照顾得妥妥帖帖,都不用自己拜托一句。梁大姐还曾把别人家崽带回娘家过,“当侄子一样的。”

还有回,梁大姐女儿跑不见了,那时她只有三岁,湘江边上还都是码头。梁大姐很担心,怕她去江边出了事,也怕她被人拐走。而一听她女儿不见了,礼堂里所有人家都出来帮忙找,最后在邻街一个路口处找到,把女儿带回心急如焚的梁大姐跟前。

“大家都处成了朋友啊!”记者听完后感叹。梁大姐摇摇头:“哪止朋友,都是家人一样在处!”

八十年代长沙世界之窗(长沙版人世间上演在这个50年代的)(6)

曾听滴答漏雨声,也曾呼朋唤友赏烟花

2012年下半年,梁大姐有天回到家中,发现吊顶处有几处地方剥落下来了。她当时没怎么放心上,不过还是打了社区电话。社区让她检查一下礼堂外墙,结果她发现了一条大半截手指那么宽的裂缝。这着实吓着她了,她想起之前自己随手记下过住建部等相关部门的联系电话,赶紧将这个问题报了上去。

后来相关人员到现场检查发现,旁边房子装修时,打地基的动静太大,影响到了大礼堂。虽然住户在里边没注意到,但其实最里边舞台那面外墙也已经歪了。

这是梁大姐印象里大礼堂第一次翻修,大家都搬出去找房子住了两个月才回来,红砖墙这时变成了白墙。屋顶的瓦也换了,之前困扰大家的漏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八十年代长沙世界之窗(长沙版人世间上演在这个50年代的)(7)

在这之前,下雨天总会带来麻烦事。梁大姐说床铺常常被打湿,孩子都要送去别家睡。“大家就只能踩个梯子放盆上去接啦,或者把捡来的广告纸糊上面,下大雨的时候房子上边滴答滴答响。”那时用的梯子梁大姐还留了下来,只是不再为防雨,而是用来把家里堆不下的杂物放上去。

八十年代长沙世界之窗(长沙版人世间上演在这个50年代的)(8)

在这边住了这么久,除了礼堂本身,梁大姐也目睹着湘江沿岸的变化。道路扩宽、高楼拔起,地铁线路一条接连一条。“之前不是每周末都放烟花吗,那时候风光带的树还没长这么高,我们站门口就能看。要想视野再好点,就可以去后边那栋的四楼,我们经常跑到那里去,清楚得不得了。”

梁大姐想起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那次放的烟花,当时她把爸爸妈妈从乡下接过来,妹妹和另外一个侄子也跟了过来,大家就来看这场烟花,像赶节日一样。虽然离江边近,但那天他们下午三四点就去占位置了。到了吃饭的时间,就换她先回来做饭,吃完了再把占位置的人换回来吃。最后大家挤在好位置上观赏完那场盛大的烟花。“我爸爸看完说,'恩……可以,还要得!'”梁大姐笑道。

住在这里的人家,没有谁会闭上房门

一直以来,大年三十就只有梁大姐这家人住在大礼堂,其他人无论是单位职工还是后来的租户,都会回老家团圆。而她家会准备一些鞭炮,除夕放一挂,大年初一放一挂,好像是特地留在这给大礼堂招招新年喜气。

大概在2016、2017年的时候,大礼堂里的单位职工基本都搬走了。“有些年纪大的已经去世,有些是子女长大、成了家,把他们接过去了。”

唯一留下来的,还是梁大姐这家。因此若有新租户住进来,一定得和她“打好关系”。配大门钥匙、附近菜市场、水电缴费等等,梁大姐是最佳求助人选。不过很多时候都用不着他们开口,梁大姐在自家门口闲站一阵——“你是要买菜不?我一会要去,一起去噻?”

现如今里边的租户情况,梁大姐也基本了解:舞台那家是做特色菜的,她家最热闹,不过今天回老家去了;这家是卖捆鸡的;那家爹爹收蛇皮袋,去年刚搬过来;这两间房是一家人,卖水果,他们家那个小孙子我看着他长大的,现在都读一年级了……

八十年代长沙世界之窗(长沙版人世间上演在这个50年代的)(9)

3月6日上午,因为下雨,大家都没法出去做生意,好几户人家都待在家里。这天中午,在学校实习的女儿会来这边吃饭,梁大姐准备炖一道牛腩罗宋汤。

斜对门那户收蛇皮袋的爹爹推着自行车回来了,后座绑了一大叠袋子。“下雨天还出去啊。”梁大姐问他。爹爹轻声应了一句,随后闷头把袋子卸下来,搬回家整理。

爹爹这户旁边,是那个读一年级的小孩,他的哥哥正在台灯下写作业。“现在小孩就只有他们两个啦。”

曾经住这里的小孩都已长大成人,其中四位考上大学,梁大姐女儿就是其中之一。

小孩的奶奶,周大姐正在斜对门做饭。她刚和梁大姐交流完菜谱,准备炖鸡。按理来说是道好菜,但一年级小孩却被老干妈拌凉豆腐迷住了。

梁大姐在旁边无法理解地摇摇头:“这真的好吃?这能吃吗?”在她疑惑的间隙,一年级小孩挖了一勺给哥哥尝味,哥哥一口全吞了下去,弟弟尖叫,两人笑开,弟弟又跑去奶奶家里偷偷拌了一碗。

反正梁大姐等待女儿回来也是干等,便走进两小孩家里去跟他们探讨凉豆腐的口味。不知道是哪一家放起了歌,悠悠转转在廊道里传着。爹爹仍在家里整理蛇皮袋,房门大敞。

八十年代长沙世界之窗(长沙版人世间上演在这个50年代的)(10)

“你女儿回来啦。”梁大姐闻声而出,回到自己灶台。饭菜的香味渐渐弥漫。“香味飘不出去的,因为它这个屋顶很高嘛,香味只会在礼堂里面飘。”

来源: 潇湘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