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企业仍然处在第一梯队,中国在产业链的参与主要集中在中下游,但未来势必会向薄弱的上游进击。
出品|每日财报
作者|刘阳
最近外界传出消息,华为自研的OLED驱动IC芯片实现了新突破,已经完成流片,今年可实现量产。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驱动IC芯片市场前三位企业都来自韩国,其中仅三星一家独占75%的份额,其次是Magnachip,占据20%。相比之下,国内厂商占的份额不过1%,华为的突破或将打破韩国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引领国产面板问鼎全球顶尖产品行列。
另一方面,《每日财报》注意到,自今年6月开始,电视液晶面板全面涨价,中小尺寸电视液晶面板价格上涨幅度最为迅猛,32英寸至55英寸电视液晶面板价格上涨幅度皆超过40%,其中55英寸价格累计增长51美元,32英寸价格涨幅甚至超过70%。
受到多方利好消息的刺激,二级市场上的OELD板块的热度被点燃。
什么是OLED?
开门见山的说,OLED就是显示面板的一种,目前常见的显示技术包括LCD(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OLED)、电泳显示器、以及新兴的Micro LED(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等,各种显示技术均具有独特的特点及应用领域,其中LCD和OLED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技术。
OLED目前平均尺寸相对较小,应用最大的领域是智能手机,占比69%,其次是可穿戴设备和家用电器及电视,占比分别为10%、8%。按驱动方式分类,OLED可分为主动式(AMOLED)和被动式(PMOLED),其中应用于显示屏幕的主要类型为AMOLED,即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虽然PMOLED技术十分成熟,但受限于发光型态与材料特性,大型化与全彩化不易,因此多以Player等小型装置为主。AMOLED的崛起则在2009年之后,随着韩国厂商对于AMOLED面板技术的大量投资,特别是Samsung Mobile Display(SMD)大量采用AMOLED面板至旗下自有品牌的手机当中,品牌威力爆发,因此大幅度带动了AMOLED面板的出货与营收表现,而且使用OLED可以让智能手机变得更薄、更轻、可折叠,因此OLED屏幕成为众多手机厂商的共同选择。
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发展,OLED的市场红利明显,OLED在智能手机触控面板上市占率预计在2020年达到37.7%。Informa Tech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OLED面板全球发货量达734百万片,比2018年上升了近20%,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2020年全球OLED出货量按照保守估计的复合增长率也将达到15%,那么全年出货量将达到约826亿片。
另一方面,作为第三代显示技术,OLED的应用市场空间还体现在对LCD的替代上,OLED的渗透率与其成本直接相关,而其成本又直接与生产良率相关。如果组件和材料价格合理,生产良率超过80%时, OLED成本将低于LCD,如果这种情况变成事实,那么OLED将凭借其性能优势大规模替代LCD。
差距即目标,挑战即机遇
从产业链的脉络来看,液晶面板的产业链可以分为上游材料,如玻璃基板、彩色滤光、驱动 IC、偏光片、液晶等;中游组装则是电源管理、控制集成电路、液晶面板(阵列、成盒、模组);下游则是电视、智能手机、笔记本等面向用户的终端产品。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OLED产业上游市场仍然以日韩欧美厂商为主,市场集中在日本出光兴产、堡土谷化学、美国UDC公司以及一些韩国公司。而产业链格局来看,中国OLED行业主要集中于中下游面板的制造,在上游材料与设备领域仍是发展短板,但这些领域却是未来掘金的主要方向,制造设备成本和有机材料成本占比居第一、二位,分别为35%、23%。
先来看一下设备领域,在激光、检测设备和组装设备领域有多家国内的上市企业正在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但在一些高端设备领域,本土公司还有明显的不足。在面板检测环节,精测电子已成长为国内面板检测设备龙头,产品覆盖LCD、OLED 等各类平板显示器件,但需要客观的认识到,壁垒最高的Array 段检测设备基本还被国外及台湾厂商垄断。
国内OLED产线中高端激光装备仍由韩国企业主导,大族激光等本土激光设备企业持续研发投入,在激光切割、 激光修复、激光剥离等设备领域已渗透入国内面板厂商生产线,但在技术含量最高的ELA设备领域,市场基本被AP Systems、Tera semicon、Viatron 三家韩国企业占据,中国企业任重而道远。
驱动芯片在OLED中的地位非常高,无论是 LCD 还是 OLED,都需要驱动芯片(大屏幕可能还需要多个),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屏幕最终的显示效果和寿命。此外,一些屏幕厂商的特色功能,色准、灰阶、色深等表现,都和驱动 IC 有关。文章开头的时候我们提到了华为对于驱动芯片技术的突破,余承东表示,现在华为设计的28nm OLED驱动芯片已经成型,并且将会在今年的年末进行批量的生产。
与此同时,我们国内自主研发的光刻机也已经达到了量产28nm的能力。根据外界的消息推断,华为的这些芯片很可能将被安装在其明年推出的智能手机和电视上。如果芯片可以量产的话,必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们对于国外驱动芯片的依赖,此前三星、LG等公司断供华为面板,原因其实就跟驱动IC有关,因为驱动IC使用了ARM的架构,其中有美国的技术限制。
在此之前,韩国公司几乎垄断了OLED驱动芯片的全球份额,三星一家就占据75%的份额,Magnachip占了20%,而国内厂商占的份额不到1%,华为此次的技术突破可谓是意义深远。
我们再来看一下上游化学材料领域,OLED 材料是 OLED 面板的核心部分,从结构分析,OLED 有机发光材料包括空穴注入层(HIL)、空穴传输层(HTL)、有机发光层(EML)、电子传输层(ETL)、电子注入层(EIL)。OLED 材料的生成需要经历化工原料、中间体、粗单体、终端材料四个环节,其中由粗单体到终端材料环节中的升华工艺技术壁垒较高,是国产化推进的主要问题所在。
具体来看,我国企业主要集中在中间体和粗单体领域,在利润较高的OLED有机发光材料成品(终端材料)领域占比较低,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研究数据,空穴层注入/传输材料、电子层注入/传输材料在国内市场供应占比 12%左右,而发光层材料供应占比不足 5%。
但国内有一批正在崛起的公司,科创板上市企业奥来德深耕上游制造领域,逐步推动国内 OLED 蒸发源设备与终端有机发光材料国产化,目前国内蒸发源市场占有率达 58%,研发出的OLED材料有500余种,可量产近70种,公司也是国内面板厂商已招标采购的6代 AMOLED线性蒸发源的唯一国内供应商。此外,万润股份、鼎材科技、夏禾科技等企业在化学材料领域也都有斩获,但目前并不具备和海外企业竞争的实力。
全球面板产业形成了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四足鼎立的格局,日韩面板企业掌握着大多数的上游基础原材料和元器件,而中国与中国台湾地区面板企业更多地则充当了全球面板产业加工者的角色。在面板制造领域,三星在全球范围内一家独大,是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作为全球手机第二大生产商,三星自给自足的面板供应仍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根据群智咨询发布的2019年全球OLED面板出货量排名,三星显示、京东方、和辉光电显示屏出货量位列全球前三名,三星以85.4%的市占率位列榜首,而排名第二的京东方只占3.6%。京东方2019年AMOLED智能手机面板出货近1700万片,同比增长约286%,位列大陆AMOLED面板厂首位,进入2020年,随着新产品订单的交付及扩大了客户结构,开拓了除华为之外的其他品牌客户,未来可以期待。国内厂商中除京东方外,和辉光电、维信诺和深天马的表现也相对较好。
目前行业的发展格局相对比较清晰,日韩企业仍然处在第一梯队,中国在产业链的参与主要集中在中下游,但未来势必会向薄弱的上游进击。像华为传出的这种利好消息在未来应该会大概率源源不断的到来,国产替代和产业升级的大趋势是不会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