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经穴位详解图 脾经腧穴按摩大全及功效(1)

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

古有《灵枢·经脉》记载: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 ,散舌下。

共42穴,左右各21穴

脾经腧穴

一、隐白 快速止血

隐,隐蔽;白,白色。穴在隐蔽之处,其处色白。

【主治】调经统血,健脾宁神。主治月经过多、崩漏、腹胀、便血、中风、昏迷。

【部位】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取穴】足大趾趾甲内侧缘与下缘各作一垂线,其交点处即是。

【按摩】月经过多或崩漏可用艾条灸隐白,一般15分钟可见效。该穴位还可治慢性崩漏,每天灸1次,每次3分钟,掐按10~20次。

二、大都 抽筋不怕按大都

大,大小之大;都,都会。穴在大趾,为经气聚散之处。

【主治】健脾利湿、和胃镇惊。主治腹胀、腹痛、呕吐、便秘、胃痛、小儿惊风。

【部位】在足趾,第1跖趾关节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取穴】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前下方掌背交界线凹陷处即是。

【按摩】常用大拇指指腹按揉大都,每次300下,可有效缓解抽筋。

三、太白 健脾化湿

太,甚大;白,白色。穴在大趾白肉上;此处之白肉更为开阔。

【主治】清热化湿,健脾和胃。主治脾胃虚弱、胃痛、腹胀、腹痛、腰痛、肠鸣。

【部位】在跖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取穴】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后下方掌背交界线凹陷处即是。

【按摩】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反复揉按太白,每次2~3分钟。可治呕吐、消化不良、腹痛、肠鸣、便血、便秘等症。

四、公孙 摆平胸腹疾病

公,有通的意思;孙,孙络,在此特指络脉,脾经之络脉是从此通向胃经的。

【主治】健脾益胃、通调冲脉。主治呕吐、腹痛、胃痛、失眠、小儿腹泻、小儿厌食。

【部位】在跖区,当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取穴】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内侧,弓形骨后端下缘凹陷处即是。

【按摩】用中指指腹向内按压公孙,以有酸痛感为宜,可辅助治疗腹胀、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等症。

五、商丘 足踝扭伤就揉它

商,五音之一,属金;丘,丘陵。此为足太阴脾经经穴,属金,在丘陵样内踝的下方。

【主治】健脾化湿,通调肠胃。主治腹胀、肠鸣、痔疮、两足无力、足踝痛。

【部位】在踝部,内踝前下方,舟骨粗隆与内踝尖连线中点的凹陷中。

【取穴】足内踝前下方凹陷处即是。

【按摩】足踝痛、踝关节扭伤时可用推拿法按摩商丘。经常用拇指指腹用力揉按商丘,每次1~3分钟,长期坚持对踝关节有很好的保养作用。

六、三阴交 妇科病首选穴

三阴,指足之三阴经而言;交,指交会与交接。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三条阴经气血物质之交会处。

【主治】健脾益胃,调肝补肾,调理经带。主治脾胃虚弱、腹泻、胃痛、痛经、月经不调、月经过多、小便不利、阳痿、失眠、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白带过多、前列腺炎、早泄。

【部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取穴】手四指并拢,小指下缘靠内踝尖上,食指上缘所在水平线与胫骨后缘交点处即是。

【按摩】用拇指指尖垂直按压三阴交,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左右足各1~3分钟,可改善女性各种病症;孕妇禁按,有引发流产的危险。

七、漏谷 小便不畅按漏谷

漏,凹陷;谷,山谷。穴居胫骨后内侧缘山谷样凹陷中。

【主治】健脾和胃,利尿除湿。主治腹胀、腹痛、水肿、小便不利、足踝肿痛。

【部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6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取穴】胫骨内侧缘,内踝尖直上量两个4横指处即是。

【按摩】以拇指指尖垂直按压漏谷,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左右足各揉按1~3分钟,可缓解男性小便不利及前列腺问题。

八、地机 改善胰岛素分泌

地,土地,指下肢;机,机要。穴在下肢,肌肉最为丰富,是小腿运动的机要部位。

【主治】健脾渗湿,调经止带。主治腹胀腹痛、月经不调、遗精、糖尿病。

【部位】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取穴】先找到阴陵泉,直下量4横指即是。

【按摩】每天用中指指腹垂直用力按压1~3分钟,能调节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

九、阴陵泉 下焦湿热的克星

阴,阴阳之阴;陵,山陵;泉,泉水。内为阴,穴在胫骨内上髁下缘凹陷中,如山陵下之水泉。

【主治】清利湿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主治腹痛、膝痛、水肿、遗尿、中风、失眠。

【部位】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取穴】拇指沿小腿内侧骨内缘向上推,抵膝关节下,胫骨向内上弯曲凹陷处即是。

【按摩】双手轻握膝下处,屈曲拇指,指尖由下向上出力揉按阴陵泉,每次揉按1~3分钟,可缓解腹痛、膝痛等症。

十、血海 祛瘀血、生新血

血,气血的血;海,海洋。本穴善治各种“血”症,犹如聚溢血重归于海。

【主治】调经统血,健脾化湿。主治腹胀、月经不调、痛经、荨麻疹、贫血、白癜风。

【部位】在股前部,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取穴】屈膝90°,手掌伏于膝盖上,拇指与其他四指呈45°,拇指指尖处即是。

【按摩】每天早晚用拇指指尖按揉血海,每次1~3分钟,可使女人肌肤细腻、红润有光泽。

十一、箕门 主治小便不利

箕,簸箕;门,门户。两腿张开席地而坐,形如箕。穴在大腿内侧,左右对称,似箕之门户。

【主治】健脾渗湿,通利下焦。主治两股生疮、阴囊湿痒、小便不利、遗尿。

【部位】在股前部,髌底内侧端与冲门连线上,髌底内侧端上8寸处。

【取穴】坐位绷腿,大腿内侧有一鱼状肌肉隆起,鱼尾凹陷处即是。

【按摩】每次各揉按左右箕门1~3分钟,先左后右,可治女性阴道瘙痒、男性阴囊湿疹。

十二、冲门 妇科疾病不用愁

冲,冲要;门,门户。穴在气街部,为经气通过的重要门户。

【主治】健脾化湿,理气解痉。主治腹痛、腹胀、小便不利、妊娠浮肿、崩漏。

【部位】在腹股沟斜纹中,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距耻骨联合中点上缘3.5寸。

【取穴】仰卧,腹股沟外侧可摸到搏动,搏动外侧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

【按摩】仰卧,用中间三指按揉冲门1~3分钟,可治崩漏、带下等妇科病症。

十三、府舍 腹痛不愁,府舍解忧

府,指脏腑;舍,宅舍。穴位深处是腹腔,为脏腑的宅舍。

【主治】健脾理气,散结止痛。主治腹痛、腹中肿块、霍乱吐泻、疝气。

【部位】在下腹部,脐中下4.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取穴】仰卧,腹股沟外侧可摸到动脉搏动处,其外侧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

【按摩】仰卧,用中间三个手指按揉穴位1~3分钟,可治便秘、下腹疼痛、腹胀等病症。

十四、腹结 腹泻便秘双调节

腹,腹部;结,结聚。本穴善治腹部结聚不通之症。

【主治】健脾化湿,理气调肠。主治腹泻、便秘、胁痛、打嗝、疝气。

【部位】在下腹部,脐中下1.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取穴】仰卧,气海旁开6横指,再向下0.2寸处。

【按摩】常用拇指指腹轻轻揉按,每次1~3分钟,对消化系统有很好的保养作用。

十五、大横 每天5分钟,减肥促消化

大,大小之大;横,横竖之横。穴位在内应横行于大肠。

【主治】调理肠胃,温中驱寒。主治腹胀、腹痛、痢疾、腹泻、便秘、高脂血症。

【部位】在腹部,脐中旁开4寸。

【取穴】肚脐水平旁开4寸(锁骨中线上)处即是。

【按摩】每天早晚用中指指腹按压,每次3~5分钟,可促进肠胃消化,防治腰腹肥胖。

十六、腹哀 肝胆疼痛就找它

腹,腹部;哀,伤痛。本穴善治腹部各种伤痛。

【主治】健脾和胃,理气调肠。主治肝胆疾病、腹痛、消化不良、便秘、痢疾。

【部位】在上腹部,脐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取穴】肚脐沿前正中线向上量4横指,再水平旁开6横指(锁骨中线上)处即是。

【按摩】两掌平放于腹哀处,稍加用力后顺时针方向揉动,可辅助治疗胆结石、胆囊炎等肝胆疾病引起的疼痛、恶心。

十七、食窦 食积反胃有良效

食,食物;窦,孔窦。穴在乳头外下方,深部有储藏乳汁的孔窦。本穴能促进食物营养的吸收,为补益之孔穴。

【主治】消食导滞,宣肺平喘,健脾和中,利水消肿。主治食积、反胃、胸膜炎、胸胁胀痛。

【部位】在胸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取穴】仰卧,乳头旁开3横指,再向下1个肋间隙处即是。

【按摩】将中间三指并拢,以指腹揉按食窦,每次1~3分钟,可治心脏疾病引起的胸痛、肋间神经痛、心悸等疾病。

十八、天溪 哺乳妈妈的催乳穴

天,天空,指上天而言;溪,沟溪。穴当肋间如沟溪处。

【主治】宽胸通乳,理气止咳。主治胸部疼痛、咳嗽、胸胁胀痛、乳房肿痛。

【部位】在胸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取穴】仰卧,乳头旁开3横指处,乳头所在肋间隙即是。

【按摩】将中间三指并拢,以指腹揉按天溪,每次1~3分钟,可治乳房发育不良或产后母乳不畅等症。

十九、胸乡 胸胁胀痛不用愁

胸,胸部;乡,指部位。穴在胸部,能治胸部疾病。

【主治】宣肺止咳,理气止痛。主治胸部疼痛、咳嗽、胸胁胀痛、肋间神经痛。

【部位】在胸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取穴】仰卧,乳头旁开3横指,再向上1个肋间隙处即是。

【按摩】将中间三指并拢,以指腹揉按胸乡,每次1~3分钟,可治心脏疾病引起的胸痛、肋间神经痛、咳嗽等症。

二十、周荣 让您心平气顺

周,周身;荣,荣养。本穴可调和营气,荣养周身。

【主治】宣肺平喘、理气化痰。主治胸胁胀满、胁肋痛、咳嗽、食欲不振。

【部位】在胸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取穴】仰卧,乳头旁开3横指,再向上2个肋间隙处即是。

【按摩】中间三指并拢,以指腹揉按穴位1~3分钟,每天早晚各1次。可缓解咳嗽或者胸胁胀满。长期坚持对呼吸系统有很好的保养作用。

二十一、大包 肺部保健师

大,大小之大;包,包容。穴属脾之大络。脾土居中,与各脏腑有着最广泛的联系。

【主治】宽胸利胁,行气止痛,止咳平喘。主治肺炎、胸膜炎、哮喘、气喘、全身胀痛。

【部位】在胸外侧区,第6肋间隙,在腋中线上。

【取穴】正坐侧身或仰卧,腋窝顶点与第11肋骨端连线的中点处即是。

【按摩】每天早晚用中指指尖揉按大包,每次1~3分钟,有利于清除穴位内部的瘀血,消除肿块,调理肺气,对肺部具有改善和养护功能。

欢迎关注《91健康助手》

本着“就要健康”的理念,秉承“互联网 产品 服务”的宗旨,创建“91健康助手”以服务用户为主导,了解和预防亚健康,打造大健康资讯平台!

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详细咨询专业的医疗机构。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别忘了点赞分享给您身边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