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力太大,造成我们对“关中十部”的了解和史实有很大的偏差,现在我们来看看演义中的梁兴、程银等“西凉八部”各自的领地究竟在哪里。

马超韩遂控制区域(韩遂马超等关中十部)(1)

(演义中的“西凉八部”与韩遂马超组成“关中十部”)

先指出几个误解

一、“西凉八部”事实上既不是韩遂的手下,也不是马超的手下,而是与韩、马一样独立的诸侯,只是他们的实力没有此二人强大。

二、“西凉”八部也并不都是雍凉人,可以确定的有程银、侯选、李堪是司隶河东郡人。

时又有程银、侯选、李堪,皆河东人也,兴平之乱,各有众千余家。--裴注《三国志‧张鲁传》引《魏略》

三、“西凉”八部的地盘也不都在雍凉两州,相反只有韩遂在雍州、杨秋在凉州,其余八人实际上都在长安周围的司隶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郡,即关中三辅地区。

四、马腾马超从没占据过武威,潼关之战前刚占领武威的是韩遂(裴注《三国志‧庞淯传》引《魏略》)。

史料明确领地的五部

马超韩遂控制区域(韩遂马超等关中十部)(2)

(韩遂和杨秋的领地)

一、韩遂在雍州的大本营金城郡和新占领的武威郡。

二、杨秋的地盘在安定郡。但早在东汉永初五年(111年)羌人攻入了安定,朝廷实际已经在这里控制有限,将郡治所搬到了右扶风的美阳县(今陕西扶风县法门镇)办公。

所以,杨秋不是安定太守,也不会控制了全境。

后来杨秋在安定投降曹操后,被留下稳定当地(《三国志‧武帝纪》);到曹丕即位后,又被封为安定原治所所在的临泾侯(裴注《三国志‧武帝纪》引《魏略》),明显是在表彰他在临泾时的功劳。

由此,可以知道杨秋在潼关之战前,是盘踞在安定郡东南部较富庶的临泾几县的军阀。

马超韩遂控制区域(韩遂马超等关中十部)(3)

(李堪、梁兴和马超的领地)

三、马超此时的地盘在关中右扶风的治所槐里(裴注《三国志‧马超传》引《典略》)。

四、李堪的地盘在咸阳一带,曾一度进入长安。

从兴平元年(194年)至建安二年(197年),其间四岁中,咸阳萧条,後贼李堪等始将部曲入长安,居卓故坞中,拔取酸枣梨以给食,发冢取衣盖形。--《典略》

五、潼关之战败后,梁兴退到长安南边的蓝田(《三国志‧武帝纪》)。败军到一个没支持的地方落脚是很危险的,梁兴后来能在蓝田进攻周边郡县,搞出不小的动静,蓝田一带应该正是他的势力范围。

凉州大人杨定护送献帝东归,后来想回到做镇南将军时的蓝田。有可能梁兴是杨定留在蓝田的老部下,还待考证。

《典略》十部将的姓名排序有规律

建安十六年(211年),(马)超与关中诸将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杨秋、韩遂等,凡(总共)十部,俱反,其众十万,同据(黄)河、潼(关),建列营陈(阵)。--裴注《三国志‧马超传》引《典略》

我们看这个排名,如果除马超外的九位是随机排名的,像我们写作的人都知道,把最强大的韩遂写在最后面真是别扭,完全不符合正常思维习惯。

马超韩遂控制区域(韩遂马超等关中十部)(4)

(韩遂实力强大)

如果按实力排名,不会从小到大排列,都是会从大到小排。

会不会是按照入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的呢?

是时关中(的)诸将(怀)疑(钟)繇欲(计划)自袭(袭击的是他们),马超遂与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叛。(曹操)遣曹仁讨之。--《三国志‧武帝纪》

超既统众,遂与韩遂合从,及杨秋、李堪、成宜等相结,进军至潼关。--《三国志‧马超传》

马超敢反,主要在于成功劝说了韩遂的加入,并请他做了盟主。(裴注《三国志‧张既传》引《典略》)

在二人的影响下,与他俩邻近的安定杨秋、咸阳李堪加入了进来,还有一个成宜。

联军往东进驻潼关,一路有新的盟友加入。当然也有不肯加入的,比如蓝田梁兴的东南方向的武关一带的刘雄鸣,因此他遭到了马超的讨伐。(裴注《三国志‧武帝纪》引《魏略》)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韩遂是最早一批入盟的,不应该在名单的最后。所以也不是按加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的。

马超韩遂控制区域(韩遂马超等关中十部)(5)

(马超是反叛的组织者)

我们把已知领地的五位沿渭河按从东往西排列,南北并列的,先排中间渭河边上的,再排南北两边的。

顺序为:李堪、梁兴、马超、杨秋、韩遂。

我们会发现,与《典略》的顺序一致: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马超)、成宜、马玩、杨秋韩遂。(红色字体为已确定位置的人物,粗体字为早期加盟成员)

从名单可见,成宜也与马超相邻,与杨秋、李堪一起成为最早的盟友就解释得通了。

所以,我们可以大胆推断《典略》十部将的姓名是按照他们领地位置从东往西排序的。

另外五部将地盘的大致位置

这五部将领地的具体位置无法确定,但却可以通过他们从东往西的排序知道大致的方位。

马超韩遂控制区域(韩遂马超等关中十部)(6)

(另外五部的大致分布图)

地盘在潼关和华阴一带的段煨已于209年病故,潼关之战主要在他经营多年的地盘上发生。不知道他的继承者的是像刘雄鸣一样被打败了,还是与最东边的侯选有所渊源。

沿渭河往西,在咸阳李堪和候选之间的是程银势力。正因为程银和候选邻近,又离潼关最近,所以后来二人战败后无处可退,便一起往南投奔了汉中的张鲁,并最后又一起投降了曹操。(裴注《三国志‧张鲁传》引《魏略》)

张横曾与段煨和梁兴一起攻陷李傕盘踞的池阳黄白城(《太平预览》引《典略》),说明他的势力范围离黄白城不远。

又因为咸阳的李堪与槐里的马超领地紧邻,可推断出张横与梁兴的位置不在渭河边,蓝田的梁兴应证了这一点。

那么张横的领地应该在渭河北岸的左冯翊的西南部。

成宜较早加入盟军,与李堪分别位于马超的左右两边,受其影响较大,也非常合理。

关中最西边的是马玩,再往西就是安定的杨秋和雍州的韩遂。

马超韩遂控制区域(韩遂马超等关中十部)(7)

(关中诸侯分布的地形图)

这个布局,结合关中盆地(平原)的地形,似乎更增加了合理性。

总结

“关中十部”中虽有杨秋、韩遂两部在西凉,但其余八部全部在关中地区。

所以曹操要借道关中三辅地区攻打汉中张鲁,伤害到了这些关中诸侯的切身利益,为了避免被“假途灭虢”,他们联合了起来进行反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