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名句的诞生,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论语名言新解大全?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名言新解大全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名句的诞生
子罕1言2利,与命3,与仁。
——子罕·一
完全读懂名句
1.罕:很少。2.言:直言,直接谈论。3.命:天命。
孔子平日甚少谈论利这回事,只与天命、仁德为伍。
名句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解体,社会经济发生大变动,一时间,君子言利,小人逐利,形成“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梁惠王见着孟子的第一句话,就是:“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梁惠王上》)
孔子提出的思想,正意味着当时社会所欠缺的部分。他四处鼓吹“天命”、“仁义”,可以推测当时社会恐怕已经是仁稀、义微。反之,孔子很少谈论“利”这件事,也就间接表示着当时社会可能到处都在言利、逐利了。
既然逐利、言利的人很多,自然也就不差孔子一人,何须他再费唇舌鼓吹,这就是孔子为什么“罕言利”的原因。“罕言利”的原因未必表示孔子反对利,而是认为,相对而言,大家花太少的心思在天命与仁德上面。
关于本章,另一解为:“孔子很少谈论利、命和仁这三件事。”对此说法,钱穆先生的解释是:“《论语》言仁最多,言命亦不少,并皆郑重言之。故本章之意,并非孔子甚少论及利、命、仁三者。”
历久弥新说名句
春秋战国时期,协助齐国富强的管仲就明白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管晏列传》)然而,衣食足之后就一定知荣辱吗?孔子似乎不这样认为,关于荣辱、礼节、仁义,孔子认为是要用心学习才能有所成就的,品格修为并不是财富的附赠品。
一味追求利益容易做出伤害正义的事情。春秋时期的楚庄王出兵讨伐陈国的夏征舒(因为他杀害自己的君主),并计划占领陈国。楚庄王的举动获得诸侯的称赞,认为他做了正义之事(讨伐不义之人)。唯独大夫申叔时不高兴,他批评楚庄王说:“您怎么可以只因为某人牵牛踩坏了别人田里的庄稼,就没收了他的牛。您讨伐有罪的人,是正义,但现在您进一步并吞陈国,这是贪婪、不义了。”(成语“蹊田夺牛”的来源。)楚庄王听了申叔时的话,觉得汗颜,自己差点就“以利害义”,于是立刻打消并吞的意图。
“子罕言利”成为教条之后,儒者就认为逐利是不好的事情。事实上,能够“逐利又逐义”的大有人在,孔子的学生子贡就是位大商人,而帮助越王勾践雪耻复国的范蠡,后来成为大商人陶朱公,他常常行善,救济贫苦之人。因此,见利忘义、以利害义,是个人修为的问题,实非“利”之过。
《君王论》的作者、文艺复兴时期的大思想家马基维利便主张,我们和他人之间最牢固的关系就是利。共同的利益,如同磁铁异性相吸一般团结;利害不同,恐怕就是互相排斥了。他甚至说过:“杀父之仇可以不报,夺财之恨铭记终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