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缘来是你(高邮恰似伊人来)(1)

高邮缘来是你(高邮恰似伊人来)(2)

高邮缘来是你(高邮恰似伊人来)(3)

高邮缘来是你(高邮恰似伊人来)(4)

高邮,就像梦里的那位姑娘。

未曾相见,已然相识;未曾相离,已然相思。

或许,是因为她柔情似水,温婉知性,总能抚平我心中的伤痕。又或许,源于她的多愁善感,楚楚动人,总想给她一个深情的拥抱,搂在怀中不愿放手。

心心念念,渴望与她来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恋。

陷进高邮湖的深情里,迷失在大运河的缠绵中。

高邮缘来是你(高邮恰似伊人来)(5)

汪曾祺在《我的故乡》写道:“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千百年来,她总是与那条运河兮兮相惜。在运河水的润泽下,肢体生长,血脉喷张,更是被烙上了运河的印记,注入了运河的灵魂。对高邮而言,大运河就是与生俱来的一部分,不可分割。

“苍茫云水三千里”的高邮湖,水域宽阔、水质良好,又馈赠给她太多。青、白、黑、鳊、鲤、鳗等鱼类,青河虾、银鱼、尤以双黄蛋、大闸蟹更是闻名遐迩。

高邮缘来是你(高邮恰似伊人来)(6)

她与水的暧昧,令人心生妒忌,但我选择容忍,因为爱的妥协。只是,这场爱恋穿越千年,跨过了时空的叠叠重重。寒来暑往,于春,于夏,于秋,于冬,历练了2200多个轮回。

东西守望的两座古塔,南来北往的沧桑老街,漂泊别离的盂城驿,散尽风流的文游台,祈愿文曲的魁星阁,纵横水泊的芦苇荡,充满神秘的清水潭。

那是一个,梦里的高邮。

高邮缘来是你(高邮恰似伊人来)(7)

当时光翻转,回到7000年前。淮河上游的资源日渐枯竭,热爱音乐的贾湖先民,迁往江淮东部。在寻觅新乐园的途中,一部分人来到了这里,他们带来了生活的气息。

战国末了的那一年(前223),秦人用大篆在版图上书写了高邮(秦邮),作为信息传递系统中的一处重要节点,发挥着邮驿的作用。

元狩五年(前118)的那一天,从长安星夜兼程的驿使,携带紧急公文来到高邮。那封装在木盒中并加盖封泥的凭信,赫然写着:“元狩五年,设高邮县”。

作为连接扬州与楚州的“连接轴”,北宋设高邮军并筑城池,南宋升承州。元、明、清时期的路、府、州。民国元年,改州为县。直到1991年2月的高邮市(县级)。

高邮缘来是你(高邮恰似伊人来)(8)

迈入历史的洪流,高邮在命运中颠簸。追寻她的曾经,岁月,又不知带走了多少故事。

深入人心的是,广为流传的美丽传说。

沉睡湖底的千年古镇,预兆祥瑞的甓社珠光,羽化飞仙的玉女丹泉,指点迷途的耿庙神灯,还有神居山上的仙人棋、仙人井。

漫上心头的是,轰动其时的价值事件。

岳飞、文天祥抗击金兵的英勇无畏与视死如归;张士诚祭天称王的雄心壮志,“高邮之战”抗元阻敌的坚持不懈;康、乾二帝南巡途径与停留的一二三四;民国特大洪水的惨绝人寰。“三垛河伏击战”奏响了苏中抗战反攻的号角,“高邮战役”划上了抗战最后的句号。

故事,让她的阅历丰富,成熟的气息令我神魂颠倒,更加好奇她的过往。

高邮缘来是你(高邮恰似伊人来)(9)

找寻古城老街,那里留有她的味道。

高邮的古城经历了战火、水患以及运河改道。1957年到1972年间,城墙又因城市建设被逐渐拆毁,最终只留下东南的一角。

来到城墙脚下,轻轻去抚摸,触碰那段脉络。

北宋开宝四年(971),高邮知军高凝佑始筑城池,城垣略呈方形。南宋绍兴初年,抗金名将韩世忠驻兵高邮,为战备需要,又在原城墙的基础上加高加厚。

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郡守范嗣蠡在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上建城楼,并分别命名四个城门(武宁、望云、建义、制胜)和城楼(捍海、藩江、通泗、屏淮)。到了南宋开禧年间,城墙四周开挖护城河,四个城门口架起吊桥,使城墙的防御功能更加完善。

高邮缘来是你(高邮恰似伊人来)(10)

明初,高邮知州黄克明将旧城用砖包砌而加固,使城垣“如斗复如铁”。城墙上增砌“雉橹堞”(瞭望楼和城墙垛子),城下建窝铺,四周皆有濠堑。明天启三年(1623),在东南角城墙上建魁星阁(奎楼)。

清乾隆九年(1744),知州许松佶修缮城池,并为东南西北四门城楼更名(挹春、朝阳、宁波、迎恩)。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知州左辉春又一次整修城墙,城楼再次更名(观稼、歌董、拱辰、小黄)。

岁月走过了历史的烟尘,那一块块城墙砖剥落了久远的记忆。

古城,是她带来的感动,总能触碰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高邮缘来是你(高邮恰似伊人来)(11)

我想继续找寻,因为在老街巷里,还深埋着对她的解读。

南门外,南门大街,始于宋代,繁盛于明清,兴隆于近代。明清时期称“南门大街”,抗战胜利后改“胜利街”,文化大革命时期又改“中山南路”,直到改革开放后,恢复原名“南门大街”。

盂城驿带来了兴旺,粮食市场使其获得新生,搬运工人号子连天,一趟接着一趟。汽车站、轮船渡口,商店、小旅馆,街面走人,街牙摆摊,摊后是商店,云云总总,已是过往。虽已沉睡多年,终被游客唤醒,变得越发灵动。

高邮缘来是你(高邮恰似伊人来)(12)

北门外,北门大街,始于宋。宋称“太平街”,明称“北门外街”,清始称“北门大街”。新中国建立后改“建设路”,文革期间更名“红旗路”,直到1989年复名“北门大街”。

砖雕的门楼、高耸的马头墙、二层砖楼的店铺、铁艺栏杆木棂窗。曾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当年北市口的依托与衍生,诸多老字号成了最好的见证。享誉一时的北酒厂,“粮食白,天天咕(喝)”,老百姓口口相传。

高邮缘来是你(高邮恰似伊人来)(13)

府前街,作为城内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宋代命其“东门大街”;明清时期,东为“州前大街”,西为“分司前街”;民国时期改“中正路”;新中国成立后改称“县府街”;“文化大革命”时曾命名“东方红路”,后复名“县府街”;1992年2月24日,县府街正式更名“府前街”。

衙署、众乐园、卫署、南河郎署、学宫、城隍庙加上靠近东城门的赞化宫,这样的建筑格局确立了整条大街,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其作用甚至影响到了后世。两次城市建设的大改造,让这里失去了很多,现代化生活的节奏又让这里得到了太多。

高邮缘来是你(高邮恰似伊人来)(14)

中山路,原是连通南城门与北城门的一条主干道。与很多地方的中山路一样,都是以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北宋高邮建城时形成,最初被称为“南北门大街”,民国时期改为“中山路”,文革时期又改“红旗路”,此后复名“中山路”,一直沿用至今。

曾是高邮城内最繁华的商业街,与中市口相辅相成,更是商贾官绅争相居住的地段。清朝末期的“估衣”行业在北段形成规模,民国时期厄运连连,几成废墟。改革开放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人才辈出的高邮师范让人记忆犹新。

高邮缘来是你(高邮恰似伊人来)(15)

缓步行来,还有典当遗存碰撞汪氏(汪曾祺)风情的东大街(人民路);邮驿文化与旅游业态相融合的馆驿巷;“南曲之冠”王磐、“训诂巨擘”王氏父子与之结缘的西后街;清朝光绪年间,一门父子三进士的杨家巷;宋代波斯客商云集,买卖珠宝皮草的复兴街;相传内有穆斯林宣礼台的东台巷……

千百年来,时间和年月侵蚀着这些老街巷,但记忆留下了划痕。一条条老街巷随之化作记载的文字,遗存的建筑变成了点缀的标点。解读与高邮的关联,变得深重而紧密。

终于,我触发了那道隐秘的机关,走进了她的心房。

坦诚相待的交流,早已按捺不住的爱意向她表达。

高邮缘来是你(高邮恰似伊人来)(16)

迷人的姑娘,她始终保持着一份温婉与儒雅。

史籍里说高邮“拌宫肃穆,士风翕然”,这是真实的写照。

宋代的高邮,人文荟萃,极享盛誉。士贵讲学习文,业儒成风。孙觉、秦观、王巩、王逢原、陈造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文人,以致诗文大家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等纷纷与其接交唱酬,其儒雅之风,一向彪炳史册。还有乡贤乔竦,一生从教不辍,门生众多,影响深远,因而人称高邮为“齐鲁之乡”。

高邮缘来是你(高邮恰似伊人来)(17)

明清时期,高邮士风益振,秋试春闱,科第络绎不绝。一批杰出之才,显名于历朝历代。明代的董璘、撒祥、黄谏,清代的孙开图、谢伟、迮云祥、姚昱、杨大鹏、贾国维、王安国、夏之蓉、夏廷芝、李惇、王引之等都在州学和文武科举中层层拔冠,高中会魁,有的还雄踞于“三鼎甲”之列。汪广洋、张綖、王磐、孙宗彝、殷峄、李必恒等诗名才气更使后人崇仰。至于清代乾嘉时期的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二人治学严谨,在文学、音韵、训诂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更引世人瞩目,“遗书灿然,足以师表天下而范模后世”。

高邮缘来是你(高邮恰似伊人来)(18)

到了近现代,专家、学者、作家也有多人,比较出名的如文化部原副部长徐平羽、古生物学家孙云铸、棉花专家孙恩麟、蚕桑专家赵鸿基、黑热病防治专家孙志戎、历史学家王绳祖、教育家沈亦珍,当然,还有著名作家汪曾祺。这位好吃的汪老头,擅长写美食,热爱做美食,对于高邮的美食更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故乡的食物》、《故乡的元宵》、《故乡的野菜》……

于是,我深受启发,对于高邮的爱意,可以用美食去表达,朴实而又浪漫。

高邮缘来是你(高邮恰似伊人来)(19)

能够冠以“高邮”二字的咸鸭蛋自不必说:每年三四月份,万物复苏,一场制造人间美味的盛大仪式随之开始。遵从腌制的传统制作工艺,从原料选取、照蛋敲蛋、配料、提浆滚灰、缸桶腌制、一直到咸鸭蛋成熟,每一个步骤里都包含了传统制作工艺的严谨与坚持。

等到鸭蛋腌制成熟,人间又迎来另一场盛宴。取一两枚咸蛋,稍作加工,水中煮熟。伴着红油,入口沙沙的蛋黄口感松散细腻。蛋白也不示弱,滑如凝脂,入口柔嫩。从舌尖蔓延舌根,正是时间与盐的味道。

高邮缘来是你(高邮恰似伊人来)(20)

“璧合珠联”高邮双黄鸭蛋;“珠湖雪浪”雪花豆腐,“地久天长”砂锅天地鸭,“金宝大发”香酥麻鸭,“霞蔚风仙”钗烧野鸭踏,“雏风迎春”香卤桃花鹬,“金裹银装”金丝鱼片,“玉珠藏丹”夹心鱼圆,“文游玉带”芙蓉瓜鱼,“三阳开泰”高邮羊肉汤。

如雷贯耳的高邮十大名菜,是淮扬菜系中历史悠久、用料独特、制作精良、特色鲜明的十种传统烹饪技艺的总称。它们产生的时间不一,有据可寻的历史大多在百年以上,有的已达数百年甚至更久。

十大名菜总归太隆重了些,街头小吃如何呢?

高邮缘来是你(高邮恰似伊人来)(21)

高邮人讲究早上吃面,吃的面叫阳春面,属于清汤光面。没有丰富的浇头,讲究的只是“酱油汤”,是再简单不过的东西,足够朴素。然而,酱油汤却又不是纯粹的酱油,是放了多种佐料熬制过的,蜕变之后就成了“灵魂汤”,极富内涵。一勺子灵魂酱油作为佐料并不是全部,再者的黑胡椒、红虾籽,白荤油,几者结合才算标配。

面条得是碱水细面,和面时加入碱,面中的骨胶蛋白就会结成致密的网络,锁紧淀粉颗粒,加工成细面口感筋道,煮出来清爽、滑溜,有股面汤气。锅中的沸水赋予了面条生命,腾腾而上的是人间烟火气,吃好了,才能有个精彩的人生。

高邮缘来是你(高邮恰似伊人来)(22)

界首茶干香醇独特。单单制作工序就多达32道。茶干的原料是界首盛产的黄豆,经过浸泡后,一粒粒饱满晶莹、色泽金黄。将黄豆置于石磨中,在磨盘沉闷的“嘎吱嘎吱”转动声中,奶白的豆浆从磨盘的四周汩汩溢出,然后是滤浆、烧浆、点卤、灌包压制等等。

灌包是选用当地天然湖荡的蒲草编制而成,使茶干多了一份大自然的清香。在工序的不同阶段,还要加入大小茴香、丁香、桂皮、莳萝等近十种佐料,这是茶干配方独特、难以仿制的原因,同时具备了药食同济的特性,有开胃舒气、降脂保健的功效。

高邮缘来是你(高邮恰似伊人来)(23)

蒲以肉香的蒲包肉。新鲜的猪肉,后腿为佳,七分瘦三分肥,切条片丁。配以细姜葱末,略施调料,均匀搅拌,静置中让肉馅进行第一次入味。塞入蒲包前,衬上一层豆腐皮,随即入包、封口、细绳勒腰一气呵成。再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卤煮,蒲包肉大功告成。最后自然降温冷却,肉质逐渐紧致收缩。

解开蒲包,绯红的瘦肉与淡粉的脂肪相间环绕,被勒成葫芦状与细腻的纹理呈现出诱人的视觉感官。特有的粉糯口感,蒲草的清香气息配合肥而不腻、软硬平衡、瘦而不柴,显示微咸,再有醇厚清香。

高邮缘来是你(高邮恰似伊人来)(24)

喜欢甜食的也有口福。按照传统工艺制作的秦邮董糖,每块共有48层,且是厚薄均匀,层次分明,不粘不连。揭开糖纸,那糖犹如书画的册页一样,页页分明,页页相连,并集香、甜、酥、脆为一体。

香是面粉、芝麻、饴糖的天然之香,甜既不平淡,也不齁人,更不黏牙,堪称恰到好处。该酥胜过桃酥,超越龙须酥,是一种柔软细腻的酥。其脆不是薄脆,也不是馓子的实脆,而是点到为止,会意的脆。

还有汪豆腐、高邮湖大闸蟹、大陆春卷……尽可吃出一个百味高邮。

太多太多的爱意,实在难以全部流露。

高邮缘来是你(高邮恰似伊人来)(25)

爱高邮,爱上她的“一湖两河三堤”,这是作为运河城市的千年底蕴;爱上她的“驿路传情”,这是作为邮驿传承的源远流长;爱上她的“诗情画意”,没有繁华的喧闹,没有尘世的欲望利益,有的只是那一份淡淡的静逸。

一城古色,半城水光,总有几分姿容,清浅于笔墨。河湖为伴,花开有心,落叶含情。纵横的街道,错落的楼宇,暮暮朝朝,氤氲一丝念想,荡漾一诺感动。若你不曾来过高邮,那高邮便是不曾相见的梦中情人;若你是漂泊在外的游子,那高邮便是你日思夜想的糟糠之妻。

高邮,恰似伊人来。

不管你身在何方,也不管你何时归来,乘上爱情的高铁。

高邮,等着你表白。

高邮缘来是你(高邮恰似伊人来)(26)

高邮缘来是你(高邮恰似伊人来)(27)

高邮缘来是你(高邮恰似伊人来)(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