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为已建立关系的人群,提供基本沟通与互动的微信、QQ等熟人社交APP,陌生人社交APP致力于为用户拓展新社交、“认识新朋友”据艾瑞数据显示,目前主流陌生人社交APP的用户七日留存率约为30%,近年来虽有一罐、soul、心跳、友赏等新产品陆续面世,但用户反响并不如此前火热,而行业头部APP陌陌转型,2018年其直播服务已占据公司总营收近80%的份额,社交色彩褪去曾经火热的陌生人社交“转凉”,街坊又有怎样的切身体验?,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可以聊陌生人的社交软件?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可以聊陌生人的社交软件(曾经火热的陌生人社交软件转凉)

可以聊陌生人的社交软件

相对于为已建立关系的人群,提供基本沟通与互动的微信、QQ等熟人社交APP,陌生人社交APP致力于为用户拓展新社交、“认识新朋友”。据艾瑞数据显示,目前主流陌生人社交APP的用户七日留存率约为30%,近年来虽有一罐、soul、心跳、友赏等新产品陆续面世,但用户反响并不如此前火热,而行业头部APP陌陌转型,2018年其直播服务已占据公司总营收近80%的份额,社交色彩褪去。曾经火热的陌生人社交“转凉”,街坊又有怎样的切身体验?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王建毅 吴凤思

从快社交到慢社交

从“看脸”、“听声”到“灵魂匹配”

据艾瑞指数显示,目前陌生社交主流产品的用户年龄段主要以25-35岁为主,使用区域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使用人群男女性别占比则为6:4,男性用户相对更多。

发展至今,陌生人社交产品玩法越来越垂直化、个性化、细分化,让许多街坊直呼“看不懂”。据了解,目前市场上根据产品场景,可以分为根据颜值直奔交友主题的“快社交”,也有通过系统根据用户画像匹配后,模糊外观展示,慢慢积累亲密度的“慢社交”;也可以根据特色,分为基于定位功能的LBS(基于位置服务)社交(探探、遇见等)、兴趣社交(心跳、友群等)、技能社交(友赏、帮帮等)、短视频vlog分享社交(多闪等)、匿名社交(一罐、无秘等)、智能化声音社交(soul等)……这些APP以各种细分服务的卖点,吸引用户群体,也由此诞生了奔现(指在网络中认识的两个人由虚拟走向现实发展)、连麦(指的是两个人不在同一个地方,通过网络能把声音合到一起唱歌,聊天)、扩列(拓展好友列表)、灵魂匹配(通过SOUL等“不看脸”的软件本身进行大数据分类而成为互相匹配的好友)等新圈层话语。

记者下载了多款APP体验发现,如探探与UKI,就是快社交的代表。前者设有“左滑右滑”的功能,系统自动匹配出定位附近的网友照片,用户只需快速用手指在屏幕上向左或者向右滑动,即可达成“无感”或“喜欢”,双方都选择“喜欢”则配对成功,可以进行互动,记者只花了5分钟,就已经匹配到十几个用户;后者则主打声音聊天,内置的“派对”(多人群聊)板块能够开设“小姐姐连麦吗”等有语音互动诉求的“聊天室”,用户除了即时互动,还能通过预先录制一段音频,然后随机推送给其他用户寻求“互关”、“扩列”(拓展好友列表)。

相对而言,异军突起的soul APP则主打“星球概念”的弱关系交友,用户需要完成心理测试题后,由系统匹配相对应的星球(社区),并与星球的其他推荐用户soulmate(灵魂伴侣)进行互动,避免用户因为颜值普通被淘汰,匹配更多三观一致兴趣契合的伙伴。

看似玩法越来越多,陌生社交APP在用户圈的发展近年却略有疲软。据悉,目前主流陌生社交APP的七日用户留存率在30%左右,人均日用时长不足半小时。安全性和社交效率、刻板印象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曾经我也是陌生社交的铁粉,每天经常刷两三个小时的APP,感觉在上面交流都很浅,荷尔蒙旺盛,有趣的灵魂太少,现在也卸载了”,广州白领冯小姐告诉记者。此外,创业者阿肖表示自己会有倾诉心声、结识朋友的需求,但由于过往陌生社交产品给大众留下的刻板印象,身边也有朋友会评价“这么孤单么,居然玩X陌”,以致自己会采取在APP内屏蔽通讯录,避免熟人知道。

悲观派:

骗子与“跟踪狂”

击碎了社交城堡的美梦

许多用户最开始接触陌生人社交APP,都是被其社交娱乐化、趣味性特点吸引,并怀揣着结交志趣相投的网友的憧憬,却在现实里撞见一地鸡毛。广州人吕小姐今年26岁,在一家国企上班。因身边许多朋友喜欢玩这类APP,她也尝试过下载陌陌与探探。前段时间,在线上结识了一位宣称自己在澳洲留学的富二代。刚巧吕小姐的弟弟在澳洲留学,她正想找人换点外汇出国看望弟弟——经过几次聊天,以及观察了该网友日常发送的帮人代购、换汇的消息,她放心地汇了7300元给这位探探男好友。结果,说好的外汇迟迟未能到账,每次追问该男子却被以“周末延迟”、“系统故障,钱退回去”等诸多理由搪塞。

几天后,吕小姐越想越不对劲,便在网上尝试搜索该网友的名字,结果发现了很多受害者的曝光微博,这时才恍然大悟,自己上了当,受了陌生人的骗。“我们有一个维权的微信群,全群人的损失加起来高达7位数。”发生了该事件后,吕小姐对这类陌生人社交APP好感尽失,随后就把手机里的APP卸载了。

无独有偶,另一位广州女孩阿雅在使用APP进行陌生人社交时候,也有过颇为“奇葩”的遭遇。2017年,阿雅无意间发现一位在陌陌关注过自己的人,顺着上面的信息,找到了微博、LOFTER等社交平台,并根据定位功能知晓了自己的住址,默默关注了自己近5年。某天,该陌生“好友”在发来一封私信,猛夸阿雅的照片好看。出于礼貌,阿雅礼貌性地回复了一段时间,却发现该男网友想法颇为偏激,于是逐渐疏远了。不料,该男生开始在社交平台发出了一些奇怪的言论。

“我已经冷处理了,但他还是单方面通过各类APP进行言语骚扰,臆想出我跟他在交往。甚至有一次下班途中还开车在后面慢慢跟着我,那段时间真的超没有安全感,害怕受到伤害。”后来,不堪其扰的阿雅拉黑了该男子,微博也不敢再发。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如今回想起她还是有些后怕,“持续几年有这样一个人偷偷关注我的生活,还在现实中近距离接触过,感觉如同被偷窥跟踪,挺可怕的”。

乐观派:

通过陌生人社交APP

他“生活工作两不误”

孔维维是一名典型的广州男青年,和他的创业经历有关,敢于尝试新事物是他对于生活的热情所在。在他看来,只要是沟通平台,都可以是为他所用的陌生人社交软件。它们不仅仅局限于主打猎奇、猎艳的陌陌、探探,就连豆瓣、知乎、简书、lofter,甚至闲鱼都能够归为陌生人社交软件一类。

孔维维说,“能把产品推销给陌生人,能把陌生人拉入自己的生活圈和商业圈,就是与陌生人社交。社交的概念本来就很宽泛,本来就是交朋友的另一个引申义。”刚创业的时候,他通过这些软件,推广自己广告公司的海报、产品等;还根据不同的兴趣分类,打入不同的圈子,成功地营销自己的生意。在搬家的时候,他利用陌生人社交APP,卖掉了闲置无用的家具。创业压力大的时候,销售业绩上不去的时候,他利用这类APP锻炼社交能力,打破自己与陌生人社交谈判的障碍。不到两年时间,孔维维的广告工作室生意越做越好,很多探探上的好友也会介绍客人过来捧场。

中立派:

技术的好坏在于应用本身

不背人性弱点的锅

“技术本身并无美丑对错,毕竟人的世界就是社交的世界,无论是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还是网络空间上的熟人圈和陌生人社交,都避免不了陌生人间的相互碰撞与互相影响。不管软件是以建立熟人圈为屏障,还是以陌生人社交为目的,都有着各自的市场需要。”在广州工作的程序员詹庆锐,则想为技术“鸣不平”。

今年30岁的他,每日工作就是窝在灰暗的格子间里,对着发着光的电脑屏幕,书写代码,输出大家日常所用的软件应用。工作已有8年之久的他戏称自己是一位技术狂热分子,却永远对成品保持中立态度。从陌陌、探探,到遇见,再到soul,他的手机都有装载过,但是真正用来交友的很少,大部分他都是当作作品,感受一下体验效果,看看普通人眼中看不到的bug,以此为乐。

詹庆锐告诉记者,陌生人社交根本无法避免,同样与之而来的风险也无法视而不见。如果技术可以在个人信息验证和保护上多加几道钥匙,兴许还是能够重新将陌生人社交APP带回到那个火爆的原点。“技术永远是一个软硬件问题,让它替道德问题担责,有点太沉了。在这个问题中,首先应该反思的是出现道德问题的人,其次才是技术壁垒的重构与修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