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跟精神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我们大概可以参考三种观点:

第一,身体与精神二元对立。

第二,身体与精神除了对立还互相协调。

第三,以三分法了解生命的结构。

第一点,身体与精神二元对立,是什么意思?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一定需要有身体,除了身体,另一部分可以笼统称为精神。

所谓二元对立就是说,身体跟精神不能互相化约。

光靠身体无法表现出人的生命特色,光靠精神的话,没有身体,它如何表现、如何存在呢?

一般讲精神,它包括心智跟灵魂两个方面。

在古希腊时代,从毕达哥拉斯一直到柏拉图都认为:身体是灵魂的监狱。

就是说,灵魂是真正的人,但它住在身体里面,身体是监狱,因为精神必须受到身体的控制。

柏拉图甚至说什么叫哲学?哲学是爱好智慧,如何爱好智慧?就是要设法练习死亡。

就是说,你要慢慢超越身体的本能、冲动、欲望,显示出灵魂的理性的一种特色,能够做理性的思考。

傅佩荣讲人生的成败(身体是心灵的敌人)(1)

另外一种类似的说法,是把身体当作灵魂的工具。

什么意思呢?

比如我看到一个朋友,我脸上要露出微笑,我伸出手跟他打招呼,这种动作都是身体的活动,但它表现了我的内在的灵魂的用意。

又如,我看到有人受伤,我跑过去把他扶起来,这需要手和脚的配合,所以这个时候身体就变成灵魂的工具了。

你没有这样的工具的话,灵魂就是想行善或者做坏事,也做不成了。

把身体当作灵魂的监狱或者工具,听起来都很消极。但你不要忘记,我们从古以来就有类似的想法。

比如宋明学者谈到人生的修养时,都有一个共同观点:去人欲,存天理。

这种观点在中国长期流行,就是把各种人生的问题,人所犯的罪过都推到有身体的存在;如果你善于发展内心的精神的状态的话,把它跟天理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正确的修炼方法。

在二元对立的观点里面,好像身心的关系是蛮紧张的。

傅佩荣讲人生的成败(身体是心灵的敌人)(2)

第二点,事实上身体跟精神除了对立,还互相协调。

身心协调配合是一回事,但哪一个为主,哪一个为次呢?这是很重要的。

这一方面说得比较清楚的,是孟子的思想。

孟子谈到人的生命结构时,说身是小体,心是大体;小代表次要,大代表重要。

为什么明明很大的身体是次要的,看不到的心反而重要?

因为动物也有身体,而只有人有这样的心,身与心、小与大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的生命。

孟子再进一步说明,人的心是怎么来的?

它来自于“天”,你只要真诚,心里就出现“四端”,四个开端;你把四端做到的话,就是四种善,仁、义、礼、智。

所以在人的心上面还有一个“天”,人的心从“天”那里得到了与生具有的良知、良能,然后人的身体要去服从心的要求。

这是一种主从关系,一种先后的动态的关系。

比如说,我身体的活动要按照内心的要求,内心要我去做到仁、义、礼、智四种善,我的身体就要跟着去做。

因为身是小体,心是大体,而心在真诚的状态下,它会得到“天”的指示。

这种观点最主要可以说明一点:人生是动态发展的过程。

傅佩荣讲人生的成败(身体是心灵的敌人)(3)

真要了解人的生命,说清楚身体与精神的关系的话,最好用三分法。

就是身、心、灵三个层次,关键是中间的心。

因为人的心代表一种认知能力,能够认知也能够表现情感,同时可以做选择,这个能力是关键。

心随时都要接收各种信息,有的从身体从耳目传过来,有的是内心真诚的状态下,从“天”传过来,每个人都有,就看你的心往哪里走。

既然生命有三个层次,心可以往身体的方向走,追求身体的各种欲望的满足;也可以往上面发展,去追求精神、灵魂的要求。

也就是说,人生不是只有活着,光是活着的话,身体必然慢慢衰老、生病,最后结束。

人生比较重要的是内心,找到你内心的方向在哪里。

内心有两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是要摆脱身体对它的控制,你不能够完全忽略身体,但是你要知道身体只是帮助你的心去完成该做的事,是必要的存在。

另一方面,要努力走向灵的修炼。

所以,当我们思考身体与精神的关系,要把它分成三个层次:身、心、灵。

以心为主,不断在求知方面得到更多的认识,在意愿方面更能够自主而自由,在情感方面能够推己及人,这一来的话人的生命就会比较健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