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葛覃歌曲(诗经葛覃一个出嫁女子想回娘家的心事)(1)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先秦《葛覃》

葛藤长又长,遍布山谷,枝繁叶茂,葱葱茏茏。黄鹂来回飞往,聚于灌木丛中鸣叫,婉转清丽。

葛藤长又长,遍布山谷,枝繁叶茂,葱葱茏茏。割藤蒸煮织麻忙,织成细布和粗布,穿着真舒服。

告诉管家心里话,说我想回娘家。洗干净我的内衣裳。洗干净我的外衣裳。洗和不洗分清楚,不管洗不洗,早日回娘家去看父母。

这首《葛覃》有很多的生僻字,不如《关雎》婉转回环,朗朗上口。但它仍然用了《诗经》 特有的格式和技法,只是内容上与《关雎》不同。一个描写男子追求所爱的心理变化,一个是写出嫁女子的心事。《关雎》通俗易懂,只要读上几遍,就能知道其中大意。而这首《葛覃》,必须先了解清楚一字一句的含义,且要深析古今词义的不同,才能读懂。否则任何胡乱的揣测,都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诗经葛覃歌曲(诗经葛覃一个出嫁女子想回娘家的心事)(2)

诗的第一章,描写的是山中景色。茂密的葛藤遍布山中,枝繁叶茂,葱葱茏茏。有黄鹂聚于灌木丛中鸣叫,婉转清丽,欢快雀跃,喜气洋洋。由于这一章没有人物出现,很难知道主人公的真实意图。

第二章依然写山中景物,不过已有了主人公的身影。她正用镰刀割葛藤,割好背回家,放到锅里用水煮,捞起凉却抽丝,织成粗细不同的布,用来做衣裳。这里通过织布这一场景,我们大概知道了主人公是个女子。古代一直是男耕女织,织麻制衣这种精细活多是女子承担。但仍然无法判断,她到底是豆蔻年华的妙龄少女,还是已嫁为人妻的贤德少妇?毕竟这种细活,无论什么阶段的女子,大多都会做。

所以,我们接着来看第三章。读完第三章,一切就全都清楚了。首句“言告师氏,言告言归”已可见一般。“氏”我们都知道,是对已嫁女子的称呼。比如某某家的某某氏,古代大都这般称呼。而“归”字让我们进一步肯定,诗中的主人公就是已嫁为人妻的女子。

诗经葛覃歌曲(诗经葛覃一个出嫁女子想回娘家的心事)(3)

诗经桃夭有“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描写的是女子出嫁的场景。说她嫁过门以后与丈夫美满和顺,早生贵子后嗣旺,同心协力家庭和谐。而这里的女子显然已嫁进夫家有段日子了。

刚出嫁的女子,由于到夫家不久,不了解夫家人的习性,还不能彻底融入适应,往往会思念在娘家的日子。由于诗中没有交代她是否遇到了野蛮任性,不讲道理的婆婆,与其争斗;亦或与丈夫不合,过得不开心。无法知道具体缘故。我们只知道,她想父母了,想回娘家了。

她将心事告诉侍奉她的贴心人,说她想回娘家,让她把自己的衣物抓紧洗干净,好带回娘家。最后一句“害浣害否?归宁父母。”道出了她内心想回娘家的急切。意思是说,把洗和没洗的衣物分清楚,不管洗不洗,早日回娘家去看父母。

诗经葛覃歌曲(诗经葛覃一个出嫁女子想回娘家的心事)(4)

由此,我们可以猜测,她在婆家的日子并不如意。否则她为何如此急切想回娘家?而且按照惯例,新婚女子回娘家,要带着丈夫一起回去,叫做“回门”。而这里,她没有提及丈夫。这么大的事,不带丈夫就算了,甚至连告都不告诉他。难道不是怕丈夫知道后不让她走,责怪她吗?为什么想回娘家?难道不是因为娘家亲,可以无拘无束,快快乐乐地做父母贴心的小棉袄,与父母倾诉吗?

当然,这一切只是我的揣测。因为从诗中看,女子勤劳孝顺,温柔贤良。这一点,可以从她割葛藤制衣看出。古代讲究三从四德,如果一个妻子贤良淑德,勤劳温柔,那么这段婚姻在很大程度上是美满幸福的。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就是最后一章第一句中的“氏”。这个“氏”字,有的译本为“保姆”,有的译本为“管家”。无论是保姆还是管家,至少告诉我们一点,女子夫家的家庭条件是不差的。在先秦那个遥远的年代,家中有管事之人的家庭,必然不会是贫苦的农奴之家。这就又印证了一点,她在夫家的生活,确实不如人意,让她急着回娘家。否则,她为什宁可告诉侍奉她的人,也不告诉同床共枕的夫君?

诗经葛覃歌曲(诗经葛覃一个出嫁女子想回娘家的心事)(5)

写到这里,这首诗差不多就分享完了。一首古老的小诗,让我们看到了世间出嫁女子的生活状态,看到了恋爱生活与婚姻生活的不同。恋爱时,大多是耳鬓厮磨,你侬我侬;一旦到了婚姻生活,更多的就是柴米油盐的一地鸡毛。纵然是结为连理的恩爱夫妻之间,也会有各自的心事,难为人道。

曾有人问我,什么样的夫妻生活才能长久?我以为是相互成长,共同进步,彼此宽容,互相退让的灵魂伴侣。如李清照与赵明诚,如林徽因与梁思成,如杨绛与钱钟书。永远不是一个人撑起一片天,而是两个人共同耕耘着一块地。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