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开篇的定调就是悲凉的,那个梦仿佛做了很久,从至爱生病到离去,似乎做了整个世纪。

杨绛先生的原话是“锺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这似乎也隐喻着“人生如梦”,终归会醒,醒来发现一切如烟似雾,除了回忆,什么也没留下。

尽管如此,她这一生却是值得的,因为有“我们仨”。听着她娓娓道来“我们仨“的故事,各种滋味涌上心头。

人生如梦我们该何去何从(我们仨告诉我们一个至理)(1)

老人梦,挂心头

《我们仨》这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就为全文定下了基调,也为后面追忆往事埋下了伏笔。这里描绘了一个梦,那是老人常爱做的梦:梦里俩人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走看看,无比惬意。可是走着走着,不知怎么地就散了,怎么寻,也寻不到了。因为,他们都老了,终究敌不过生离死别。

钱老先生,心里当然明白,谁能敌过岁月?都是要分别的。但他不敢明说,怕她伤心,于是安慰道“这老人梦他也常做”,就这样轻描淡写地把离别前奏带过了。

杨绛女士心里又何偿不知道呢?只是不想那么快就此别过,况且这一别将是永生。所以那个老人梦,她反复地做,梦境不同而情味总是相似。

常常两个人在一起,一眨眼又不见了。迷雾中,到处寻问,却空无一人,更无人作答。一直往前走,可是路却越来越窄,似乎走进了死胡同。

人生如梦我们该何去何从(我们仨告诉我们一个至理)(2)

只好原地等着,等他来,一同回家。

永别了,一生至爱

他们曾说过,“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可是短短两年的时间里,送别两位一生至爱,她感觉像是被掏空了一样,更像是做了一场长达万里的梦。梦里锺书被匆匆叫走,他们仨就此踏上古驿道,在古驿道上相聚,在古驿道上相失……

这“古驿道”,起初读,有些许古代神话故事里“奈何桥”的意味,或许有很多人会好奇这到底是怎么的一条道路?他们又是如何在这相聚、相失的呢?

老伴和女儿先后因病住院,一个人拖着疲惫的身心往返在医院和家之间,这段距离就像是那条铺满落叶的古驿道,而老伴住的房间像那只漂向远方的小船。

女儿病了,却仍然心系父母,担心母亲是否吃得好,睡得安心与否?老伴虽然身在医院,也是牵挂着家中的妻女,眼角的泪痕掩饰不住那颗思家的心。

而这一个看似健康的八旬老人,因为惦记老伴和女儿的病,寝食不安。

这一家子,心中都装着对方,唯独没有自己,不免让人心疼。

在住院一年后的某一天,女儿走了,带着不舍和留恋,在睡梦中离去。在她的梦里,是老伴叫女儿回去的,回到那最初来的地方。

而她始终忘不了,女儿鲜花般的笑容和那一声声温软亲热的“娘”。她的心因为女儿的离去像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一齐流下泪来。

人生如梦我们该何去何从(我们仨告诉我们一个至理)(3)

她安慰老伴说,“自从生了阿圆,永远牵心挂肚肠,以后就不用牵挂了。阿圆也不怕什么病了,什么都不用着急了,也不用起早贪黑忙个没完没了了。”

可是,女儿离开不久,老伴也走了。就像小船随着瀑布冲泻出来,一道光似的冲入茫茫云海,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

她只愿能变成一块石头,就像山上那一块块“望夫石”中的其中一块,守望着那已经看不见的小船。

过往点滴,历历在目

虽说“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但至少曾经拥有过,也不枉此生。

女儿和老伴的相继离开,留下她一个人守着回忆又过了18年。她一个人,思念着“我们仨”,过往点滴,历历在目。

人生如梦我们该何去何从(我们仨告诉我们一个至理)(4)

从清华大学的古月堂前相识相知相爱,他们在一起走过了63个春秋,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有的是平凡生活中的相濡以沫。

她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只要一起,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

锺书常自叹“拙手笨脚”。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儿那样一把抓,看似有些“笨拙”。

可这些在她眼里,都不算什么事。在她看来,多了几分孩子气的他反倒显得格外珍贵。

他们1935年结婚,然后一起去英国牛津留学。初到牛津,因为下公交车没站稳,车就开了,他也就这样吻了牛津的地,还磕掉大半个门牙。是她带着去看了牙医,拔去断牙,然后再镶假牙。

在她生孩子住院的时候,他一个人在家。每

次到医院探望的时候,常常像一个做错了事情的孩子,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她却没有丝毫责怪,反而安慰说:“不要紧,我会洗。”

听她这么说,他就放心地回去了。

第二天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她问明是怎样的灯,就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了。

下一次他又愁容满面,说是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门不能关了。她又安慰说,“不要紧,我会修。”他才放心回去。

只要她说“不要紧”,他就真的放心了。因为他很相信她说的“不要紧”。似乎她就是他的定心丸,只要有她在,一切都不是事儿。

她无条件地包容他、支持着他,他也深深地爱着她,也是尽自己所能地为她着想。

她说:“我们一同生活的日子——除了在大家庭里,除了家有女佣照管一日三餐的时期,除了有病的时候,这一顿早饭总是锺书做给我吃。”

人生如梦我们该何去何从(我们仨告诉我们一个至理)(5)

文学上的泰斗,生活上略显迟钝的锺书,也愿意为了她洗手做羹汤。从结婚到离开,他们一起走过了63个春秋,也几乎为她做了63年的早餐,这种爱也是浸入骨子里的了。

他们真正做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是这一辈子太短,他们爱得太深。他的离去,让她做了一场长达万里的梦。她想,要是能这样一直做下去,该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