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陪着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一个细小的瞬间,便会激起那些或清晰或模糊的回忆,当年的苦日子,再次回味,竟都是美好。
情景一:勤工俭学
90年代,我所就读的小学是周边四五个村落唯一的一所完全小学,因为山大人稀,交通不便,学校三年级以上的都是寄读生,简陋的宿舍,塞满了箱子、盆子、饭碗、被子……站在床上伸手就能摸着瓦片,冬天漏风,夏天漏雨。为了改善条件,校长便带着大家自力更生、勤工俭学,当时学校开辟了很多的“致富”渠道——养猪、种玉米、种烟叶、采茶……相对于单调的课堂,走出教室的快乐才是让人无法忘怀的。九、十岁的孩子,个子小的可能扛起锄头都有些吃力,但是大家总是特别积极,抬着走,拖着走,离得近的还会叫上家长一起帮忙,我想也许就是这样一份份的“苦差”,在我们每个孩子心中埋下了“劳动光荣、不怕苦,不怕累”的种子。 时隔多年,当年班主任的一句土话仍时常萦绕在耳边:“你们是农民的孩子,不管将来多么了不起,闻到大粪都要觉得是香的!”(当时动物的粪便是农作物最好的肥料),他用最淳朴而直白的话语告诉了我们不要忘本的道理!这句话也一直提醒着我饮水思源,学会感恩!
情景二:棍棒之下出人才
学生时期最惧怕的便是老师高扬的马鞭、挥下的巴掌、严厉的斥责……而每次打骂完,他们最好的辩解便是“棍棒之下出人才”。不知是因为迫于强者的威严还是认同了这个理念,之后的求学之路上老师越是“严厉”,成绩便越是出彩。记得初二那年的语文老师是学校出名的“打铁匠”,课间休息的时候大家都不敢造次,自觉坐在教室温习他刚讲完的内容,怕后面抽查不过关,而自认为早已记得滚瓜乱熟的我却独自跑到走廊上玩耍,他远远的站着惬意的抽着烟,没有半点愠怒的表情。果然,上课铃一响便开始听写,而我“不幸”的被点名在黑板上写,本以为写对了的我,却猝不及防的挨了一巴掌,之后才发现竟错写成了相近的字。那种因羞愧、疼痛脸颊炙热的感觉到现在依旧记忆犹新……当然这绝不是我唯一的一次因为学习挨打,但唯独这一次让我难以忘怀,时刻提醒着我永远不要自以为是,得意忘形。若干年后,已经参加工作的我有幸再次跟他坐在一起吃饭,当年凶巴巴的他竟然有些羞涩,看起来说不出的亲切与可爱,我感谢他的栽培,他笑着说:“你不恨我就好”。已经当过几年老师的我,自然已经懂得他当年“恨铁不成钢”的愤怒与无奈。常言道:“爱之深,责之切”,请珍惜身边对你严苛的人!
情景三:面饭懒豆腐,吃的胖嘟嘟
刚满两岁的伊伊,吃饭总是喜欢到处乱戳乱撒,有时候把饭弄的满地都是,我便跟她一起背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努力给她解释这两句的意思,她似懂非懂,收效甚微,有时候会忍不住的打了她的小手。”小学的时候,我们每学期的生活费是60斤包谷面、10斤黄豆,而就这样的标准当时很多家庭还得赊账,有了收成再慢慢补齐,有的玉米面没有干透,都堆在一起,时间久了便发出一股难闻的味道。学校把我们10个人分成一席,每次吃饭的时候由席长领一小木桶苞谷面饭、一盆合渣平均分给大家。因为苞谷面饭又粗又硬,难以下咽,有些挑食的学生不愿意吃,校长便在大会上反复讲“面饭老豆腐、吃的胖嘟嘟”……就这样同样的一道饭菜我们一直吃到小学毕业。上了初中的时候,整个社会条件越来越好了,我们的主食从黄面变成了白米饭,但是配菜却依旧只能是家里的榨广椒、酱豆豉,满满的一大瓶吃10天。现如终于过上了“不愁吃”、“不愁穿”的好日子,却最想念过去那些难以下咽的“美食”。每次回家都会让母亲做上这几道土菜,当然物以稀为贵,这些我们曾经只能充饥的食物,现在也跟着时代的步伐一起走进了大城市,还有了光鲜体面的名字,成了招牌菜。
感恩时代,给了每个人公平的机会,让我能从贫穷农村走到城市,从能吃饱到能吃好、从差点中途辍学到免息贷款上大学……享受过政策的红利,成为了为民服务大军的一员……我坚信生活从不会辜负任何一个努力的人,来日方长,未来可期,珍惜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