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在《人生的盛宴》中写道:“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间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飞蝇当然热闹,可都和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蒋勋在《孤独六讲》开篇写道:“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
《庄子·天下》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提起孤独,大多人都认为这种状态是一种病态,这种人是怪物。这样理解“孤独”,属于一种低层次的认知。
其实,“孤”字,在古文中为王者,意味着高高在上,而高处不胜寒,无奈只能独自做依。
而孤独的最高境界,是独处的能力。
独处意义上的孤独,能够拨开人生迷雾,让心灵游于物外,与天地精神往来,看清生命的真相。
一、独处,是纷扰生活的最高炫耀
张爱玲在《半生缘》中说:
“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在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那么多人到了楼下,不立即下车上楼,反而要在车里坐很久?”
一个高赞的回答引用了《爱家·亲密有间》的视频,其中一个男人是这样说的:
可能到楼下了,抽支烟,感觉好像把自己心情平复一下,可能她觉得我不够努力,我还是比较难做到她的要求,要说这个家庭其实也面临挺大的一个压力,老人看病又非常花钱……
简单的几句话,却非常扎心。
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渐渐发现,越长大,我们的时间就越不属于自己。我们几乎把所有的时间贡献了给了亲人、朋友、工作,唯独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给自己。
成年人的世界,有太多的无可奈何。
一个安静的空间,卸去一天的疲惫,给自己一个独处的空间,释放自己,温润滋养,似陶渊明那般,在经历了人世间的纷纷扰扰后,迈入乡间,耕辟属于自己的一片田园,在车里,亦或是厕所,亦或是房间里,片刻的独处,我们便可以尽情释放自己所有的情绪,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
但这样的独处,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种奢侈,而且难以企及。
贾平凹声名鹊起后,许多人慕名而来,这样的辉煌热闹,让他越来越害怕“敲门声”。因为他不好意思拒绝,所以只能迎接这些宾客,自己的生活节奏也因此被打乱。
后来,贾平凹染上了乙肝病毒,这也成为了他拒绝别人叨扰的理由,偶尔有不知情的人到访,得知他得到了病,便匆匆告辞。
贾平凹也因此得到了属于自己独处的时光,身心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舒展。
余生不长,生活纷扰难免。
独处,是成年人最贵的奢侈品,是最高的炫耀,值得好好珍惜。
二、独处,是自我提升的黄金时间
人终究是要孤独地走完这一生,在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人一直无时无刻的陪伴在我们身边。
人总会有一段时间,孑然一身,在孤独中度日,在孤独中疲倦。
但也许,这些看似孤独的日子,实际上并不是你所想象的那般难熬。
孤独未必会毁掉一个人,但可以丰富一个人。
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时间在流动,空间在静止,这样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孙子·谋攻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同样,在生活中,如果不了解别人,也不了解自己,整个人生很难圆满。
而独处,实际上就是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机会。
成功的机会,往往蕴藏在独处的时间中。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了吴国。
苏武牧羊,耐得住塞苦寒寂寞,最终得以归朝。
居里夫人,三年时间反复试验,最终发现放射性物质镭。
美国作家梭罗,独自一人在瓦尔登湖隐居,将时间与笔墨结合,创作了经典的《瓦尔登湖》。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每天在书房独处6个小时,完成了《物种起源》。
我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锒铛入狱、身体和精神遭受双重打击后,在14年的时间里,创作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一个人的时候,反而可以让自己有时间深深地扎进土里汲取养分,不骄不躁,耐心地面对自己的处境,认清自己,不再迷茫、不再焦虑、不再混乱,为自己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勇敢的面对自己的人生。
每一次独处,都是在洗涤自己的灵魂,清除纷扰世界的负面影响,能够真正的沉淀、积累和认识自己。
独处,让人有更多的时间审视自己,且不用在不同身份之间转换,这一刻,真正的自己就会出现。
而那些看似喜欢热闹,对他人曲意迎合的人,每当安静下来,就渴望热闹,精神世界大多都是贫瘠的、空虚的。
试问,一个人为了合群,把本来可以用来提升自己的时间,用来构思的时间,甚至用来财富增值的时间,却用来陪别人,最后只会得不偿失。
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樵夫和牧羊人的故事。
某一天,一个樵夫与牧羊人在野外相遇,牧羊人一边放羊一边发呆,于是拉着樵夫聊天来打发时间。
樵夫便停下来和牧羊人聊天,一聊就是一整天,等到夜晚,羊吃饱了,牧羊人回家,樵夫却空手而归。
樵夫回家后被家人骂得半死,也成了全村人的笑话。
他妻子说:
“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饱了,你的柴呢?”
道不同不相为谋,看似攀上了关系,实际上方向越走越偏,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而且赔进去了很多时间,最后各奔东西罢了。
乾坤,是《易经》最重要的两卦。
《系辞传》言:“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易经》的运动规律,是一辟一阖,也就是一乾一坤、一阳一阴、一动一静、一放一收。
阖,是关,是收;辟,是开,是放。一关一开,一收一放,就是“易”之乾坤变化。
合群与独处,如一放一收,合群是放开自我,独处是回归自我。
大多数人,都能放;而只有少数人,懂得收。
一个人,做到收放自如,才能激活乾坤能量,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
所以说,在合群的狂欢下,学会必要的独处,能够让我们提升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段难熬的时光,亦或是仕途不顺,亦或是事业转折,亦或是生离死别,也许看不到未来,甚至连明天怎么过都不知道,没有一个能说心里话的人,没有一个坚实的肩膀可以依靠,但只要耐得住寂寞,熬过去这段时间,就会明白,世界上哪有过不去的坎,只要坚持下去,学会利用这段时间,终究会迎来光明。
而那些成功的人,正是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善于独处,善于抓住独处的黄金的时间。
三、独处,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能力
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一旦身边多了些鱼龙混杂的朋友,人就特别容易被影响,无法坚持自己所坚持的,无法追求自己所追求的,就算能坚持,也没有以前那么坚定了。
相对于“独处”,大家也经常把好人缘,朋友成群,当成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一旦脱离群体,喜欢独处的人,就会被别人片面地贴上“不合群”“不受欢迎”“高冷”“很孤独”“性格内向”的标签。
人类是群居动物,渴望在群体中生活,希望得到群体的支持,社交是无可避免的,谁不渴望身边围绕着一群好友呢?
有些人在群体中看似充实,可当繁华褪去,一个人去面对孤独的时候,自己根本安抚不了的自己空虚,填补不了自己内心的匮乏,仿佛自己的世界瞬间被掏空,甚至认为自己与社会脱节,一分钟也待不下去,就觉得只剩下了寂寞与寒冷。
而有些人为了不被贴上标签,拼命地“合群”,殊不知,当你努力让自己合群时,实际上是在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思想,一味地降低自己的标准。在迎合别人过程中,慢慢地失去自我,失去自己的个性。
实际上,活得孤独是人生常态,享受孤独则是最美姿态。
请相信,在生活里,要想自己当主角,就必须有孤独当幕布。
当真正学会享受这种孤独之后,融入群体时才不会迷失自我,脱离群体时,也不会觉得寒冷寂寞,即使一个人走,也阔步昂首。
心理学家凯利·麦克戈尼格尔认为,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可以让人冷静,清醒,这样更容易受到积极情绪的影响,那些烦恼、焦虑、抑郁的情绪更容易得到释放与化解。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之所以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自我内在的消化与整合。
有独处能力的人,往往会有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独处的人并不是不擅长交际,而是能够保持独处的能力。而那些性格孤僻,有自闭症的人群,他们的独处,只是找到了他们的世界,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谈的“独处”,也不能称之为“孤独”,因为他们病了。
所以说,独处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慧,但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并不多。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中,有清醒的头脑,能够掌控自己身体及思维的人,既可以拥有内在资源、可以享受独处,又能恰当交际的人,都是高手。
独处意义上的孤独如同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的好,人生会辉煌而灿烂。
正视这种意义上的孤独,并合理的运用这种力量,偶尔的“孤独”,正是提升自己的机会。
能够忍受这种孤独,不惧怕别人的质疑,坚持自我,人生就会通透且清醒。
拥有了这种能力,在人生的岔路口上,往往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明白了独处意义上的孤独,再回想那些曾经最孤单,最无望,最失落,最安静的经历,其实都不是你最潦倒的时光。
当你学会憋着这口气,最终就能独自上岸。因为你耐住了孤单,扛过了无望,不再怕失败,也学会了与安静为伴。
法国作家西尔万·泰松在《在西伯利亚森林中》一书中,引用了《海伯利安》的题词,“不要任由自己被广阔压垮,能将自我幽闭在最狭小的空间中,神明恰恰蕴育于此。”
给自己一个独处的时间吧,偶尔“孤独”一下,试着和自己的内心、自己的灵魂去相处,会是一种难得的灵魂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