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市镇昭仪村,还有一支唐姓。据昭仪唐氏族谱记载,其始祖唐奭(字念八),于南宋后期由山东出仕湖南零陵县尉(相当于今县公安局局长),“致仕不得归”。唐奭在灌阳古昭仪关巡游时,见此处山川秀丽、风景迷人,交通便利,便携家眷在此定居下来。据传,在唐奭来昭仪定居前,昭仪已有黄、王、袁、周、樊、杨、蒋七姓居住称雄,后不知这几姓人家因何故、迁至何处。

古浪唐氏家族(名震桂北的昭仪唐氏)(1)

昭仪唐氏祠堂远景

昭仪唐氏因始祖祖籍山东,故郡望自称“东鲁郡”;堂号“一本堂”,不知出处何在。据雍正朝武举、昭仪唐氏十七代孙唐诗乾隆二十七年所撰《宗谱序》称:“我鼻祖自宋末以县尉起家,历元若明,单传七代。至有明中叶,科甲联翩,始称望族……”这支唐姓,现主要居住在文市昭仪村,部分散居于文市镇码头村、三角塘,新圩镇定复和灌阳镇排埠江、秀江源、仁狮(仙源洞)、仁义(水碓冲)、仁柜上塘等地,总人口据称超过3000人。2014年12月,入选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7部委公布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灌阳镇仁义村唐家屯就是昭仪唐氏的后裔。

昭仪唐氏祠堂内景

昭仪唐氏是灌阳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名门望族,缔造过兄弟同登科、父子皆中举、祖孙三代科名的家族辉煌,同时还创造了父子三人连续8届执掌龙川书院讲席的历史,对整个灌阳的文化史、教育史产生过重要影响。

古浪唐氏家族(名震桂北的昭仪唐氏)(2)

古昭仪总村落图

昭仪唐氏历史上曾出过21名举人,其中文举14位(明代6人、清8人)、武举7位,入仕及行善之人共有10人旧志有传。

文举14位——

1.唐世熙,昭仪人,明万历十九年辛卯科,福建南平知县。

2.唐世宾,昭仪人,万历三十一年癸卯科,四川渠县知县,有政声。

3.唐世辅,昭仪人,万历三十一年癸卯科,任直隶怀柔(今北京怀柔区)、浙江黄岩,事母以孝闻人,入浙江名宦。旧志载:“天启间黄岩知县,时里役苦于解饷(注【1】),下车即革去。以官封运解,岁省费甚多。”

4.唐世照,号伯闇昭仪人,万历四十年壬子科,湖广蕲州知州,祀乡贤。史志载其“幼孤,奉母以孝闻。仕饶州通判,改雁门关守,以边才受知督府。题署代州三年,实授蕲州。廉敏有吏才,士民爱戴。时西川流贼张献忠犯楚,江、黄骚动。照设立三关,募敢死士守御。间发伏兵,屡歼渠贼,城赖以全。在任八年卒。民歌思之,祀名宦。”

古浪唐氏家族(名震桂北的昭仪唐氏)(3)

传闻柳宗元曾留下诗刻的昭仪花石岩

5.唐世熊,号曲水,昭仪人,万历四十三年乙卯科,初任富川县教谕、翰林待诏。崇祯间,历任吏、礼二部司务,兵部武库司郎中,后转任直隶省永平府(今河北秦皇岛一带)知府、山东盐运使。唐世熊为人刚直不阿,体恤民生。当时的永宁府为努尔哈赤领导的后金政权与明军交战的前线,因常年征战,“居民半毁,村落邱墟”。唐世熊到任后便“极力扶绥”,而“民有起色”。崇祯九年,永宁边境再燃战火,唐世熊捐出俸禄进行赈灾救助,“全活者万余人”。当时朝廷派往前线监督边境战事的宦官名叫高起,自恃朝廷命官,骄横跋扈,地方军政官员参见时“莫不膝行惟谨”,只有唐世熊一人“长揖不屈,大拂其意”,因此得罪了高起。后来在论功行赏时,世熊论功本应升迁,最终只是平调担任山东盐运使。崇祯十二年正月初五日,清兵攻陷济南。奉命守卫西门的唐世熊誓死抗击,殉难而死。事迹《明史》和旧志有传。

6.唐世,昭仪人,天启元年丁酉科。

7.唐纳钦,昭仪人,清顺治十四年丁酉科,与(堂)兄弟唐纳牖同为为清代灌阳首次中举者。任陕西固原知县。

8.唐纳牖,字白生,号省庵,唐世熊次子。昭仪人,清顺治十四年丁酉科,河南虞城知县,康熙二十五年同修《广西通志》,旧志有如下记载:“七岁从父宦京师,肄业十载经史文词,靡不博洽,同伏阙,陈情皆出至性。崇祯十五年,就童试辄冠多士,旋食饩(注【2】)清朝定鼎,登丁酉贤书。己亥考,擢司李(注【3】)职。后奉旨裁法司李,改授河南虞城县知县,精勤慈惠。任两载,以河决被议。虞城人爱戴之,攀留不克。归里,适际逆变,孙延龄屡檄逼仕,纳牖不受职。著有《洪受堂诗文集》,手录本邑志稿。遇公事关乎邑之利弊者,力为当事请命,梓里多有裨益。康熙二十二年巡抚郝公浴徵修省志,赐额曰《三江文献》。”

9.唐之柏,字长卿,号松交,顺治十四年丁酉科,顺天府治中,擢刑部山西司郎中,旧志载其“幼颖,悟经史词赋,靡不究心。宰汉阳(今武汉汉阳),均徭平讼,除盗赈饥,政难殚悉。尤喜修学,课士分校,多得名流。值滇黔之变(指吴三桂之乱——笔者注),军兴劳午(务),糗粮、舟车、戈矛、绳铁之属,莫不咄嗟立办,不以铢黍累民。荡平后,升南安州牧。邑中敛钱助行,却不受。大僚以柏有干材,调昆阳(今云南晋宁)。召集逃亡,课耕劝读,擒贼魁、赎难民,征集丕显。戊辰,丞京兆,寻擢户部员外郎,监督海运仓。出纳不苟,在擢刑部郎中,慎核爰书,狱无冤民,上官倚重之。后致政归里,恂恂谦慎,惟以训课子侄为事,足迹不入城市。知县牛兆捷聘为乡饮大宾(注【4】)。士庶咸称为名实相副云。”

古浪唐氏家族(名震桂北的昭仪唐氏)(4)

仁义村唐家屯全景

10.唐时,康熙三十二年癸酉科解元(乡试第一名),湖广云梦(今湖北云梦县)知县。

11.唐咸仁,康熙五十三年甲甲午科。

12.唐国玉,字瑞节,号润乡,乾隆乙酉选拔,三十五年庚寅恩科举人(注【5】),安徽怀远县教谕。旧志载:“七岁失怙,叔父学一延师教之。读及长,产既析,学一以拔贡(注【6】)试用湖南州判,历署州县,多赔累,将玉产变卖填补,无吝。任怀远(安徽怀远县)学博,见士林葬亲从陋俗,力惩之,风稍变,以母老告养回籍。十二年卒。子逢年,恩贡生。孙绍宗,岁贡;绍容,举人。”

13.唐国瑛,乾隆三十九年甲午科。

14.唐绍容,号杏坡,咸丰三十一年辛酉科举人。旧志载其“潜心学问,口不绝吟,文章自成一家,词赋尤其所长。登咸丰贤书。邑令寿祝尧仰慕仪型,延掌龙川书院。训人以读经、读史为先务,制艺不拘一格,随材造就,士咸服其善教。嗣赴春官(春官,礼部别称,此处应为乡试意——笔者注)不第,卒于途。世共惜之。”

武举7位——

1.康熙戊子科。

2.唐时桂,康熙甲午科。

3.唐嗣舒,雍正癸卯正科。

4.唐嗣辛,雍正癸卯正科。

5.唐诗,雍正丙午科。

6.唐清,雍正乙酉科。

7.唐绍扬,咸丰丙辰科。

此外,唐时叙为康熙二十七年拔贡,任山西临晋知县(有传);唐学一乾隆癸酉年拔贡,湖南试用州判,署道州知州(有传);唐逢年,号畲堂,嘉庆二十五年恩贡,后连续四届执掌灌阳龙川书院,后其子唐绍容(一届)、唐绍宗(号继甫)相继接掌龙川书院(三届),父子三人先后执掌一县学堂,桃李芬芳,传为士林佳话。旧志均录事迹。

昭仪唐氏在明代还有位叫做唐沾的义士,因为行善赈灾、救助百姓而被记录县志。志书记载:“明弘治十一年戊午,岁大饥,沾散财赈济,附近居民赖全活者甚众。邑令白其事,奉诏封义相官人。”

古浪唐氏家族(名震桂北的昭仪唐氏)(5)

仁义村唐家村祠堂

纵观昭仪唐氏一脉,自宋末择居灌阳以来,文修武备,历史上人才辈出,不乏忠臣义士、名流雅客,且都颇具风骨。梳理史料发现,昭仪唐氏乡试兄弟(堂兄弟或族兄弟)同榜中举有之,如明万历三十一年癸未科唐世宾、唐世辅兄弟,清顺治十四年丁酉科唐纳钦、唐纳牖兄弟,雍正癸卯科唐嗣舒、唐嗣辛兄弟;父子、叔侄绵泽,相继获取功名者亦有之,如唐世熊、唐纳牖父子,唐学一、唐国玉叔侄,以及唐国玉、唐逢年、唐绍宗、唐绍容祖孙三代。这充分证明昭仪唐氏家教堪称严明,整个家族管理井然有序,深受儒家思想浸染和传统理学影响,也因此一个家族能有10人跻身地方志人物传记,可见绝非一日之功。

古浪唐氏家族(名震桂北的昭仪唐氏)(6)

灰墙黛瓦马头墙

在此着重提一下曾经为灌阳培养过无数学人士子的龙川书院。广西历史上曾被中原人士称为“南蛮之地”,但灌阳因为明代以前隶属湖南,“尊崇圣学”由来已久,划归广西后,当仁不让成为全广西创办县学最早的县。据记载,灌阳学宫始建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北宋以后,濂溪先生周敦颐被推崇为程朱理学的鼻祖。因周是湖南道县人,灌阳与道县一衣带水,历代学人,深受其泽被影响。在宋代产生书院制后,灌阳于明万历二十年(1599年)首次将县旧学归永亭改为观澜书院,后毁。清乾隆元年(1736年)奉命在县城东门外创建龙川书院,原址大约在原红旗乡政府(现灌阳镇政府对面一带)。旧灌阳城池是明洪武二十六年瑶乱后才建造的,城池设城门四座,分别是:东门德化门,南门镇远门,西门崇顺门,北门龙川门。之所以取名为“龙川书院”,盖因沙罗源江水自仙源洞流经三里桥这一段旧称龙川水,北门龙川门,龙川者,藏龙卧虎之山川也,寓意深远,故名(剧透一下,这也是我网名“龙川山人”的由来哦)。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移建于文庙左额。嘉庆四年己未(1799年)在时任县令夏维翿的主持下,另建于文庙右侧(今灌阳高中食堂一带)。

古浪唐氏家族(名震桂北的昭仪唐氏)(7)

兰溪家声——仁义村唐家屯

据县举人范光祺《重建龙川书院并置学田记》一文记载,嘉庆朝移建龙川书院,缘于县内“办百色军需,赢有余资”,倡议于己未年,庚申年“相基购地于新学之右”,辛酉年正式动工兴建。因后续资金不足,曾再次动员和组织募捐,建、学并举。直至丙寅年(1806年)灌阳开德里进士、四川南川县知县蒋作梅最后一笔捐款到账后竣工。历时达7年之久,购地、开田、建造合计花费银子五千余两,耗资不菲,堪称艰难。建成后的龙川书院,“枕台山,襟灌水。水分支川,曰‘文峰潭’,中洲即开田学地。群峰拱列,带水回环,扶舆清淑之气,盖荟萃于是矣。”中共执政后,虽然一样难免拆除之灾,可供慰藉的是政府在龙川书院旧址一带修建了灌阳高中,总算使得灌阳仅存的一脉文运不至于无迹可寻。

古浪唐氏家族(名震桂北的昭仪唐氏)(8)

古墓沧桑

昭仪的古称其实是“昭义”,与其他好几处地名一样,在民国初年废里设区时开始改称为昭仪。昭仪关临灌江,靠石崖,地势险要,是湘桂之间一条重要的古道,经昭仪,过永安关而入道州,历代官府都曾在这里设隘驻兵。昭仪村很大,跟会湘村一样,1963年的灌阳洪水,使得昭仪村整体搬迁,远离灌江,老房屋已不复存在。

古浪唐氏家族(名震桂北的昭仪唐氏)(9)

竹苞松茂

在昭仪灌江边的花石岩,还留有一段学术界的公案。相传柳宗元在任永州司马其间纵情山水之间,游遍永州全境,在永州所属灌阳县,柳宗元先后造访过昭仪花石岩和水碓冲仙源洞(后人建有“思柳亭”并作记),并留下一处《花石岩》石刻佚诗。诗云:“忆昨筹戎事不同,曾闻燕集此岩中。军声孰与水声胜,虏势难争山势雄。莩略纵能亲朗日,安全还记慕遗风。我来忽动晏安志,为拂苍苔记功。” 但因该诗仅存于地方志,遍查柳诗文集及其他各类史料皆未见其踪。同时因年代久远,历经岁月和风雨的冲刷,不仅花石岩本身已成悬崖绝壁无可攀爬,就连流传的摩崖石刻也早已湮灭难辩。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纷纷扰扰不可怕,籍籍无名才可悲。留一段公案,多几分想象,也许这正是包括我在内的众多乡土历史爱好者研究灌阳历史的兴趣所致、话题所在。

作者:龙川山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