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提到这个词,你脑海中是不是浮现出鹤发童颜身着唐装足蹬布鞋道骨仙风的老者形象?

可你能想象吗?一个北京10岁小女孩,竟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小女孩掌握了哪项非遗技艺?她有何“过人之处”?一起来看……

90后非遗传承人有哪些(10岁已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是怎样的体验)(1)

葡萄?葡萄常?

90后非遗传承人有哪些(10岁已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是怎样的体验)(2)

在东花市社区博物馆的葡萄常展厅里,一条巨大的葡萄藤上挂满了各色“葡萄”,一嘟噜一嘟噜晶莹剔透、凝霜带露,足以乱真,这便是老北京的绝活儿,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葡萄常”

这是一种用玻璃制成的仿真葡萄,要经过吹珠、灌珠、上色、上蜡、柔霜等十五道工序。做好的“葡萄”,不仅外形逼真,捏起来还有一种紧实的肉质感。透过灯光,能看到若隐若现的“葡萄籽”。

90后非遗传承人有哪些(10岁已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是怎样的体验)(3)

以假乱真的“葡萄常”

这项料器技艺起源于光绪末年,创始人本姓钮祜禄氏,名韩其哈日布。清政府国力衰竭后,原本靠俸禄为生的韩其哈日布,只能靠着卖一些泥陶果品摆件为生。后来,他又研究出了以玻璃为原料的葡萄和瓜果摆件。

90后非遗传承人有哪些(10岁已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是怎样的体验)(4)

料器“葡萄常”

据说,慈禧太后60岁生日时,民间进贡许多物品,其中就包括韩其哈日布做的葡萄。慈禧看到玻璃葡萄大为赞赏,特赐名号“常在”,还赏了块“天億常”的牌匾,允许回家开店做买卖。生意做大之后,“葡萄常”的美名传遍京城。

90后非遗传承人有哪些(10岁已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是怎样的体验)(5)

图源:中新网

“我叫常开心”

2011年,“葡萄常”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年以后,唐涵托雅出生,作为“葡萄常料器”的第七代传承人,她因此有了一个很欢喜的名字:常开心。

90后非遗传承人有哪些(10岁已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是怎样的体验)(6)

年仅10岁的常开心,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广渠门中学附属花市小学五年级的学生。

和同年龄段的小朋友一样,她有时候也不爱写作业,喜欢玩游戏,还会把喜欢的游戏片段剪辑成小视频发在抖音上。但她的生活又多多少少有些与众不同,那就是多了“做葡萄”

90后非遗传承人有哪些(10岁已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是怎样的体验)(7)

祖孙二人正在做“葡萄常”

从她很小的时候起,奶奶常弘(“葡萄常”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就在为她营造一种沉浸式的学习氛围。

每到放假,常开心都会跟着奶奶去北京郊区的工作室住一段时间。大人做活儿,她就在旁边玩儿。时间长了,她也开始上手做。

在奶奶的熏陶下,她不仅不觉得枯燥,还对做葡萄“上了瘾”。她坐得住、很稳当,学着给葡萄珠“上霜”可以一连坐上几个小时。

常开心的动手能力也很强,在她的房间里,摆着自己捏好的各种泥人:有冰墩墩、雪容融、美人鱼、圣诞老人,还有送给属虎的奶奶的小老虎。

90后非遗传承人有哪些(10岁已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是怎样的体验)(8)

常开心捏的泥人

这种能力,用奶奶的话说是“天生的”,为学习“葡萄常”提供了先决条件。

要把“葡萄常”传承下去

现在,常开心会把自己学到的葡萄常料器制作带到学校,分享给自己的同学们。作为传承人,她对这个头衔也有着懵懵懂懂的理解:“就是要把老祖宗的东西传下去。”

她或许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三个字背后所蕴含的责任和压力。但在实践中,这个小女孩已逐渐感悟到制作葡萄料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去完成。

90后非遗传承人有哪些(10岁已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是怎样的体验)(9)

为了能把传承的根基打好,奶奶对常开心的培养有着规划,考中央美院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她也希望长大后成为一名美术老师,把“葡萄常”传给自己的学生。

90后非遗传承人有哪些(10岁已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是怎样的体验)(10)

常开心的小目标

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进程中

青年群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也肩负着

继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

我们相信

以常开心为代表的新生代力量

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诠释几代人的热爱与坚守

不断为非遗注入新鲜的活力

90后非遗传承人有哪些(10岁已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是怎样的体验)(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