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曾经有这样一种器物:细柄、喇叭口,器型瘦高,呈现出优美的弧线,犹如窈窕动人的“小蛮腰”,让人惊叹先人的审美。
商朝后期的觚 |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这种器物叫作“觚”,念gū,是商代常用的酒器。在殷墟的墓葬中,经常能够见到觚和爵的酒器组合,比如著名的女将军妇好的墓中就有很多组觚爵。
妇好墓 | 图片来源:安阳市殷墟博物馆官网
酒器需要用于仪式性的宴飨活动,因此就有了更多的审美要求,于是才产生了觚这种容积并不大、但却很优美的器型。可以说,觚就是中国传统的“高脚杯”。
可能也正因如此,觚的“小蛮腰”并不是从最开始就这么纤细的。商朝前期的觚,就远远没有这么细高,不仅柄要粗很多,上下的喇叭弧度也没有这么明显。越发展到后期,也是商朝青铜艺术大放异彩的时期,觚的器型才越追求极致的审美。
年代稍早的商代青铜觚 |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同时也可以看到,觚的细腰部分作为视觉焦点,也往往是各种纹饰、浮雕、扉棱的承载者。为了加以强调,这一位置或多或少有一些鼓起。
需要说明,“觚”这个名字是宋代金石学兴起以来的习惯性命名,数千年前的人们未必真的这么称呼它。后人命名时,是试图对应先秦典籍里提到的器物名称,来阐释金石器物的礼制价值,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
要说先秦人对器物的称呼问题,我们容易看到的材料是《论语·雍也》里面孔子说的:“觚不觚,觚哉,觚哉!”大概的意思是,那个时候孔子看到一类器物已经长得不像他所知道的觚了,人们却还管它叫“觚”,他觉得这真是不像话。可以看到,春秋时期快速的社会变迁和文化震荡,已经导致了礼制性器物出现了名实关系的改变。而现在称为“觚”的这类器物,比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还要早大概一千年,名实对应出现错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然而,因为后来有了这样的命名传统,宋代以来兴起的模仿商周青铜器造型的器物中,仿造这类“觚”的也都以“觚”命名。《红楼梦》里说到秦可卿的卧室里有一件“汝窑美人觚”,就是这种造型风尚的反映。
明代宣德年间的掐丝珐琅觚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模仿铜器造型制成的器物,最多见的是瓷器,也有不少玉器、珐琅器等。当然,当时的工匠也会对商周青铜器的造型加以一些变换和再创作。
例如有的器物减小了器物各段口径的变化幅度,在保持高挑器型的基础上使曲线更为平和,在青铜器历史上就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器型;有的器物则将觚中部鼓出的特征加以进一步的强化,整体造型有些类似青铜器中的尊。此外,这一时期的觚还可以将横截面做成方形甚至六边形。
顺治年间的瓷质花觚 |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清代六边形青玉觚 |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尽管如此,觚这一器型最经典的“小蛮腰”造型仍然对人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试看这件釉色湛蓝的花觚,在承载了厚重的历史传承之后,在故宫中悄然绽放,美得动人心魄。
清康熙孔雀绿釉花觚 |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下一次如果你来到故宫,面对青铜、瓷器、珐琅、玉器等不同门类的展陈,不妨侧耳倾听隔世知音般的,跨越数千年的觚的故事。
【小提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如有问题,请联系【松兰书社学士】说明,转载文章需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