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系中心的大屏障(银河系边缘的智化寺)(1)

智化寺墙外

近两年开始在中国古建筑博物馆做了一名志愿讲解,故而对中国古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不误人视听,还报名参加了北京大学举办的中国古代建筑研修班。今年又给自己立了一个 Mini-Flag,准备以手边的营造历中图片为引索,对依然“健在”的中国古代建筑的各个门类做一个广泛了解。前两天看到智化寺这一页的时候,就动心要亲自去一趟,恰巧那天天气好就真的成行了。智化寺位于朝阳门附近,说起来我曾经在距此500米远的地方工作过一年,却不知它的存在。人常说大隐隐于市,智化寺就是藏在朝阳门繁华的银河SOHO背后的一条小巷里,与现代化的办公大厦只一墙之隔,扮演的却是银河系边缘的一颗不为人注意的小星。站在寺内拍照,总是免不了把银河SOHO光芒作为背景。

这智化寺曾经是明朝大太监王振的家庙,说起王振诸位有可能不知道,但是提起那个拉着明英宗回老家怀来探亲,最终身死土木堡的大太监可能就想起来了。那就是王振,最后害得大明皇帝也被瓦剌俘虏了去。

言归正传,走进智化寺,的确有些不同凡响。专家给出的总体评价:“明承宋制,布局严谨。”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明代继承的宋制是个什么章程以及寺中那些我们意想不到的乾坤吧。

由于是工作日,来此参观的游人寥寥,三年来习惯了绿码之类的种种盘查,突然觉得进门的手续简单了许多,加上碧空如洗,风和日暖,心情大好起来。

银河系中心的大屏障(银河系边缘的智化寺)(2)

智化寺布局

进入山门后,看到院中有一张智化寺的整体布局图。据称这智化寺也是按着所谓宋代“伽兰七堂”的格局所建。关于伽兰七堂的定义,众说纷纭,但是有此作参照,似乎容易理解寺庙的格局。为此我特意去十方普觉寺(卧佛寺)探究过(据称那里是最规范的伽兰七堂),另外现在每次走进寺庙都会注意格局。依我看智化寺除了没有佛塔,它好像更‬符合唐代的规制。

—————

唐代迦蓝七堂的规定:

1.佛塔(舍利塔)、2.大雄宝殿、3.经堂(讲经之所)、4.钟鼓楼(二者为一堂)、5.藏经楼(安放佛经之所)、6.僧房、7.斋堂(大餐厅)

宋代禅宗对迦蓝七堂的规定:

1.佛殿、2.讲堂、3.禅堂、4.库房、5.山门、6.西净(厕所)、7.浴室。

—————

银河系中心的大屏障(银河系边缘的智化寺)(3)

鼓楼一角

双子栌斗

山门之内,左右是晨钟暮鼓两座楼阁倒也没什么特别之处。我曾注意过,大部分的钟楼在东,鼓楼在西。的确也见过倒置的,他们的解释是庙内看到晨光打到西面钟楼上,落日余晖洒在东面的鼓楼上,听上去倒是更富有诗意。要说这钟鼓楼还真有一处古怪,就是它下檐转角铺作的斗拱与众不同:一般柱头的栌斗都是一个,这里竟是两个栌斗并置。通常因为转角处至少要三个方向出拱,故而空间狭小,有时相邻的漫拱会连在一起,这里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鸳鸯交手,而这连在一起的栌斗真不知该叫什么了。退到远处再看时,我大概能猜出几分匠人的用意:钟楼面阔为三间,当心间比两个次间宽的多,如果只用一个栌斗,那么次间檐下的拱眼壁就要比当心间的那些大不少,这不免有些宣宾夺主的意思,所以不如在转角再加一对华拱以及相应的栌斗,这样看起来只是整个钟楼的转角复杂了一些,也符合中国古建的审美学。另外这楼阁正面的额枋上还加了一层普拍枋,这可不是典型明清的做法,难道是在向宋代致敬?其实我更觉得是为了美观,因为当心间很宽,所以按明清的做法要加四朵补间铺座,如果是没有普‬拍枋,势必要在不间下面里短柱,四根短柱的样子想想都不美观。

银河系中心的大屏障(银河系边缘的智化寺)(4)

智化门分心斗底槽

双飞翼拱

再向里走就是智化门,这是一座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的歇山顶建筑。通常这里该是天王殿,当然也有些寺院会将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比如天津独乐寺的山门。梁思成先生还有一篇专著《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两年前曾再次去过独乐寺,那一次终于好好看了一下山门,的确不同凡响。智化门内有早先是有弥勒佛及四大天王的,弥勒身背后是护法韦驮神,与四大天王组成整个寺院的守护团队。之所以叫这么个性化的名字——智化门,或许是因为太监不敢滥用天王这个名号?不管什么原因,目前殿内早已没有一尊神像了。抬头仰视,架构一目了然,乍一看很像独乐寺山门结构,也是宋式的分心斗底结构。但不知为什么在平梁与四椽栿之下又增加了一层串枋,不仅如此,在串枋与檩之间还有夹着一斗三升做承托,显得格外结实稳重。难道是智化门的房顶过重?智化门的另一个特殊的是它的转角铺作的里转部分,两个相邻的翼型拱成相连状,既然漫拱相连叫“鸳鸯交手”,那我们不妨暂且叫它“比翼双飞”吧。

银河系中心的大屏障(银河系边缘的智化寺)(5)

“比翼双飞”

银河系中心的大屏障(银河系边缘的智化寺)(6)

加强串枋

诸佛咒牌

银河系中心的大屏障(银河系边缘的智化寺)(7)

穿过智化门,左手有一间偏殿,门口匾额上书“藏殿”二字。智化寺最引人注目转轮藏就在藏殿之内,所谓藏(zang4)就是藏经书的地方,不过这个转轮藏不像正定隆兴寺的那个木质转轮藏看上去就能转,或许是有什么机关?既然是小小图书馆,就会有检索机制,这转轮藏巧妙的利用了千字文来做检索目录。在转轮藏的顶部是一尊毗卢舍那佛,天花板在这里嵌入了一架精美的藻井,仰莲承托着七铺作斗拱。明镜部分是列佛的咒牌组成的坛城,中央就是比卢舍那佛的咒牌,四周环有四方佛及四大天王的咒牌。这所谓咒牌就是诸佛所说箴言的梵文,也叫种子字,刚好这藏殿内就有相关说明,我就现学现卖了。

银河系中心的大屏障(银河系边缘的智化寺)(8)

如来殿天花板图案

这里提到智化殿的天花目前已经被掠去美国费城博物馆中了。那之上中心是毗卢舍那佛的种子字,另有四方佛、四度母以及四大天王的种子字按四向八方的阵型布列周围。所幸藏殿的天花依然保存完好,不过较之智化殿要简单些,只有中央的毗卢舍那与四大天王的种子字。我这才想起看一眼之前在钟楼里看到的诸佛的种子字,对照了一番,也算填补了知识空白。

银河系中心的大屏障(银河系边缘的智化寺)(9)

银河系中心的大屏障(银河系边缘的智化寺)(10)

受转轮藏的吸引,我在藏殿里呆了许久。在转轮藏的立柱浮雕上除了熟悉的大鹏金翅鸟、飞天女、金刚、狮王、象王,我还发现了一只长着翅膀的山羊,我似乎从来没在其他庙宇里见过,查了一下那是“狮羊”。在八角的柱头上都有口吐莲花的摩羯鱼,雕的十分传神。摩羯鱼与那古代建筑正脊上的鸱尾大有渊源,放在这里难道也是镇火的?事实上金翅鸟、龙女、摩羯鱼、狮王、狮羊以及象王组成了佛教里六拏具。有一种说法六拏具是象征:时、戒、忍、进、定、智,这里就不深究了。

银河系中心的大屏障(银河系边缘的智化寺)(11)

带有千字文索引的藏经阁

转轮藏下的须弥座似乎已不是寻常版本,我看到了不同于七层结构的九层须弥座:中间是束腰,上下为上下枭,在向外有上枋下枋各两层(通常各一层),底层是龟角及土衬,之前只在太和殿见过九层的须弥座。带着不少的问号出了藏殿,脑子里还在回想着那些种子字的图形。

银河系中心的大屏障(银河系边缘的智化寺)(12)

仿宋营造

银河系中心的大屏障(银河系边缘的智化寺)(13)

如来阁

不知是想着转轮藏的缘故,还是等不及要看一眼如来殿内部,我似乎是错过了智化殿。还是回来后从照片里发现它背后还有一间卷棚硬山顶的抱厦,里面据说有珍贵的明代壁画。反正智化殿里是什么光景我竟然想不起来了,就这么恍惚的来到了如来殿下。这是一座双层的庑殿顶楼阁,其规格之高不是一个太监可以随便驾驭的,由此可见王振当年权倾朝正的情形。自我对古建筑感兴趣以来,一般会先仔细端详檐下的斗拱。

银河系中心的大屏障(银河系边缘的智化寺)(14)

角柱侧脚明显

如来殿檐下的斗拱的昂头形状按老师的说法是典型的明代中早期形制。斗拱的密集排列也是典型明清做法。只是在柱头位置,抱头梁穿出来承托住撩风槫,但是头部还不是清代的蚂蚱头,而是平方头。另外额枋之上也用了普拍枋。从二层的重檐来看,平作之下有一个稳定楼体结构的夹层。但是看介绍,这楼没有采用插柱造,而是以9米高的金柱一柱到顶。

银河系中心的大屏障(银河系边缘的智化寺)(15)

最不可思议的是如来殿竟然像宋代建筑一样做了升起和侧脚。所谓升起就是指靠两边的柱子比中间的高,而侧脚是说所有的柱子向建筑的中心倾斜,这样造成的应力可以使建筑更加稳固。比如天津独乐寺的观音阁就扛住了唐山大地震。

如来殿内有三尊佛像,当中是释迦摩尼,左面是帝释天,右边是大梵天。帝释天处于须弥世界的三十三天最顶端,是天庭主宰,在印度教里也是天帝,而大梵天则在印度教里是比肩于毗湿奴和湿婆的三大主神之一,是负责创始的。一般我们见到的庙宇里,这个组合不是很常见,据说是仿照南宋的流行做法,因为朱棣初建皇城的时候参照了南宋的建筑风格。三尊佛像十分精美,单从服装上的沥粉贴金工艺以及更加高级的剥金技法就可略见一斑了。在这里我又看到了恢宏的平棊(天花板),依然是以诸佛的种子字作为图案,特别是在金柱之外的平棊部分,呈长方形,且面积也较大,图案更加华美。减柱后的殿内呈现出唐宋风的金箱斗底槽形制,使大殿显得富丽堂皇。智化寺就看到了这里,还有许多细节就不一一罗列了。

银河系中心的大屏障(银河系边缘的智化寺)(16)

智化寺内COS哥

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当在市内参观完一座寺庙,就会在附近找一家贴地气的小店解解馋,我出门沿着胡同一直向西(外地朋友向右)出了胡同口这里是朝阳门(chayamen)南小街,过了马路向右拐,没走多久就看到一家德顺斋,毫不犹豫就钻了进去。吃了什么?见图!完美!

银河系中心的大屏障(银河系边缘的智化寺)(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