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当代堂吉诃德的摄影师(堂吉诃德张俊平)(1)

玉泉山掌门人张俊平(穿白衬衣者)。

圪僚沟,地处太原近郊,西山之麓。因沟壑纵横,道路弯曲难行而得名。但如今“圪僚沟不圪僚”,名不见经传的村子也声名鹊起,尽人皆知。原因无他,荒山变公园,秃岭成花海,树木茂盛,鸟飞虫鸣,仿若桃花源。

从2014年春天开始,樱花盛开时节,通往圪僚沟的道路,车辆穿梭,拥堵难行。近旁的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园更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玉泉山已然成为太原的一张名片,以及周边群众趋之若鹜的休闲之所。

但外界至今鲜有所闻的是,令不毛之地华丽转身完美蜕变的,竟然是一个年近花甲的退伍军人,一个烧锅炉的行家里手,一个有着植树情结的大能人……

张俊平,祖籍山东莱阳,玉泉山森林公园的负责人。从河北应征入伍,在山西当兵25年后转业,落地生根,如那满山的绿树繁花一样,他选择在太原,在玉泉山,在圪僚沟扎下了根。

沟不只有樱花

2014年4月,太原市长耿彦波以市长寄语的方式,邀请市民去圪僚沟看樱花。“走出门去,观樱花如落雨;走出门去,看绿树绕山间;走出门去,享空气沁心脾。”于是,“太原有了樱花园”的消息,不胫而走。一周时间,先后迎来50多万游客,那年的首届西山春之约活动周,几乎成了太原最隆重的盛事。

玉泉山种植了4万余株樱花,面积达千亩,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樱花园。粉白、粉红、淡绿、纯白的各色樱花,装点着早春的玉泉山,倍受冷落的圪僚沟扬眉吐气,盛装迎客。兴之所至,有诗赞曰:“昔日圪僚沟,今日若仙洲。潭水叠山碧,樱花满枝头。”

圪僚沟红了,玉泉山的樱花火了。

面对喧嚣与热捧,张俊平一如既往的淡定。他婉拒多家媒体的采访,推脱不掉就让其他人出镜。其实,他并不是寡言的人,独特的语言风格,不加修饰的率真,从生活中得来的哲理,像磁铁一般吸引着靠近他的人。他只是更愿意踏踏实实地做事,朝着期待的样子一天天去干,一点点去努力。“反正也不着急,一天天干呗,慢慢来,总有干完的时候……”简单而笃定的描述,表明他喜欢一件事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为节省开支,张俊平亲自搞设计,在他的规划中,公园远不止樱花这一个亮点,樱桃、绿竹、毛竹等都已落户玉泉山。张俊平爱琢磨,喜欢尝试引种南方的新树种。他尊重专家但不迷信专家,“专家怕失败,没胆量去尝试,我怕什么,失败了总结一下错在哪里,接着干呗。”张俊平就是凭着说干就干、错了再来的劲头,改造着圪僚沟,创造着玉泉山一个又一个奇迹。

接下来,他还预备把山上一千万株原生黄刺玫嫁接成月季。“藤本月季能长几米高,花色漂亮,花期很长,试想一下,漫山遍野月季常开,姹紫嫣红,那景象可比现在美多了……”平实质朴的张俊平,对种树嫁接十分在行,很多技术活都亲力亲为,俨然一个无师自通的“植物专家”。

张俊平喜欢毛竹,因为毛竹有这样的生长规律:最初4年生长缓慢,到第五年才开始疯狂生长,因为头几年是往下长根,根须不断向土壤深处延展。根长不好,如何承受参天的重量,如何提供疯长的营养?没有根的储备,就不可能蓄势待发,成就一番事业。张俊平就是一个耐得住性子、懂得厚积薄发的人。

不久的将来,到玉泉山游玩,不仅可以踏春赏樱,还能竹林漫步、采摘收秋,甚至踏雪赏梅……身居龙城,便可享受到江南景致,丰富多样的植被和树种,定会使太原市民大开眼界,乐而忘返。

奇迹是这样炼成的

“看到漫山绿格莹莹的,我就心里舒服,感觉幸福。”看着玉泉山的美景,张俊平满心欢喜。他说自己没啥文化,就上过7年学,中学毕业就去当兵。这么多年下来,最值得擅长的事,就是烧锅炉。上世纪80年代,有段时间允许部队搞三产,他当连长,带着战士去给地方烧锅炉。当兵的烧锅炉,就是与众不同。原本脏乱差的锅炉房,变得干净规范、纪律严明。横平竖直的内务,是部队的强项,鲜明规范的标识,是树立品牌的途径。

10年历练,张俊平胸有成竹,转业后,创办了山西晋峰供热公司,专门承包采暖锅炉运营。最多时为150多家单位供热,员工达1300人以上,以“单位省钱,领导省心,群众满意”为宗旨,成为行业翘楚。三分之一的锅炉房,被太原市政府评为“模范锅炉房”。“种树我还在摸索学习中,但烧锅炉节煤环保的门道,我太清楚了,能给大家讲上三天三夜……”是啊,行行出状元,只要肯用心动脑,做精做细,烧锅炉也能烧出名堂,干得顶呱呱。

在太原集中供热的大趋势下,烧锅炉的市场日渐萎缩,张俊平开始思考转型投资,另辟蹊径。为此,他辗转于故乡莱阳,晋中寿阳、榆次、榆社等地,看准的项目都是治山种树,他说,自小就喜欢种树,看着树慢慢长就很踏实。

2011年,为确保西山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太原市在西山破坏比较严重的前山地区规划了30万亩、21个城郊森林公园,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动作、公司承载、园区打造”的生态新政,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张俊平听闻此讯,积极响应,不顾家人朋友劝阻,义无反顾地投身荒山改造。

那时的玉泉山、矸石山、垃圾场,没水没电、没路没房,荒凉凄苦,少人问津。真是雨来寸步难行,风去灰天黑地。山上有50多个煤矿、30多个石膏矿,大小采石场一百多处,更别说令人头疼的5个偌大的垃圾场。有的矿坑早已废弃,但仍像钉子一样楔在山坳里,治理的难度可想而知。

“做什么事都有个步骤,治理荒山先要修路,没路人走不到跟前,自然没法子治理;接着要消除垃圾山,不将内部处理好,就不能还原生态,植树造林;接下来就是考虑引水,没水种了树也活不成,最后才能引进树种,绿化美化……”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矸石山上种树,先要用大型机械,把陡峭的山坡削成能站人栽树的斜面;再安装上能站人的木栈道,一来可以稳固土壤,便于后期栽树和管理;接下来就是在石头上打坑,接上发电机用电锤一下一下凿……

土要一筐一筐背上去,粪要一袋一袋背上去,树苗也要一棵一棵背上去。6年下来,张俊平带着工人们植树达到230万棵、修路共计92公里、安装管道总里程220公里、修筑水池16座、蓄水能力超过30万方。

修路的时候,他们尽量把开矿留下的路基连起来,以减少对植被的破坏,有时候宁愿路改道,也要尽量维持原有地貌。原生植被的耐旱性,是移栽树种所无法比拟的。几年实践下来,张俊平深有体会,称之为“意外的收获”。

原来,在施肥浇水后,原生植被长势喜人,比引进树种更有生命力,有的一年能长一米多高。也就是说,是水、肥的缺乏,制约了原生植被生长,只要辅助保障跟上,原生植物就更适宜本地生长。由此可见,与其提倡飞机播种和植树造林,不如考虑加大施肥和浇水力度,或可解决植树造林成活率低的难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张俊平事必躬亲,为自己的每一个发现雀跃欢喜。他说,玉泉山走到今天,全靠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得出最符合实际的方案。

银蛇飞舞漫山璀璨

山西作家生态汾河行到达玉泉山那天,天蓝地润,风轻云淡。车行至山顶,无数条喷灌带如万条银蛇,在夕照下肆意飞舞。碧绿如洗的山峦顿时像被点化般,闪烁着晶莹剔透的光芒,举目四望,云蒸霞蔚,堪称壮观。

玉泉山现有两套供水系统,一套是从山下的水井经过提升,抽到山顶蓄水池;另一套是从25公里以外的汾河二库,引水到山顶蓄水池,而后通过自然压力喷灌浇树。目前建立的覆盖全公园的喷灌系统,基本可承担冬季防火、夏季浇树、施肥、喷药的功能。下一步,公园还将针对不同树种和旱涝情况,细化公园浇灌模式,加大建设滴灌、喷雾等系统。

火灾是森林最危险的敌人,其毁灭性的后果令人不寒而栗。为了防患于未然,张俊平前瞻性地成立了四十多人的消防队,是西山唯一一家民营防火队伍。从2012年成立至今,先后帮助周边山林,成功灭火20余起。

与张俊平同时中标开发西山的,大半因各种原因停工搁置。只有他咬紧牙关,带着工人们在山上奋战。面对质疑和不理解,他也是满腹委屈,“治理玉泉山,最难的不是树木难以成活,不是没水没电,不是屡次失败赔钱,而是不被理解,百口莫辩。”张俊平所做的,不是任何人都做得到,这不光是钱的问题,还是意识和担当,将一座荒山装点成绿色海洋,不是每个人的梦想,但他的梦想成就的不仅是自我的夙愿,还是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大事。对太原市民、汾河生态而言,无疑功德无量。

行走在玉泉山的步道上,空气中弥漫着松果的清香,还有潮潮的泥土味道。山脚下满目苍翠,松涛阵阵,崖壁上凿坑种植的树木,亭亭玉立,精神抖擞。路边几块巨石堆砌的造型,爬蔓植物争先恐后的朝气,随处可见摇曳生姿的花儿,每一种色彩,都浸透着奋斗的艰辛。

张俊平说,昨晚喝了安眠药才睡了几个小时,前几天都是一天睡一两个钟头,长期的失眠损害着他的健康。而身边一些人的不认同,才是他最大的困扰。为开发玉泉山投入资金3.8亿元的张俊平,有点像不谙世事的堂吉诃德,更像一个满怀理想和使命感的领头羊。

玉泉山改造,垃圾场是工程量最大的部分。6年下来,只完成了三个半垃圾场的硬化处理。剩下的部分,还要陆续作业,预计还要一年多时间才能完成。垃圾山处于不稳定状态,可能造成滑坡等,也成了张俊平的一块心病。每到下雨天,他都寝食难安,全体员工昼夜蹲点观测,及时疏通,监控险情。原计划在7月前就完成的工程,因雨水过多被耽误了工期,他谈及这些忧心忡忡,“一旦这些垃圾山形成泥石流,山下的村子可就遭殃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我怎么可能吃得下,睡得香?”

当人们赞叹玉泉山美景绚烂、花香怡人之时,请不要忘记,是他,一个叫张俊平的山东汉子,凭着最朴素的一句“喜欢”,夙兴夜寐,殚精竭虑,改造着玉泉山,保护着汾河流域的生态,以及他心中的“伊甸园”!

本报记者 周俊芳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