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跨年上映的电影,《你好,疯子》似乎与新年的气氛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即使被宣传语中的“喜剧”归类和“黑色幽默”定义吸引进影院的观影者,也是带着沉郁与思索走出影院的而其中更多的是对于电影独特表现形式的反复回味,及其所传达的复杂意旨的深入追询作为一门独特的叙事艺术,电影亦须将“如何讲”与“讲什么”完美结合,才能成就一部电影艺术精品,而在这两方面,《你好,疯子》给了观众一次意料之外的惊喜与审美体验,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你好疯子声音分析?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你好疯子声音分析(你好疯子解读)

你好疯子声音分析

作为一部跨年上映的电影,《你好,疯子!》似乎与新年的气氛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即使被宣传语中的“喜剧”归类和“黑色幽默”定义吸引进影院的观影者,也是带着沉郁与思索走出影院的。而其中更多的是对于电影独特表现形式的反复回味,及其所传达的复杂意旨的深入追询。作为一门独特的叙事艺术,电影亦须将“如何讲”与“讲什么”完美结合,才能成就一部电影艺术精品,而在这两方面,《你好,疯子!》给了观众一次意料之外的惊喜与审美体验。

“如何讲”所关涉的是叙事艺术的形式,包括媒介选用、结构方式、传达手段等。《你好,疯子!》最特别的是采用了多重幻境叠加的结构层次,让观众如入层层累进的迷宫之中,我们不妨姑且称之为“梦中梦”:七个不同身份的人突然在陌生环境中醒来,发现自己莫名被关进精神病院,并由此开始了逃离的各种努力——此可视为第一重叙事;故事演进到中段,呈现出第二重叙事,女主角安希孤独地在病床上醒来,与精神病院院长的对话,让观众逐渐明了,第一重叙事只是她的一层幻象,而那六个病友则是她内心分裂出来的不同人格;到了第三重时,安希似乎终于“清醒”过来,与六个分裂人格达成理解与和谐,并以依依不舍的方式与他们告别,得以离开精神病院——观众本以为的故事“团圆”结局之后,片尾曲与字幕已然结束之时,安希从浴缸中坐起,一直担当拯救者角色的院长出现在她身边,并告诉她:“现在,只剩下我们两个了!”观众瞬间又被带入新的悬疑之中,卷入更深的幻象旋涡……

此种“梦中梦”的表现形式,多重幻境的次第展开方式,为影片故事的讲述,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和切入角度。而将其放在“精神病院”中,通过“疯子”的视角进行传达,又增加了其现实基础与艺术真实性,因为“精神病院”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现实场景,而在影片中,这个灰败脏乱、黯淡封闭如囚笼的地方,既是一种独特的表现意象,更是一种别有深意的象征与隐喻,作为一个治疗、拯救乃至改造的专门机构,它见证了人类的“变异”与“疯狂”,其本身如一面透视镜,细致入微地照见了人性的深层隐秘。

影片伊始,七个人在如监牢般的精神病院醒来,他们原本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轨迹,年龄、性别、性格各不相同,职业、经历、见识相互有异,却都是这个社会中各安本分的普通之人。现实中看似正常的七个人,在被关进精神病院之后,迫于环境及莫名的外来压迫,接连做出了诸多匪夷所思而又合乎逻辑的行为与选择:从愤怒、抵抗到顺从、妥协,从互助、努力到互残、绝望,从冷静、智慧到疯狂、残暴……表面正常之人,内心深处积郁的各种“病症”,在精神病院这个特殊典型环境中,被突然激发出来,平日蛰伏隐藏的各种“恶意”,在这个多棱镜中,因变形放大而清晰凸显。其实这一层面的讲述,是对于现实社会与真实人生的折射与反映。慈祥温和的兽医、教书育人的老师、能言善辩的律师、正义直言的记者、辛劳奔波的出租车司机、长袖善舞的美貌公关……他们的言行举止、思维品格,何尝不是这个社会芸芸众生的代表性影像?而他们在精神病院中,日渐“疯狂”的行为变异中,充斥的是无力的反抗、无奈的媾和与无底限的残酷,令观影者从其言行中痛切地感知到人性的复杂。这也是电影题旨深刻性的一种表现,其将对现实的批判自然而完全地融于非常态化的场景之中,集中而剧烈,产生了极强的艺术冲击力。此外,影片强烈的现实批判意味还体现在诸多情节设置中,如“正常人证明自己是正常人”“自发检举身边唯一的‘疯子’以求自我保全与解脱”等,充满了浓郁的现实反讽意味。

而当影片将视角切入身份神秘的女主角——安希的内心世界时,则将透视的焦点聚集在了个体的内在精神领域。因为心灵的孤独、精神的分裂和深层的渴望,安希的内心生成了多重人格幻想,撇开所谓的“人格分裂”等专业术语与解读,这六个人物所承载的,恰恰是一个正常人内心丰富的情感渴望与生命向往。父亲的慈爱、老师的包容、律师的无条件保护、朋友的真率友爱、恋人的才情双全、闺蜜的倾心支持,本应属于人生必要支撑的角色与情感,却在现代人的生命中缺位并丧失,所以许多人如安希一样,通过臆想甚至幻觉为自己创造出虚幻的安慰与守护。安希甚至将自己现实中难以亲近、效仿但心存向往与渴慕的生活状态投射在这些“人格”之上,如出租车司机杨猛所代表的阶层及其身上所保有的粗率热情与生命活力,公关小姐莉莉所代表的“坏女孩”及其身上所呈现的美丽妖娆与率性坦荡,都是安希现实生存中被所谓文化教养与社会规则所遮蔽与打压的另一面。然而这些幻化出来的“人格”,不但没有消解一个现代人深层的孤独,慰藉其心灵的渴求,反而在彼此的争斗中制造出更深的隔膜、分裂与残暴,并各自趋近于不可控制的“疯狂”,让原本不安的安希陷入更为纠结与痛苦的境地。而悲剧的根源在于,安希在对他们抱以期待的同时,已清醒地意识到现实与想象之间、理想人格与复杂人性之间的深层矛盾与悬殊反差,如出租车司机作为一个仗义的“哥们”,其身上所呈现的简单、纯粹、真率、热情、原始的生命力等特质,是主人公内心向往的一种外化。但在精神病院中,它却呈现出完全相反的一面:暴躁、猥琐、压抑、抱怨、赤裸裸的兽性,此种两面性,鲜明而典型地体现在每种“人格”身上。这种所谓“人格分裂”,恰是现实中诸多正常人的心性写照,也是无数人内心纠结和自我辩难的形象体现——此为这方多棱镜对于深层人性的无情透视与烛照洞察。

虽然影片的结尾部分,安希的分裂“人格”似乎彼此达成和解,并柔情细语地共同描述出一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单纯宁静、美好和谐的远方生活图景,安希也终于脱离精神病院,走向一片素白洁净的冰雪天地,好像为这部灰暗压抑、躁动疯狂的电影安排了一个简洁美好的结局。然而,那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却被终结在高楼中的又一重梦魇中,孰真孰幻,孰虚孰实,甚至分裂与和谐、疯狂与正常……都在这多棱镜的反射中,变得难以辨识,甚至不必辨识了,因为它让我们一层层地剥离并逼视原本被遮饰的真相,过程本身便具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话剧改编成电影,近来颇有几部成功之作,《你好,疯子!》可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原本良好的剧本基础,加之电影更具表现力的特效镜头,将内容与形式有机整合,为观众带来了极具感染力的艺术佳作。(作者:东北财经大学教授 韩传喜)

新媒体编辑:刘爽

责任编辑:符成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