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生石

饺子是我国最著名的传统食品之一。

对于大部分北方人来说,几乎什么节都可以用吃饺子来庆祝。

就连圣诞节这种洋节,也有人戏谑地编出了类似什么;“圣诞一碗饺子面,给个神仙也不换”“圣诞饺子不蘸醋,圣诞老人打驯鹿”之类的顺口溜,来证明圣诞节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节日。

就仿佛一个节如果没了饺子,就没有了节味一样。是啊,又有谁能拒绝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那?那么饺子,又是什么时候诞生,又是怎么进入千家万户的呢?

01饺子进化史

饺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 最早记载饺子这个名字的是明代张自烈著的 《字通》“今俗饺饵 , 屑末面和怡为之 , 干湿大小不一。水饺饵 , 即段成式食品汤中牢丸 , 或谓之粉角。北人读饺如矫,因呼饺饵,讹为饺儿。”

明之前,饺子多被称为角子,粉角,其大抵是因为有两个尖角得名。至今广州人仍然吃一种名为“油角仔”的油炸食品,可能就是继承了原来的称呼。

而饺子的诞生可能要早得多,早在秦汉,就有了饺子的雏形。但那个时候的饺子,还作为馄饨的一种,并没有专门独立出来。

正如汉代扬雄在 《方言》中说:饼谓之饪,或谓之为饨。”一切在水里煮的带馅的面粉制品大抵都可以称之为馄饨。而到了唐宋时期,饺子开始有了自己的名字,如唐代的“汤中牢丸”,宋元时的“角儿”、“扁食”等。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追忆北宋汴京的繁盛,其卷二曾提到市场上有“水晶角儿”、“煎角子”,此外,还有“驼峰角子”。即用驼峰肉所做馅料的饺子。

考古人员所发现的最早的饺子实物大约也是在唐代的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墓,那时候的饺子长这样:

饺子的不同种类(饺子进化史)(1)

和现代的饺子已经是几乎没有什么两样了。

到了明清,吃饺子在北方基本上成了定俗,饺子的形制和称呼也多元化起来,在名称上,除了过去的“角儿,扁食”等,还多了像是“水角儿”、“水点心”、“水点儿”、“汤角””等等别称,根据地方不同和制作方式不同而别。

在形制上,人们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以烹制方式论,有蒸的,炸的,煮的,煎的,以馅料论就更多了,除了现在也常吃的一些馅料外,像是宋诩撰《宋氏养生部》还提到过一种“蜜透角儿”,这是一种以去皮胡桃、榛、松仁或糖蜜、豆沙为馅的甜饺子。《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曾提到螃蟹馅的油炸饺子。清朝宫内据说在五月要吃一种“椵木铰”,亦即以“木槿”入馅的饺子,还有蛋饺、鸽蛋饺等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02饺子文化

一般来说,北方人在春节是一定会吃饺子的,其理由大概有这么几条

(1)是寓意新旧交替和辞旧迎新。“饺子”、“交子”谐音,可表示新年与旧年在“子时”相交替

(2)象征家庭团圆美满,北方大部分地区都会吃饺子,以示团圆

(3)象征财富和好运,过去饺子因为形似元宝所以被人们当做财富的象征,乃至于现在有些时候人们包饺子还会包入一枚硬币,寓意吃到的那个人一年好运。

除了春节吃饺子,人们还常在至于理由其在民间故事里流传颇多。

知名度最广的怕是张仲景的故事,相传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辞官回家,恰值寒冬,见到路边的穷人耳朵都冻烂了,遂心生不忍,施舍一种叫“祛寒娇耳汤”的药汤给穷人,这种药汤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放在锅里一起煮,熬好后喝汤,再把剩下的羊肉和药材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喝了汤、吃了“娇耳”后,人们浑身发暖,两耳起热,这样便治好了人们冻坏的耳朵。相传张仲景从冬至舍药直到大年三十,后来当冬至这一年最冷的时刻到来,耳朵容易冻伤之时,人们就模仿张仲景做“娇耳”煮食并喝热汤,遂积久成俗。

除此之外,旧时人们在女子生产后也要吃饺子,以捏合饺子的动作象征骨盆愈合。

迎接远方归来的客人时也要吃饺子。

总之一年365天,大半值得庆祝的日子人们都会找理由吃饺子。

饺子的不同种类(饺子进化史)(2)

03世界各地的饺子

其实,在世界各地,人们都或多或少有着吃饺子的习惯,有些是中国饺子传播出去的,像俄罗斯,美国,东南亚周边国家等等,有些则是当地自己的特色食物,像是意大利之类,他们的饺子长得也很有特色,意大利饺子长这样:

饺子的不同种类(饺子进化史)(3)

形同黄澄澄的邮票,做起来也很有意思,是将馅料放入两片面片中,用特制的滚轮刀划开制成的。其馅料的选择可以说是相当奔放了,奶酪、南瓜泥、甜菜,这些从来不会在中国饺子中出现的元素,是人家的主料。

而俄罗斯人的饺子,虽然据说是中国人带过去的,但是在当地发展的也十分有特色,他们的饺子有土豆泥馅,有奶渣馅,甚至还有水果馅,吃法上也和中国差距甚远,他们吃饺子必蘸着酸奶油,想必风味也是十分独特。

饺子虽小,但是其却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逢年过节吃一盘饺子,什么烦心事都可以暂时放下。我想,这可能就是饺子的意义所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