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工程是现代建筑工程中的主要分项工程。为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不断提升行业管理人员素质,杜绝违规做法,现结合多年实践工作经验,汇编本《混凝土施工禁忌》。

【禁忌1】混凝土中的粉煤灰混合材料掺量过多

【分析】

粉煤灰掺量过多,混凝土收缩率过大,在混凝土浇捣约4h后,结构表面出现不规则塑性裂缝。

【措施】

1.混凝土生产商应执行《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J 146—1990)和《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 1596—2005)的规定。

2.拌制混凝土应保证计量设备完好,精度合格,粉煤灰计量的允许偏差为±2%,不得任意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中的粉煤灰掺量。

3.当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采用超量取代法时,粉煤灰的超量系数见表5-1;当配制大体积混凝土时,可采取等量取代法;当要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时,可采用外加法。粉煤灰取代水泥的最大限量(以重量计)见下表

常见混凝土通病如何防治(36个混凝土施工禁忌与根治措施)(1)

【禁忌2】混凝土中缓凝型减水剂使用不当

【分析】

1.缓凝型减水剂掺量过多,使混凝土在浇筑后较长时间内无法凝结硬化。

2.外加剂以干粉掺入,其中未碾成粉的粒状颗粒遇水膨胀,导致混凝土表面起鼓包。

3.夏季缓凝减水剂选择不当,缓凝时间不够,过快结硬,导致过早出现收缩裂缝。

【措施】

1.应熟悉各类缓凝型外加剂的品种和使用性能。在使用前必须结合工程的特点与施工工艺进行试验,确定合适的配合比,符合要求后才能使用。

2.不同品种、不同用途的外加剂应分别堆放、专职保管。

3.粉状外加剂要保持干燥,防止受潮结块。已结块的粉状外加剂应烘干、碾碎,过0.6mm筛后使用。

4.如果缓凝减水剂掺量过多,会造成混凝土长时间不凝结,应延长养护时间,使混凝土后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时才能使用。

【禁忌3】混凝土坍落度太小,不能满足泵送、振捣成形等施工要求

【分析】

1.预拌混凝土设计坍落度偏小,运输途中坍落度损失过大。

2.现场搅拌混凝土设计坍落度偏小。

3.原材料的颗粒级配、砂率不合理。

【措施】

1.正确进行配合比设计,保证合理的坍落度指标,充分考虑因气候、运输距离、泵送的垂直和水平距离等因素造成的坍落度损失。

2.混凝土搅拌完毕后,及时在浇筑地点取样检测其坍落度值,有问题时及时由搅拌站进行调整,严禁在浇筑时随意加水。

3.所用原材料如砂、石的颗粒级配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对于泵送混凝土碎石最大粒径不应大于泵管内径的1/3。细集料通过0.35mm筛孔的组分应不少于15%,通过0.16mm筛孔的组分应不少于5%。

4.外加剂掺量及其对水泥的适应性应通过试验确定。

【禁忌4】混凝土入模前后产生离析或运输时产生离析

【分析】

1.运输过程中产生离析主要原因是运输距离过远,因振动产生浆料分离,集料沉底。

2.浇捣时因入模落料高度过大或入模方式不妥而造成离析。

3.混凝土自身的均匀性不好,有离析和泌水现象。

【措施】

1.通过对混凝土拌和物中砂浆稠度和粗集料含量的检测,及时掌握并调整配合比,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

2.浇捣竖向结构混凝土时,先在底部浇50~100mm厚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竖向落料自由高度不应超过2m,超过时应采用串筒、溜管落料。

3.正确选用振捣器和振捣时间。

【禁忌5】混凝土凝结时间过长

【分析】

混凝土初终凝时间过长,使得表面压光及养护工作无法及时进行。

原因分析如下:

1.混凝土水灰比过大,或现场浇筑混凝土时随意加水。

2.外加剂使用不当(如高效缓凝型减水剂与所用水泥的适用性未经试验),或掺量过大。

【措施】

1.正确设计配比,尽可能采用较小的水灰比,工地上发现混凝土和易性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应与搅拌站联系,采取调整措施,严禁任意往混凝土中加水。

2.通过试验确定外加剂的合理掺量,对于高效缓凝型减水剂应事先进行与所用水泥的适应性试验。

【禁忌6】混凝土和易性差

【分析】

拌和物松散不易粘结,或粘聚力大、成团,不易浇筑;拌和物中水泥砂浆填不满石子间的孔隙;在运输、浇筑过程中出现分层离析,不易将混凝土振捣密实。

1.砂、石级配质量差,孔隙率大,配合比砂率过小,不易将混凝土振捣密实。

2.水灰比和混凝土坍落度过大,在运输时砂浆与石子离析,浇筑过程中不易控制均匀性。

3.水泥强度等级选用不当。当水泥强度等级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之比小于10时,水泥用量过多,混凝土拌和物粘聚力大、成团,不易浇筑;当水泥强度等级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之比大于22时,水泥用量过少,混凝土拌和物松散。

4.计量工具未检验,误差较大,计量制度不严或采用了错误的计量方法,导致配合比不准,和易性差。

【措施】

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和试验方法,应符合有关技术规定,混凝土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见下表。

常见混凝土通病如何防治(36个混凝土施工禁忌与根治措施)(2)

2.泵送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泵的种类、泵送距离、输送管径、浇筑方法和气候条件等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碎石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内径之比,应小于或等于1:3;卵石宜小于或等于1:2.5。通过0.315mm筛孔的砂不应少于15%,砂率宜控制在35%~45%。

(2)最小水泥用量宜为300kg/m3。

(3)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宜为80~180mm。

(4)混凝土内应掺加适量的外加剂。

(5)泵送轻集料混凝土选用的原材料和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

3.应合理选用水泥强度等级,使水泥强度等级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之比控制在13~20之间。客观情况做不到时,为了改善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可采取在混凝土拌和物中掺加减水剂或混合材料(如粉煤灰等)等技术措施。

4.在混凝土拌制和浇筑过程中,应按规定检查混凝土组成材料的质量和用量,每一工作班至少两次。

5.在拌制地点和浇筑地点检查混凝土的坍落度或工作度,每一工作班至少两次。

【禁忌7】混凝土运到现场后不检测混凝土坍落度

【分析】

混凝土坍落度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重量因素。如果实测的混凝土坍落度比混凝土配合比大,会有泌水离析现象,说明用水量过大,混凝土强度可能降低;如果实测的混凝土坍落度比混凝土配合比小,说明用水量不够。混凝土的坍落度不符合要求会导致混凝土的可泵性差,施工困难。

【措施】

1.混凝土运到施工现场应进行验收,除了应检查质量保证资料是否齐全外,还应检查混凝土坍落度是否符合混凝土配合比要求。

2.混凝土的技术条件必须准确,混凝土厂方应有保证混凝土配合比计量准确的技术措施。

3.如果施工采用泵送混凝土,除应符合规定的坍落度外,还应将混凝土以最短的时间运到浇筑地点,在终凝前将混凝土浇筑完,泵送混凝土的终凝时间一般为8~10h。泵送混凝土的水灰比应不大于0.6,混凝土入泵坍落度选用见表。

常见混凝土通病如何防治(36个混凝土施工禁忌与根治措施)(3)

混凝土入泵坍落度选用

【禁忌8】浇筑商品混凝土时,现场不做混凝土试块

【分析】

现场施工图省事,浇筑商品混凝土时不留试块,用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留置的试块作为评定结构构件混凝土质量的试件,这种作法不符合规范要求,因为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留置的试块只能作为生产方控制和检验其生产质量的依据,商品混凝土出厂后在运输中混凝土坍落度有损失,混凝土配合比发生了变化等情况,使用方在浇筑商品混凝土时均应检验把关,浇筑时留置试块能真实的代表商品混凝土的质量。

【措施】

施工单位必须加强对进场商品混凝土的检查验收,商品混凝土厂方应向使用混凝土的项目部提供混凝土质量保证资料,包括原材料质保单、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强度试验报告单及每车携带的混凝土出厂时间等记录。现场管理人员应核对混凝土配合比是否符合混凝土供应合同的有关技术要求,并检查混凝土的出厂时间,抽查混凝土坍落度,符合要求后浇筑混凝土,并按规定留置混凝土试块。

【禁忌9】混凝土一次下料不均匀,不对称、过厚

【分析】

1.混凝土下料不均匀,影响混凝土的振捣顺序,特别是混凝土墙板的门洞口处。

2.混凝土下料不对称,混凝土的侧压力不均匀,容易将内模挤压偏位。

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浇筑层过厚,振捣器作用长度、有效半径不够,混凝土容易漏振、不密实,产生蜂窝、孔洞等缺陷。

【措施】

合理安排混凝土下料顺序,混凝土浇筑层的厚度见表。

常见混凝土通病如何防治(36个混凝土施工禁忌与根治措施)(4)

混凝土浇筑层的厚度

【禁忌10】混凝土内成层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凝土

【分析】

1.施工缝或后浇缝带,未经接缝处理,将表面水泥浆膜和松动石子清除掉,或未将软弱混凝土层及杂物清除,并充分湿润,就继续浇筑混凝土。

2.大体积混凝土分层浇筑,在施工间歇时,施工缝处掉入锯屑、泥土、木块、砖块等杂物,未认真检查清理或未清除干净,就浇混凝土,使施工缝处成层夹有杂物。

3.混凝土浇筑高度过大,未设串筒、溜槽下料,造成底层混凝土离析。

4.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密实;或浇筑混凝土接缝时,留槎或接槎时振捣不足。

5.柱头浇筑混凝土时,当间歇时间很长,常掉进杂物,未认真处理就浇筑上层柱,常造成施工缝处形成夹层。

【措施】

1.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后浇缝表面;接缝处的锯屑、木块、泥土、砖块等杂物必须彻底清除干净,并将接缝表面洗净。

2.混凝土浇筑高度大于2m时,应设串筒或溜槽下料。

3.在施工缝或后浇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浇筑柱、梁、楼板、墙、基础等,应连接进行,如间歇时间超过规定,则按施工缝处理,应在混凝土抗压强度不低于1.2MPa时,才允许继续浇筑。

(2)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如接缝时间超过规定的时间,可采取对混凝土进行二次振捣,以提高接缝的强度和密实度。方法是对先浇筑的混凝土终凝前后(4~6h)再振捣一次,然后再浇筑上一层混凝土。

(3)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应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且不得积水。

(4)接缝处浇筑混凝土前应铺一层水泥浆或浇5~10cm厚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浆,或10~15cm厚减半石子混凝土,以利良好接合,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振捣使之密实。

(5)在模板上沿施工缝位置通条开口,以便于清理杂物和冲洗。全部清理干净后,再将通条开口封板,并抹水泥浆或减石子混凝土砂浆,再浇筑混凝土。

4.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施工缝要进行下列处理:

(1)标高不同的两个水平施工缝,其高低结合处理应留成台阶形,台阶的高宽比不得大于1.0。

(2)垂直施工缝处应加插钢筋,其直径为12~16mm,长度为500~600mm,间距为500mm,在台阶式施工缝的垂直面也应补插钢筋。

(3)施工缝的混凝土表面应凿毛,在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应用水冲洗干净,湿润后在表面上抹10~15mm厚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一层水泥砂浆。

【禁忌11】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保护层遭受破坏

【分析】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保护层遭受破坏,或混凝土的保护性能不良,钢筋发生锈蚀,铁锈膨胀引起混凝土开裂。

原因分析如下:

1.施工时造成的混凝土表面缺陷,如缺棱掉角、露筋、蜂窝、孔洞和裂缝等没有处理或处理不良,在外界不良环境条件作用下,使钢筋锈蚀、膨胀剥落。

2.钢筋混凝土内掺入过量的氯盐外加剂或在不允许使用氯盐的环境中,使用了含有氯盐成分的外加剂,造成钢筋锈蚀,混凝土沿钢筋产生裂缝、剥落。

【措施】

1.混凝土施工形成的表面缺陷应及时仔细进行修补,并应确保修补质量。

2.钢筋混凝土中掺加氯盐量(按无水状态计算)不得超过水泥重量的1%,并宜同时掺加亚硝酸钠阻锈剂,其与氯盐的掺量比例为1:1。

3.在高湿度空气环境中使用的结构,处于水位升降部位和经常受水淋的结构,与含有酸碱或硫酸盐等侵蚀性介质相接触的结构以及靠近直流和高压电源的结构,不得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掺加氯盐。

【禁忌12】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及养护无控温措施

【分析】

在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时,由于混凝土的体积大,温度高,凝结加快(一般,温度达30℃时,其凝结要比20℃时快1~3h),浇筑混凝土的结束时间也相应缩短,这样容易产生接槎不良,同时在混凝土的硬化过程中,产生的水化热不易散发,冷却时的体积变化大,混凝土容易出现裂缝。混凝土浇筑及养护过程中也会由于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出现裂缝,因此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和养护中必须采取控温措施。

【措施】

按规范要求,浇筑大体积混凝土应在室外气温较低时进行,混凝土浇筑温度(混凝土振捣后,在混凝土50~100mm深处的温度)不宜超过28℃;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应根据气候条件采取控温措施,并按需要测定浇筑后的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度,将温差控制在设计要求的范围以内;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温差不宜超过25℃,施工现场一般根据热工计算情况多数采用塑料薄膜及草袋(麻袋)覆盖,用增减保温材料及测温来控制温度。

【禁忌13】混凝土施工缝留置位置不当

【分析】

由于施工计划不周全,工序安排不合理,混凝土运输、浇筑和间歇时间过长,施工中特殊情况停歇等原因,造成混凝土施工缝留置不当,施工缝留在结构受力较大的部位,如楼梯中段、主梁楼板部位等,严重的影响了结构质量。

【措施】

应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及工序,尽量避免少留施工缝,浇捣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当必须间歇时应缩短时间,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凝结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捣完毕。

大体混凝土浇筑应分段分层浇捣,当设计无要求时,不得留施工缝。

施工缝的留置应在混凝土浇筑前确定,并按施工段作好施工准备,施工缝宜留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按规范规定施工缝留置部位如下:

1.柱,宜留置在基础的顶面、梁或吊车梁牛腿的下面、吊车梁的上面、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

2.板连成整体的大截面梁,留置在板底面以下20~30mm处。当板下有梁托时,留置在梁托下部。

3.单向板,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的任何位置。

4.有主次梁的楼板宜顺着次梁方向浇筑,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度的中间1/3范围内。

5.墙,留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范围内,也可留在纵横墙的交接处。

6.双向受力楼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拱、穹拱、薄壳、蓄水池、斗仓、多层刚架及其他结构复杂的工程,施工缝的位置应按设计要求留置。

【禁忌14】在没有清理过的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

【分析】

没有清理过的混凝土施工缝表面有浮浆或松动的混凝土软弱层,在其上浇筑混凝土后,混凝土接槎不密实留有缝隙,影响混凝土结构强度,容易渗水。

【措施】

已浇筑的混凝土,其抗压强度不小于1.2N/mm2方可安装模板及支架或浇筑混凝土,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应将水泥浮浆和松动的石子等软弱混凝土清除干净,并加水湿润和冲洗干净,且不得积水,在浇筑混凝土前,宜先在施工缝处铺一层水泥浆或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将混凝土细致捣实,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粘结。

【禁忌15】混凝土后浇带浇筑时间过早

【分析】

一般的设计要求对于底板、墙板、楼板或大体积混凝土、超长混凝土结构等,考虑到混凝土的收缩或结构沉降等因素,需留置混凝土后浇带,并要求在某一特定条件下浇筑混凝土后浇带。如过早的浇筑后浇带,其混凝土变形或结构沉降没有达到设计要求,容易造成后浇带混凝土接槎处裂缝、渗水。

【措施】

严格执行设计单位规定的关于后浇带浇筑的有关要求。

【禁忌16】浇筑竖向混凝土高度超过3m时,不设串筒或溜管

【分析】

混凝土的倾落自由高度过度,容易发生离析现象,石子先落下,砂浆后落下,造成混凝土不均匀,产生蜂窝或孔洞。

【措施】

按施工经验,浇筑竖向混凝土前应先在底部填以50~100mm厚,与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作为接浆,当高度超过3m时,应采用串筒或溜管,混凝土下料时应振动溜管使其混凝土下落,防止混凝土离析。

【禁忌17】振捣延续时间过短,混凝土表面未呈现泛浆

【分析】

振捣器振捣延续时间过短,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混凝土内部存在空隙,易使结构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下降。

【措施】

1.混凝土浇筑分层厚度一般为300~500mm。当水平结构的混凝土浇筑厚度超过500mm时,可按1:6~1:10坡度分层浇筑,且上层混凝土应超前覆盖下层混凝土500mm以上。

2.振捣泵送混凝土时,振动棒插入的间距一般为400mm左右,振捣时间一般为15~30s,并且在20~30min后对其进行二次复振。

3.对于有预留洞、预埋件和钢筋密集的部位,应预先制定好相应的技术措施,保证顺利布料和振捣密实。

【禁忌18】泵送混凝土供应不连续,不能保证连续工作

【分析】

易造成堵泵堵管,间隔时间长将出现结构冷缝。

【措施】

1.根据施工进度需要,编制泵送混凝土供应计划。

2.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联络和调度,保证连续均匀地供给混凝土。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数量应根据使用混凝土泵的输出量决定。

3.在混凝土泵送过程中,有计划中断时,应在预先确定的中断浇筑部位,停止泵送;且中断时间不宜超过1h。同时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1)混凝土泵车卸料清洗后重新泵送;或利用臂架将混凝土泵入料斗,进行慢速间歇循环泵送;有配管输送混凝土时,可进行慢速间歇泵送。

(2)固定式混凝土泵,可利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内的料,进行慢速间歇泵送;或利用料斗内的料,进行间歇反泵和正泵。

(3)慢速间歇泵送时,应每隔4~5min进行四个行程的正、反泵。

【禁忌19】拆模时混凝土未达到最低要求强度

【分析】

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梁底模板过早拆模会导致梁体产生裂缝。

【措施】

1.拆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1.2MPa以上强度;拆模时要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

2.吊运模板时,应避免撞击棱角。

3.芯模或预留孔洞的内模,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构件和孔洞表面不发生坍陷和裂缝后,方可拆除;现浇结构拆模时,混凝土强度在符合表2-2的规定后,方可拆除。

4.预制构件拆底模,当构件跨度不大于4m时,在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值的50%的要求后,方可拆除;当构件跨度大于4m时,在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值的75%的要求后,方可拆除。

5.对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侧模宜在预应力张拉前拆除;底模支架的拆除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当无具体要求时,不应在结构构件建立预应力前拆除。

【禁忌20】拆模后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蜂窝、露筋及孔洞

【分析】

1.模板安装质量差,接缝不严、漏浆,模板表面污染未清除,新浇混凝土与模板表面残留混凝土"咬接"。

2.浇筑方法不当、不分层或分层过厚,布料顺序混乱等。

3.漏振或振捣不实。

4.局部配筋、铁件过密,阻碍混凝土下料或无法正常振捣。

【措施】

1.模板使用前应进行表面清理,保持表面清洁光滑,钢模应进行整形,保证边框平直,组合后应使接缝严密,必要时可用胶带加强,浇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

2.按规定要求合理布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

3.对局部配筋或铁件过密处,应事先制定处理方案(如开门子板、后扎等),保证混凝土拌和物顺利通过。

【禁忌21】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麻面

【分析】

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原因分析如下:

1.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2.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3.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4.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

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措施】

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模板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禁忌22】混凝土结构内部出现孔洞

【分析】

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露。

原因分析如下:

1.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预埋件处,混凝土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2.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

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

4.混凝土内掉入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

【措施】

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子混凝土浇灌,在模板内充满,认真分层振捣密实或配人工捣固;预留孔洞,应两侧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口,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黏土块、工具等杂物掉入混凝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支设带托盒的模板,洒水充分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禁忌23】出现烂根

【分析】

1.模板根部缝隙密封不严,漏浆。

2.浇筑前未进行同配合比的砂浆接缝。

3.水灰比过大,混凝土的和易性差,使石子沉底。

4.一次下料过多,振捣不密实。

【措施】

1.模板的根部缝隙采取填嵌措施,防止漏浆。

2.浇筑时先下同混凝土配合比砂浆接缝。

3.严格控制水灰比。

4.控制一次下料的厚度,防止混凝土离析。

5.采取正确的振捣方法,振动棒插点要均匀排列,采用行列式或交错式顺序移动,快插慢拔,循序振捣,以免漏浆。

【禁忌24】出现缺棱掉角

【分析】

1.模板清理不干净,拆摸时造成混凝土角破损。

2.拆摸过早,造成混凝土角随模板的拆除破损。

3.拆摸时操作过猛,碰坏混凝土角。

【措施】

1.模板清理要干净,不得粘有砂浆等杂物。

2.控制拆摸强度不小于1.2MPa。

3.小心拆摸,拆摸过程中不能用力过猛。

【禁忌25】出现洞口变形

【分析】

1.模内顶撑间距过大,断面过小,固定不牢。

2.模内无斜撑,刚度不足,不能确保模框方正。

3.混凝土浇筑时不对称下料,振捣时将模板挤偏。

4.洞口模板与主体模板固定不好,造成相对移动。

【措施】

1.模内支撑断面、间距应通过计算确定。

2.模板的安装固定按照施工方案进行。

3.混凝土浇筑时要对称的下料与振捣,并注意振动棒不能碰撞模板。

【禁忌26】出现缝隙夹渣

【分析】

1.混凝土浇筑前没有认真处理施工缝表面,如清理浮石、垃圾、浇水湿润及采用同混凝土配合比的砂浆接缝。

2.混凝土浇筑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停歇时间混有杂物存在混凝土的表面,浇筑时未认真检查清理。

【措施】

1.在已经硬化的混凝土表面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应清理混凝土表面的残浆、浮石、垃圾、杂物,充分的浇水湿润,且要采用同配合比的砂浆接缝。

2.混凝土浇筑停歇时,在继续浇筑前,先认真检查,清理垃圾杂物,以防施工缝造成缝隙夹渣。

【禁忌27】出现松顶现象

【分析】

混凝土柱、墙、基础浇筑后,在距顶面50~100mm高度内出现粗糙、松散,有明显的颜色变化,内部呈多孔性,基本上是砂浆,无石子分布其中,强度较下部为低,影响结构的受力性能和耐久性,经不起外力冲击和磨损。

原因分析如下:

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砂率不合适,水灰比过大,混凝土浇捣后石子下沉,造成上部松顶。

2.振捣时间过长,造成离析,并使气体浮于顶部。

3.混凝土的泌水没有排除,使顶部形成一层含水量大的砂浆层。

【措施】

1.设计的混凝土配合比,水灰比不要过大,以减少泌水性,同时应使混凝土拌合物有良好的保水性。

2.在混凝土中掺加加气剂或减水剂,减少用水量,提高和易性。

3.混凝土振捣时间不宜过长,应控制在20s以内,不使产生离析。混凝土浇至顶层时应排除泌水,并进行二次振捣和二次抹面。

4.连接浇筑高度较大的混凝土结构时,随着浇筑高度的上升,分层减水。

5.采用真空吸水工艺,将多余游离水分吸去,提高顶部混凝土的密实性。

【禁忌28】构件表面不平整

【分析】

1.楼板混凝土浇筑后,表面仅用铁锹拍平,未用抹子找平压光,造成表面粗糙不平。

2.楼板模板未支承在坚硬土层上,或支承面不足,或支撑松动、泡水,致使新浇灌混凝土早期养护时发生不均匀下沉。

3.楼板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时,即上人操作或运料,使表面出现凹陷不平或印痕。

4.墙体对拉螺栓拧紧程度不一致,内承设置不足,相对太紧且内部承力不足的部位出现内凹,太松的部位出现外凸。

5.模板内支撑数量不足,在支撑影响范围内的对拉螺栓,拧紧后最小截面受到制约,而在影响范围外或影响力较小部位对拉螺栓过紧时,混凝土则会出现内凹现象。

6.模板的强度和刚度不够。

【措施】

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浇筑混凝土后,应根据水平控制标志或弹线用抹子找平、压光,终凝后浇水养护;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应支在坚实基层上,有足够的支撑面积,并防止浸水,确保不发生下沉;在浇灌混凝土时,加强检查;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以上,方可在已浇结构上走动;墙体模板支撑系统严格按施工方案要求布置、加固,加固螺栓要加强,模板设计时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禁忌29】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

【分析】

混凝土表面出现有一定规律的裂缝,对于板类构件有的甚至上下裂通;混凝土表面出现无规律的龟裂,且随时间推移不断发展;大体积混凝土纵深裂缝。

原因分析如下:

1.混凝土浇捣后未及时进行养护,特别是高温干燥情况下产生干缩裂缝。

2.使用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拌制混凝土,造成不规则的并随时间发展的裂缝。

3.大体积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与收缩裂缝。

【措施】

1.按施工规程及时养护,浇筑完毕后12h以内覆盖和浇水,浇水时间不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少于14d);大体积混凝土如初凝后发生表面风干裂纹,应进行二次抹面或压实。

2.所有水泥必须经复检合格后才能使用。

3.对大体积混凝土在浇捣前务必制定妥善的温控方案,控制内外温差在规定值以内。气温变化时应采用必要的防护措施。

【禁忌30】混凝土表面出现干缩裂缝

【分析】

干燥收缩裂缝简称干缩裂缝,它的特征为表面性的,宽度较细(多在0.05~0.2mm之间),走向纵横交错,没有规律性,裂缝分布不均,但对基础、墙、较薄的梁、板类结构,多沿短方向分布;整体性变截面结构多发生在结构变截面处,大体积混凝土在平面部位较为多见,侧面也有时出现。这类裂缝一般在混凝土露天养护完毕经一段时间后,在上表面或侧面出现,并随间断度的变化而变化,表面强烈收缩可使裂缝由表及里、由小到大逐步向深部发展。

原因分析如下:

1.混凝土结构成型后,没有覆盖养护,受到风吹日晒,表面水分散失快,体积收缩大,而内部湿度变化很小,收缩也小,因而表面收缩变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出现拉应力,引起混凝土表面开裂。

2.混凝土结构长期裸露在露天,未及时回填土或封闭,处于时干时湿状态,使表面湿度经常发生剧烈变化。

3.采用含泥量大的粉砂配制混凝土,收缩大,抗拉强度低。

4.混凝土经过度振捣,表面形成水泥含量较多的砂浆层,使收缩量增大。

【措施】

1.混凝土水泥用量、水灰比和砂率不能过大;提高粗集料含量,以降低干缩量。

2.严格控制砂石含泥量,避免使用过量粉砂。

3.混凝土应振捣密实,但避免过度振捣;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进行二次抹压,以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减少收缩量。

4.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并适当延长养护时间。暴露在露天的混凝土应及早回填土或封闭,避免发生过大的湿度变化。

【禁忌31】出现温度裂缝

【分析】

温度裂缝又称温差裂缝,表面温度裂缝走向无一定规律性,长度尺寸较大的基础、墙、梁、板类结构,裂缝多平行于短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常纵横交错。深进的贯穿的温度裂缝,一般在0.5mm以下,沿全长没有多大变化。表面温度裂缝多发生在施工期间,深进的或贯穿的多发生在浇筑后2~3个月或更长时间,缝宽受温度变化影响较明显,冬季较宽,夏季较细。沿截面高度,裂缝大多呈上宽下窄状,但个别也有下宽上窄的情况,紧顶部或底板配筋较多的结构,有时也出现中间宽两端窄的梭形裂缝。

原因分析如下:

1.表面温度裂缝,多由于温差较大引起的。混凝土结构构件,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基础浇筑后,在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使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差较大,当温度产生非均匀的降温差时(如施工中注意不够而过早撤离除模板),将导致混凝土表面急剧的温度变化而产生较大的降温收缩,同时表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内部降温慢,受自约束而产生压应力),而混凝土早期抗拉强度很低,因而出现裂缝。但这种温差仅在表面处较大,离开表面就很快减弱,因此,裂缝只在接近表面较浅的范围内出现,表面层以下的结构仍保持完整。

2.深进的和贯穿的温度裂缝由于结构降温差较大,受到外界的约束而引起的。当大体积混凝土基础、墙体浇筑在坚硬地基(特别是岩石地基)或厚大的旧混凝土垫层上时,没有采取隔离层等放松约束的措施,如果混凝土浇筑时温度较高,加上水泥水化热的温升很大,使混凝土的温度很高,当混凝土降温收缩,全部或部分地受到地基、混凝土垫层或其他外部结构的约束,将会在混凝土内部出现很大的拉应力,产生降温收缩裂缝。这类裂缝较深,有时是贯穿性的,将破坏结构的整体性。基础工程长期不回填,受风吹日晒或寒潮袭击作用;框架结构的梁、墙板、基础梁,由于与刚度较大的柱、基础约束、降温时也常出现这类裂缝。

【措施】

1.一般结构预防措施

(1)合理选择原材料和配合比,采用级配良好的石子;砂、石含泥量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在混凝土中掺加减水剂,降低水灰比;严格施工,分层浇筑振捣密实,以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2)细长结构构件,采取分段间隔浇筑,或适当设置施工缝或后浇缝,以减少约束应力。

(3)在结构薄弱部位及孔洞四角,多孔板板面,适当配置必要的细直径温度筋,使其对称均匀分布,以提高极限拉伸值。

(4)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和保温,控制结构与外界温度梯度在25℃范围以内。混凝土浇筑后裸露表面及时喷水养护,夏季应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以提高抗裂能力。冬季应适当延长脱模时间,使缓慢降温,以防温度骤变,温差过大引起裂缝。基础部分及早回填,保湿保温,减少温度收缩裂缝。

2.治理方法

(1)温度裂缝对钢筋锈蚀、碳化、抗冻融(有抗冻要求的结构)、抗疲劳(对受动荷载构件)等方面有影响,故应采取措施治理。

(2)对表面裂缝,可以采用涂两遍环氧胶泥或贴环氧玻璃布,以及抹、喷水泥砂浆等方法进行表面封闭处理。

(3)对有整体性防水、防渗要求的结构,缝宽大于0.1mm的深进或贯穿性裂缝,应根据裂缝可灌程度,采用灌水泥浆或化学浆液(环氧、甲凝或丙凝浆液)方法进行裂缝修补,或者灌浆与表面封闭同时采用。

(4)宽度不大于0.1mm的裂缝,由于后期水泥生成氢氧化钙、硫酸铝钙等类物质,碳化作用能使用裂缝自行愈合,可不处理或只进行表面处理即可。

【禁忌32】出现碳化收缩裂缝

【分析】

该裂缝在结构的表面出现,呈花纹状,无规律性,裂缝一般较浅,裂缝宽度一般在0.05~0.2mm之内,深1~6mm,有的至钢筋保护层全深,多发生在混凝土浇筑后数月或更长时间。

原因分析如下:

1.混凝土水泥浆中的Ca(OH)2与空气中的CO2作用,生成CaCO3,引起表面体积收缩,受到结构内部未发生碳化混凝土的约束导致表面发生龟裂。在较干燥的环境中最为明显。

2.在密闭不通风的地方,使用火炉等加热保温,产生的大量CO2加快混凝土的碳化,产生这种裂缝。

【措施】

1.一般结构预防措施

(1)避免在过度振捣混凝土,不使表面形成砂浆层,同时加强养护,提高表面强度。

(2)避免在不通风的地方采用火炉加热保温。

2.治理方法

(1)把裂缝清洗干净,向裂缝内擦入干水泥粉,加水润湿,或在表面抹水泥浆处理。

(2)将裂缝加以清洗,干燥后涂刷二遍环氧胶泥或加环氧玻璃布进行表面封闭,以防钢筋生锈。

【禁忌33】出现撞击裂缝

【分析】

裂缝有水平的、垂直的、斜向的、裂缝的部位和走向随受到撞击荷载的作用点,大小和方向而异;裂缝宽度、深度和长度不一,无一定规律性。

原因分析如下:

1.拆模时由于工具或模板的外力撞击而使结构出现裂缝,如拆除墙板的门窗模板时,常引起斜向裂缝;用吊机拆除内外墙的大模板时,稍一偏移,就撞击承载力还很低的混凝土墙,引起水平或垂直的裂缝。

2.拆模过早,混凝土强度尚低,常导致出现沿钢筋的纵向或横向裂缝。

3.拆模方法不当,只起模板一角,或用猛烈振动的办法脱模,使结构受力不匀或受到剧烈的振动。

4.梁板混凝土尚未达到脱模强度,在其上用手推车运输,堆放材料,使梁板受到振动或超过比设计大的施工荷载作用而造成裂缝。

【措施】

1.现浇结构成型和拆模,应防止受到各种施工荷载的撞击和振动。

2.结构脱模时必须达到规范要求的拆模强度,并应使结构受力均匀。

3.拆模应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后支的先拆,先支的后拆,先拆除非承重部分,后拆除承重部分,使结构不受到损伤。

4.在梁板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前,避免在其上用手推车运输和堆放大量工程和施工用料,防止梁板受到振动和将梁板压裂。

【禁忌34】出现沉降收缩裂缝

【分析】

混凝土浇灌振捣后,粗集料沉降,挤出水分、空气,表面呈现泌水,而形成竖向体积缩小沉降,这种沉降受到钢筋、预埋件、模板或大的粗集料以及先期凝固混凝土的局部阻碍或约束,或混凝土本身各部相互沉降量相差过大,而造成裂缝。

【措施】

加强混凝土配制和施工操作控制,水灰比、砂率、坍落度不要过大,振捣要充分,但避免过度;对于截面相差较大的混凝土构筑物,可先浇灌较深部位,静停2~3h,待沉降稳定后,再与上部薄截面混凝土同时浇灌,以免沉降过大导致裂缝,适当增加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

【禁忌35】出现凝缩裂缝

【分析】

1.混凝土表面过度的抹平压光,使水泥和细集料过多地浮到表面,形成含水量很大的砂浆层,它比下层混凝土有更大的干缩性能,水分蒸发后,产生凝缩而出现裂缝。

2.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面压光,也常产生这类裂缝。

【措施】

混凝土表面刮抹应限制到最小程度,避免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面刮抹,如表面粗糙、含水量大,可撒较稠水泥砂浆或干水泥砂再压光。裂缝不影响强度,一般可不处理,对有美观要求的,可在表面加抹薄层水泥砂浆处理。

【禁忌36】出现沉陷裂缝

【分析】

1.结构、构件下面地基软硬不均,或局部存在软弱土未经夯实和必要的加固处理,混凝土浇筑后,地基局部产生不均匀沉降而引起裂缝。

2.模板刚度不足,或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或底部支撑在松软土上泡水;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过早拆模,也常导致不均匀沉降裂缝出现。

【措施】

基槽开挖后,须经验槽,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地基必须按设计要求加固处理,经验收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模板应支撑牢固,保证有足够强度和刚度,并使地基受力均匀;拆模时间应按规定执行,避免过早拆模,构件制作场地周围应做好排水设施,并注意防止水管漏水或养护水浸泡地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