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三十六章大智慧(以菩萨心肠养心)(1)

一、

对于人生来说,不管是一件事物还是一个智慧,它们存在的意义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但是如果过度执着于事物本身而忽略了生活,那么这件事情不仅失去本身存在的意义,反而会因为本末倒置而带来错误的结果。

这其中不仅需要自己灵活变通的处事态度,更需要自己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问题的觉知。

冯梦龙在《智囊》之中说这样一句话:

西江有水,遐不及汲。壶浆箪食,贵于拱璧。岂无永图,聊以纾急。

意思就是说:长江虽然水很多,但是相距太远来不及提取,一箪食一壶水,虽然物卑量少,但对于饥饿的人来说却贵似宝玉,这并不是不做长久的打算,而是能够暂解燃眉之急。

一个大的事情距离自己太远,对于当下来说大而无用,一个非常高明的智慧策略,哪怕听起来头头是道,但是如果不适用于当下条件时,也不能死板的抱着教条不放。

所有的道理和教条就像是一个工具,只是为了让自己达到目标的方式,但绝对不是目标本身,如果连其中的本末位置都没有理顺,那么只会被这些道理所牵绊,成为一个执着于表象之中的顽人。

道德经三十六章大智慧(以菩萨心肠养心)(2)

在春秋时期,宋襄公和楚军打仗,宋襄公提前到达战场已经摆好了阵势,当时楚军还没有完全过河,这时右司马快步上前对宋襄公说:“楚军人多,我们宋军人少,不如在楚军正在渡河还没有摆开阵势的时候出击。”

宋襄公听了便说:“君子有行事原则,不能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能杀伤年事已高的人,也不能进攻没有摆开阵势的敌军,现在楚军还没有过河就攻打,这是有伤君子之礼的。”

当楚军渡完河之后还没有摆开阵势,他的手下又来向宋襄公进言,说:“现在楚军还没有摆开阵势,我们再不进攻就晚了。”

但是宋襄公仍然保持自己的“君子作风”,没有任何进攻的意图,等到楚军完全摆开阵势之后,把宋军打的大败,宋襄公也因此负伤,次年因为伤重而亡。

一个人奉守君子之道的目的,是为了修养出一个更好的自己,也是为了能够用自己的力量为这世间发挥正面的作用,但是当自己处在事情的关键时刻还在顾及死板教条,一味循规蹈矩,甚至以不惜牺牲更多的事物来维护心目中的教条,这不仅仅是有违原则本身的意义,也是一种愚蠢。

道德经三十六章大智慧(以菩萨心肠养心)(3)

二、

《道德经》之中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要以无为正道的方式治理国家,以奇诈多变的方式来用兵,以不去扰民的方式来取信于天下。

人生当以正修身,但是要以奇谋事,做事不可以损伤自己的底线,但是也绝对不能一味的奉守规则。

在《小窗幽记》之中说:

结璎整冠之态,勿以失之焦头烂额之时;绳趋尺步之规,勿以用救死扶危之日。

不要在火烧眉毛焦头烂额的危急时刻,还去讲究结缨整冠的从容之态;也不要在救死扶伤的紧急之时,还在步步遵循世俗规矩。

在秦始皇之后,一代枭雄项羽从小的时候就豪言要取代秦始皇,后来率兵作战,战胜秦军之后,活埋了二十万秦军,大火烧了秦宫,成就了人生的辉煌高光时刻,但是未曾想到,他人生的辉煌最终却败于自己的固执死板。

这一切要从项羽设下的鸿门宴开始说起,当范增成为项羽的谋士时,虽然一向足不出户,但是常有奇计,对于满腹经纶的范增来说,也给项羽提供了非常多的有用的建议。

在鸿门宴上,范增也多次示意刘邦,暗示他要当机立断杀死刘邦,但是项羽当时面对着在自己面前恭敬臣服的刘邦,仁慈之心开始作祟,便放弃了刺杀刘邦的机会,而这一次的错过,也为后来乌江自刎埋下了祸患。

又加上他在后期作战中,极度不相信自己的谋士范增,过度的自以为是,对身边的能臣将相也不屑一顾,最后导致一代枭雄陨落于乌江边上。

道德经三十六章大智慧(以菩萨心肠养心)(4)

人要有菩萨心肠,但同时也要有金刚手段,菩萨心肠是为了弘扬世间的善良,而金刚手段是为了收敛敌人的嚣张,如果在战场上还一味心软,只懂得以德服人,那么对于人生应该给予善良的人,你该拿什么去回报给对方呢?

所以说要以辩证的方式去看待问题,换多个角度去审视自身使用的方式,不能一味死板的处理问题,灵活变通,才能找到一个相对正确的答案。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