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明文语言

1.提问方式:

给一段话让你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文章中说明文语言具有准确性和生动性,请你找出例子进行分析。

答题方法: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范围、表限制、表程度、表时间、表约数 结合文本分析 “......”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把......比作......(赋予......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说明......特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考题例子:

第⑤段画线句有何表达效果?请从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角度加以分析。(3分)

春分日,南北半球昼夜等长,地球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人们会选一个身材匀称的新鲜鸡蛋,竖立在桌子上,以此来迎接春分的到来。

答:本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1分)。①准确性这句话说明了在春分日鸡蛋能够竖立起来是因为地球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句中“相对”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②生动性;句中“身材”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鸡蛋当作人来写,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挑选的鸡蛋所具有的特点,使文章读起来更生动有趣。

2.说明文语言某个词能否删去?

先表态:不能删

表范围、表限制、表程度、表时间、表约数 结合文本分析 “......”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如果删去,过于绝对/不符合事实(或与事实不符),所以不能删。

考题例子:

“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一句中,“过度”和“许多”能去掉吗?请说明理由。(4分)

不能去掉。(1分)“过度”表程度,说明人类放牧等活动,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1分)“许多”表范围,强调的只是部分土地裸露,并非全部。 (1分)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如果删去,过于绝对,不符合事实(或与事实不符),所以不能删。(1分)

初中英语完形填空万能公式(说明文答题技巧)(1)

二、说明文方法

提问方式: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文中划线句子的两个例子,可否删去一个?

说明文方法答题方法:说明方法 作用词 结合文本分析

举例子:举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事物的......的特点。

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的特点。

作比较:把......和......的......方面进行比较,突出强调地说明了......事物的......的特点。

引用:引用了......,增强文章说服力,增强文章文采(增添诗情画意);增强文章可读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列数字:列了......的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的特点。

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的......的特点。

摹状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的特点。

下定义:揭示......的本质特征。

画图表:清晰明了地说明了......事物的......的特点。

作诠释:具体解释说明了......的特征、事理,使说明文通俗易懂。

考题例子1:第④段画线处的四个例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④古往今来,中国人用多种多样的艺术方式表达对猴的喜爱。文学中有猴,影视中有猴,民间杂耍中有猴,工艺作品中也有猴,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猴的形象满足了人们对猴的喜爱心理。吴承恩笔下的美猴王——孙悟空,成了正义美好的化身。《西游记》被拍成电视剧后,成了重播率最高的影视作品。民间盛行的猴戏,作为汉族古老的表演艺术之一,其中的猴翻筋斗、猴担水、猴走索、猴爬竿、猴开箱戴面具等节目,深得男女老少的喜爱。在各类工艺品中,艺人们利用猴的天然属性,结合人们对猴的认识,创造了许许多多极具个性的猴的形象:西北的“护娃猴”、南阳的“猴加官”、北京的“毛猴”……

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地说明了古往今来,中国人用多种多样的艺术方式表达对猴的喜爱。

考题例子2:文中划线句子的两个例子,可否删去一个?

川剧、徽剧、秦腔、河北梆子等戏曲表演中都有牛的身影。民间以牛为主题的对联、年画、剪纸等书画作品更是层出不穷……这些丰富多样的牛文化构成了华夏文明中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不能删,画线句子的例子分别从戏曲表演和书画作品两个角度说明了牛文化的具体表现,和前文两个不同角度的例子共同说明“牛文化的表现形式逐渐丰富”。

初中英语完形填空万能公式(说明文答题技巧)(2)

三、说明文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提问方式:选文第④⑤段是否可以交换?某段落能否删去?某几段能否交换位置?AB两句填哪一句?

答题方法:

(1)表态 第段④段说明了......,第⑤说明了......,第④⑤段是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所以不能调换;

(2)第④⑤段的内容分别与第③段内容一一照应,结构严谨,所以不能调换;

(3)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一致;

(4)结合前后段内容作答,如第③段讲了什么,第④段讲了什么,第⑤段讲了什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符合人类的认知,因而不能换。

考题例子1:

④春分时的农耕进入繁忙阶段,以家,族为单位的人力不足以应对春忙,故家家都会请人帮忙。相互帮忙使人们超想一家一族的狭隘视野,志同道合,把农活完成。人们合力而作,也彰显了大同的理念。

⑤春分不乏乐事。“春分到,蛋儿俏。”最有意思的莫过于“竖鸡蛋”。春分曰,南北半球昼夜等长,地球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人们会选一个身材匀称的新鲜鸡蛋,竖立在桌上,以北来迎接春分的到来。表分时节清气上升,微风飘荡,是放风筝的好时候,古诗云:“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天上的风筝和燕子相映成趣,实是一大胜景。

⑥在北半球很多地方,春分也预示着一年的起点,如波斯新年,又叫伊朗新年,即在春分。跟中国的春节一样,他们会在春分时庆祝一周,前几天走亲访友,互祝新年快乐。最后一天,全家出游踏青,以避邪恶。还有土耳其、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新年,也都在春分日。可见,春分与中国乃至人类有着重要的关联。

在阅读完这篇文章后,有人认为可以将第⑤段与第⑥段的顺序进行调换。你是否赞同?

请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4分)

示例:不可以调换(0.5分)。从内容上看,第④段写的是春分与农耕的关联(0.5分),第⑤段写的是春分乐事(0.5分),这两段都体现了春分与人的联系,并且具有浓厚的中国味道(0.5分)。而在第⑥段中,作者将春分与人的关系从中国扩展到了整个人类(1分)。三段都体现了春分与人的关联,并在段落间存在着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1分)。所以不能调换。

考题例子2:

③极光在很多地方出现过,但“极光之源”到底在哪里呢?极光是如何形成的呢?极光现象为什么多出现在南北两极呢?

④科学家研究认为,太阳活动是极光之源。极光出现的频率与太阳活动有根大关系,板光就像太阳发出的电……在太阳活动的高潮期,太阳黑子出现得最多,有人发现当一个“大黑子”经过太阳中心的子午线20~40小时后,地球上一定会出现极光。

⑤那为什么极光现象多出现在南北两械呢?原来,地球本身是个近似以南北极为地磁两极的大磁石。

问:第④⑤段位置能否交换,请说明为什么?

第④段写太阳活动是极光之源及极光形成的原因,第⑤段写极光多出现在南北两极的原因;第④⑤段的内容分别与第③段内容一一照应,结构严谨,所以不能调换。

世纪语文乐园:有喜欢写作的初中孩子们的作品,有愿意与学生坚持一周一稿的老师的作品,有实践后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