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发了两篇有关“武松打虎”的文章,其实是浅层分析,本文将深度挖掘。
文章自有深浅,专业才能辨别。譬如为何作者开篇写洪信太尉,表面看是俗套引子,其实大有文章。
从字面来看,“洪信之信”可以从鲁智深“见信而寂”的“潮信”理解为洪水,但如何理解“猛兽”呢,如何理解“洪”呢?
为何作者强调“遇洪而开”,这“洪信”又岂是一般人物?
要了解作者隐喻,必须打开脑洞。
宋仁宗时期,没有这个人,我们可以换个角度,从作者所处朝代来找。
《金瓶梅》表面说是写宋朝,大家知道,肯定是写明朝的生活啦,因为银子到处使用,是明朝的事情,然而,为何《水浒传》里宋江等一出手就是银子呢?
我们知道,宋朝通行钱币,元朝发行宝钞(即纸币),明朝洪武年间才开始流通白银为主要交易货币。
可见,《水浒传》写有宋朝故事,也有元末明初历史生活。
这样看,问题就迎刃而解,“洪信”与“洪武”有关,这“洪武”是朱元璋开国年号。
景阳冈武松庙壁画
上周末两篇“武松打虎”,也提到“苛政猛于虎”,就是不要只看打虎戏,要听弦外之音。
武松打虎,让“打虎者,武松也”成为广告,也第一次改变了武松的人生,武松的生活观念第二次转变,在中秋节鸳鸯楼,从此逼上二龙山。
元末农民起义,流传几个版本的中秋月饼故事,大多说的是在月饼里传小纸条:反元!
因此,我们在水浒开篇看到史进在中秋抵抗官军抓捕,武松在月夜血溅约鸳鸯楼,作者赋诗写月,烘托气氛,让我们感受一种莫名而来的意气与正义,从而淡化了暴力。
所以,单纯看武松复仇,就误解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如果把武松看成反元的红巾军,就合情合理了。
人生四季,走向成熟,在于不断突破自我。
晋代也有浪子回头案例,《周处传》说的是孙权的儒将周鲂(鄱阳太守)之子周处(236—297年 )因为父亲在为吴国争地盘,未及管理,鞭长莫及,周处这个富二代年少轻狂,为阳羡乡里(今江苏宜兴)所患,加上水中有白蛟龙、山中有白额虎,并称“三害”。 有乡人刺激他去挑战龙虎,周处不知是借刀杀人之计,果然除了“二害”,却带来一个意外的结果:周处顿悟自己之错。
当时文化名人陆云指点他说:孔子贵朝闻夕死,《左传》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不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
连环画
吴国灭,周处入西晋为官,酷爱读书,走君子之道,升迁至御史中丞(宋代包黑子做过的官职),但也得罪了不少权贵,譬如梁王司马肜、贵戚夏侯骏等,后来被公报私仇。
大家都知道北宋杨业被监军王侁(元帅潘美不援助)督促孤军奋战而死的故事,周处就是先例。
面对数万氐羌兵,司马肜与夏侯骏作为主副帅逼迫先锋周处带五千兵进攻。周处不得不战,杀敌万余人后,先锋军也全军覆没。
晋廷追赠他为平西将军,赐他百万钱,安葬之地一顷,京城的地五十亩为宅第,又赐给他王家的近田五顷。
当时潘岳奉诏作《关中诗》道:“周处殉军令,滋润黄铖斧。其人吊已亡,贞节能称举。”
周处也是一代儒将,著有《默语》三十篇及《风土记》,也曾撰集吴国历史。
所以得苏轼高评:“历观自古奇伟之士,如周处、戴渊之流,皆出于群盗,改恶修善,不害为贤”。
《宋江三十六人赞》的武松是:“汝优婆塞(菩萨),五戒在身。酒色财气,更要杀人。”颇似周处年少轻狂。
历史上,刺杀“蔡虎”的宋义士武松则是周处改过自新后的翻版。
《水浒传》里的小说人物武松一生两次转型,则是周处人生的全面翻版,武松最后被封为“清忠祖师”,周处也被晋朝死后封王。
武松得道,周处留书,都在正史与野史里熠熠生辉,若论当时影响,周处为大,后来历史影响,武松为大。
武松影响历史大,自然归功于施耐庵这个小说教主。
但是,如果只把武松当英雄好汉看,也是不暗作者之本意。
红楼笔法:“一声两歌,一手二牍”,并非原创,而是师从水浒笔法:表面写宋朝故事,也有元末明初故事。
千年文化批评之大著,岂会拘泥一朝一事一地一人?
改过自新
PS:我们需要重读水浒一些警局,譬如“休言啸聚山林,真可图王霸业”,江湖即庙堂,譬如“梁山泊中,聚起擎天好汉。直教红巾名姓传千古,青史功勋播万年,作者为元末明初红军立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