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的中国正在大力发展工业,把一五计划落实下去。江西本来工业基础不好,又是老苏区,经历多次战乱,所以迫切地需要经济建设。新中国计划在这里建设一座大型的化纤厂,最后选址定在了南昌下沙窝。在抗战时期,这里人口稀少,有着大片的空地可以建设厂房。选定地址后,很快工地就破土动工了。但事情并不顺利,工地上居然挖出了人骨,后来甚至惊动了中央。这到底是谁的遗骸?

像往常一样,这天的工人们正在挖掘地基,突然一位工人大惊失色地喊道:“死人了!”旁边的工人纷纷围过来查看情况,只见他刚挖出的土堆下,赫然是一堆骨头,头颅、肋骨清晰可见,竟然是人骨。这里难道是杀人现场,发生过命案吗?是谁的尸骨被埋到了这里?很快相关负责人就赶来了,他们赶紧报了警,疏散工人将现场围起来。这一消息很快传开,有人觉得工地挖出死人不吉利,但也有人不以为然。

沉睡二十年的骸骨被挖出(南昌工地发现一具戴脚镣的尸骨)(1)

但很快,赶来现场研究的专家就有了新发现:这具尸骨竟然带着脚铐,骨头上还有被殴打虐待的痕迹。专家推断出这具尸骨已经埋在这里二十多年了,可能是一位革命烈士。南昌发现尸骨的消息惊动了党中央,经过一番查证,专家们想到了当年中央的一项指示,这或许能帮助大家找到这尸骨到底是何方人士。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等人也时常回忆起当年一起革命的时光,最常提起的,便是方志敏烈士。1935年方志敏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当年只有36岁。由于时局动荡,没有人知道方志敏的遗体在哪里,一直都是个未解之谜。1953年毛主席来到浙江,攀登了莫干山。到了山顶后,毛主席看着远处的大好河山,若有所思。

他对一旁的汪东兴说:“那边就是方志敏同志的家乡吧,我记得你们是老乡。”汪东兴顺着主席指的方向看去,想起自己那位早已离去的战友,轻轻地点了点头。毛主席叹口气说道:“方志敏有才气,有志气。我非常怀念他啊!”1955年,党中央做出了一项决定:寻找方志敏的遗骸。江西省很快成立了调查小组,直接领导是方志敏的堂弟方志纯。

沉睡二十年的骸骨被挖出(南昌工地发现一具戴脚镣的尸骨)(2)

方志纯

方志敏在1935年被俘入狱,坚决不从,被恼羞成怒的蒋介石亲自下令处决。没有人知道他的遗骸被埋在了那里,方志纯受其堂兄的影响,加入中国共产党致力革命,建国后担任江西省委书记。这次由他担任小组领导,不仅因为他在江西工作多年,熟悉情况,还有就是,找到方志敏的遗骸,也是他多年来,从未放弃的一个心愿。

可是,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战火纷飞的年代,找起线索来何其艰难。但方志纯并不会放弃,他自从得知哥哥噩耗后,就一刻不停的寻找他。这次他和调查小组决定向社会发布公告,寻找当年的知情人士。果然有了收获,方志敏是在南昌下沙窝一带被杀害的。如果尸体没有被转移,那么很有可能是被就地掩埋的。但下沙窝一带面积那么大,怎么才能找到?

沉睡二十年的骸骨被挖出(南昌工地发现一具戴脚镣的尸骨)(3)

方志纯和家人们

对当年的报道仔细查阅后,一位工作人员想到,既然蒋介石为了震慑共产党,找了很多记者摄影师拍摄杀害方志敏的图片,还登报宣传,那么有没有可能,通过当时的摄影师,找到具体到位置呢?经过千辛万苦后,摄影师终于被找到,但是当把他带到下沙窝时,摄影师却苦恼地分辨不出,因为时间过了太久了,当地的地貌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已经无法辨认出具体位置。

此时,又有热心群众反映了一个情况,方志敏烈士被埋葬时,用了一口棺材,脚上的镣铐也没有被取下。那么如果找到有棺材的,有脚铐的尸骨,是不是就有可能是方志敏烈士呢?但是经过发掘,几乎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有什么收获。寻找方志敏的工作一时间陷入僵局,直到此次工厂开工,挖出一副带有脚铐的遗骸,才让调查小组的方志纯等人重新找到了方向。

沉睡二十年的骸骨被挖出(南昌工地发现一具戴脚镣的尸骨)(4)

工作人员来到现场后,立刻对现场仔细勘察发掘,最终一共挖出了79块骨头。但这么多骨头,肯定不全是一个人的,就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确认方志敏的身份。方志纯找到省政府办公厅,要求他们去浙江的北麓中学,找到一个叫做凌凤梧的英语老师,让他赶紧来到南昌。这个英语老师是什么来头?他和方志敏又是什么关系?

原来,凌凤梧是关押方志敏的看守所的所长,最重要的是,方志敏脚上的镣铐就是他换上的。当时,反动派们一直想让方志敏投降,作为所长的凌凤梧,被顾祝同亲口叮嘱道:“这可是蒋总裁的意思,你若能劝降他,肯定立下大功了。”随着和方志敏的近距离接触,凌凤梧逐渐被他的坚定的意志所打动,他开始佩服起这位革命战士。

沉睡二十年的骸骨被挖出(南昌工地发现一具戴脚镣的尸骨)(5)

凌凤梧

之后有一天,方志敏提出想换一个脚铐,因为现在这个太沉重了。凌凤梧先是上报了这个要求,但是并没有得到上级的批准。凌凤梧于心不忍,想了又想,又以“便于劝降”为由再次申请,这个理由找得不错,上级很快就同意了。凌凤梧又特地找了最轻的一种脚铐,只有三斤多,给方志敏带上,一直带到他就义。

方志敏还和凌凤梧说,凌凤梧为人老实,可能会在国民党里吃大亏,建议他远离官场。凌凤梧本没放在心上,但等到方志敏牺牲后,看守从他的牢房搜出一张纸条,是他为了感谢凌凤梧为他换脚铐,写的感谢条。这本来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凌凤梧却被以通敌罪抓了起来。幸好有人为他说情,凌凤梧才被释放。但凌凤梧心灰意冷,他想起方志敏曾经对他说过的话,干脆回到家乡,当了个老师。

沉睡二十年的骸骨被挖出(南昌工地发现一具戴脚镣的尸骨)(6)

因此,如果凌凤梧能够确认这幅脚铐,那就相当于确认了方志敏的身份。接到消息后,凌凤梧立刻启程前往南昌。到达的第二天,在方志纯等人的陪同下,凌凤梧来到下沙窝辨认。他双手托起脚铐,仔细看了看构造,还用手刮掉上面的铁锈。周围的人大气不敢出,静静地看着凌凤梧的举动。没多久,凌凤梧将脚铐放下,点了点头,大声说道:“就是这个。”

但现场一共79块遗骸,究竟哪些是属于方志敏的呢?这项辨认任务交给了刚刚毕业的张伟纳法医,他接到这批骸骨时,压力非常大。因为年代久远,再加上雨水浸泡,很多骨头已经发黑发脆,难以辨认出形状。现在可以确定的,只有带着脚镣的两块骨头,剩下的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辨识和鉴定。

沉睡二十年的骸骨被挖出(南昌工地发现一具戴脚镣的尸骨)(7)

张伟纳先来到了挖掘出尸骨的地方,实地考察。这里紧挨着赣江,当发洪水时就会被淹没,平时则是一大片荒地,土壤潮湿,泥沙沉积了厚厚一层。而埋着骸骨的地方,处于比较高的地势,被风化的严重。据方志纯所言,方志敏身高在一米八左右,身材高大。张伟纳通过胫骨推断出,死者身高约为一米七七,年龄在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和方志纯所言吻合。经过一番鉴定,张伟纳找到了9块骨头,可以确定是方志敏烈士,其他的骨头,有的年龄不符,有的是女人的骨头,都可以排除。

为了更加严谨,张伟纳前往上海,找到了法医行业的专家。上海的有关部门找来苏联专家检验,经过多次严格的鉴定,和张伟纳的结论一致,只有九块骨头属于方志敏。随后,江西省政府向中央上交了报告,详细记载了发现方志敏遗骸的经过。随后,党中央也批示了安葬烈士遗骸的指示。

沉睡二十年的骸骨被挖出(南昌工地发现一具戴脚镣的尸骨)(8)

随后,问题来了,到底把方志敏安葬在哪里呢?是他的家乡,还是他工作的地方,还是在南昌?再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这件事就慢慢拖到了1977年,也就是方志敏牺牲三十周年时。方志敏曾经的战友,现在的江西省长邵世平,选定了南昌梅岭山脚下。这里山清水秀,虽然位置偏僻,但邵世平和方志纯等人都认为,方志敏烈士为人民奉献了一生,定然也不会愿意占用良田,作为墓地。毛主席得知后,还为方志敏的墓碑题词。

沉睡二十年的骸骨被挖出(南昌工地发现一具戴脚镣的尸骨)(9)

从山脚开始,一条宽阔的马路直通方志敏的纪念馆,两侧的柏树郁郁葱葱,像是一个个守护烈士的卫兵。从墓地向下看,可以看到赣江和远处的山峰。方志敏短短36年的人生中,创立了不朽的贡献。他主导建立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民游击战,扩大了根据地的规模和实力,作为经典战术,被毛主席称之为“方志敏式根据地”。

红军主力长征后,方志敏领导江西的红军,北上抗日,途中遭遇国民党围剿,由于敌强我弱,不幸在江西玉山被敌人俘虏。《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名作,就是方志敏烈士在被关押期间,在狱中写下的,由此可见,他一刻也没有停止战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