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真实历史(34焚书坑儒)(1)

秦始皇,中国第一位皇帝,以其千古无二的雄才大略完成了华夏一统,灭六国,废分封,设郡县,修长城,开驰道,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开发南越, 完成了历代帝王大一统的最高梦想。

然而,即便是这样伟大的人物,也被儒家文人骂了2000多年,直到如今,一提起秦始皇,很多人立刻就会想到焚书坑儒和暴政。这种不公正的待遇,就连毛主席也提笔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须商量。"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真实历史(34焚书坑儒)(2)

历史这东西,有时候就像个八卦的怨妇,只要落到歪果仁手里,立刻就会捕风捉影,无事生非,恨不得迅速以讹传讹淹死你在唾沫星里。又像单位、公司的小人:你很厉害是不是?你的优秀已经伤害到了我们,先来点黑材料,等调查清楚了时,负面效应已经形成了。

秦始皇焚书坑儒。为什么要焚书坑儒?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做出了这样的抉择?焚的是什么书?又坑的是什么儒?今天小编为你还原一下真实历史,看看是什么原因忽悠了2000多年的历史。

1,

焚书坑儒的背景。

秦统一六国后,社会陷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变革。秦国是个依法治国的国家,信奉的是法家。但这种思想遭到了当时六国没落贵族大力反对,他们主张恢复分封制,私底下鼓动一些儒生、方士诋毁秦始皇刚愎自用,滥用酷吏,破坏礼乐,甚至这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旧王侯将相们,还变相煽动一些小规模兵变。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真实历史(34焚书坑儒)(3)

这种情况,和新中国刚解放时面临的矛盾有很大相似之处。也是任何新生政权,所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

公元前216年,秦始皇率众护卫出宫时,途经咸阳兰池时,遭到了大批刺客刺杀,但由于护卫人多,且都是以一当十的大秦铁鹰剑士,所以刺客没有得逞,被诛杀殆尽,揭开刺客面具,部分是前诸侯国所豢养的死士。秦始皇尽管怒火中烧,但没有声张也没有深究,将其宣布为无名刺客。而且,这次对他的刺杀,据上一次对他刺杀仅仅相隔两年。

公元前213年,韩国旧贵族张良找了一个大力士,又打造了一个重达120斤铁锤,准备在秦始皇巡游路上砸死秦始皇。但秦始皇危机意识非常强,下令将所有马车改成一模一样。张良和大力士无法分清秦始皇在哪一辆马车上,所以只好赌了,结果砸错了车,张良逃之夭夭。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真实历史(34焚书坑儒)(4)

危机四伏背景下,这位千古帝王陷入了沉思,深深意识到当前最重要任务,首先是要统一文化统一思想。无法统一人心,帝国统治终将土崩瓦解。

始皇34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47岁生日那天,诚心诚意邀请了70多名各学术流派文化人来赴宴。目的一是过生日,二有点学术研讨意思,希望以民主方式想听取一下大家意见。

宴会上,博士淳于越慷慨激昂地否定了周青臣提出的郡县制,要求继续推广分封制,言语之间,甚至带着赤裸裸威胁。淳于越的发难,秦始皇没有表态,笑着鼓励大家再讨论讨论。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真实历史(34焚书坑儒)(5)

实际上,嬴政已经非常愤怒:几十万具秦国将士尸骨换来的江山,让他转手送出去不说,还会埋下巨大隐患。他的手,几次按在了腰间的宝剑上。

事实证明,秦始皇卓识远见,从周天子分封战国七雄,到西汉七国之乱,再到西晋八王之乱和明朝靖难之役,甚至包括西方罗马教廷和各国的关系,哪一个不是因为这种分封制,最终导致中央无法集权,而让社会陷入长期动乱?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真实历史(34焚书坑儒)(6)

李斯看出来秦始皇的不悦,说这种事啊,允大臣们在朝堂上讨论讨论就行,但最后决断,还是陛下您来。

秦始皇这种希望法儒同堂,多学派参政,和咱们国家政协制度一样,心愿是好的。但儒士们并不买账,几次让他灰头灰脸。一有朝廷颁布政令法规,庙堂和民间各流派读书人总是根据自己的理论,来议论国家政令,街头巷尾,唧唧歪歪,通过批评中央各种政策来吸人圈粉自我炒作,博取虚名。

如果只是说一说也没什么,更严重的是在当时大局还不稳情况下,误导了大批民众开始对国家政策不满。而且越来越无所顾忌:嫪毐和秦始皇母亲的事议论,泰山封禅的事情也吐槽,没有不说的。

这种情况,换做谁也无法忍受,且必须马上得到纠正。但秦始皇还是没有为此滥杀无辜。如果秦始皇是那种人,那个"大刺头"淳于越还能活下来?事实上,淳于越一直到最后都活得很好。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真实历史(34焚书坑儒)(7)

1,

焚书已经势在必行,但是在有原则情况下进行

水火般的言论,已威胁到了帝国长治久安。李斯建议,朝廷必须要加强文化舆论监督工作,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以及诸子百家书籍和著作,这样才能有利于的朝廷治理,实现文化统一和思想统一,凝结人心。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我们来看,李斯的话都没有错,这件事也没有做错。

秦始皇觉得这个建议很理性,于是点点头同意,要求:只焚烧民间的书籍。对于医学、种植、工业、占卜等国家发展的技术类书籍,不但不能焚烧,还要保护好。如果民间有人想读书或学习国家法律政策,可以向官吏报名借阅。

同时还规定,命令下达30天后,如果民间还有人藏匿不烧,就罚他到长城工地徭役30天或黥面,这种惩罚,在当时依法治国的秦国已经算很轻了。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真实历史(34焚书坑儒)(8)

类似于如果想看书,就到国家开办的图书馆去看

政策执行的很好,焚书期间,除了焚烧民间所收藏的《诗》《书》其一些政治类书籍外,其余都得到了完好保存。包括官方版的《诗》《书》《左传》等,不仅保存很好,还大量刻撰,分类储藏。真烧的话,《道德经》、《黄帝内经》、《诗经》这些大量先秦的书,现代人到哪去看?所以,有的只能是感谢秦始皇,不是他要求归类整理这些典籍,又怎么能完整流传到现在?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真实历史(34焚书坑儒)(9)

《剑桥中国秦汉史》研究表明:中国焚书所引起的实际损失,远没有想象严重,更多是毁于后来秦末战乱。鲁迅在后面的《华德焚书异同论》写道: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一帮闲们替新主子讲他的坏话。不错,他烧过书,但是为统一思想,也从没烧过农书,、医叔、工书这些啊……

其实,对秦始皇的污蔑,稍有点头脑的人,不用想也知道,是儒家捣的鬼。不仅仅秦始皇,整个法家学派最后都被描绘成了阴狠、毒辣、刻薄、暴戾的黑干将,如商鞅、韩非子、张居正、王安石等等。

为什么对法家依法治国,绩效考核等科学管理和先进思想却视而不见?这和儒家长期掌控舆论有关,靠抹黑别人抬高自己,赤裸裸学术流氓。我们再看看,凡事用焚书坑儒大做文章颠倒黑白的:《史记.儒林列传》、《战国测序》《五经通义》等,哪一本不是儒家的书?

至于后面的书籍被大规模烧毁,我们也都知道,那是项羽攻入咸阳以后,以杀戮为目的纵火造成的。和秦始皇没有半点关系,为什么把这个黑锅甩给千古一帝呢?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真实历史(34焚书坑儒)(10)

"坑儒"前因后果,这些人究竟该不该"坑"

首先要说明:秦始皇"坑"的这些并非儒,也并非是品德和操守很好读书人,而是以"术士"为主的江湖骗子、神棍、渣男。

为什么要杀这些人?我们知道,秦始皇一直在追求长生不老路上孜孜不倦,大干苦干。公元前213年,他找了很多江湖术士,好吃好喝,并拨给他们大量科研经费,让其进行有关长生不老的项目公关。

但由于研究领域太过宽泛,整个团队鱼龙混杂,不少人干脆就是来骗吃骗喝的,和我们当代的很多伪大师没区别。项目立项,又投入了巨大科研经费。法家管理是很严格的,要进行绩效考核,不出学术成果混日子当然不行。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真实历史(34焚书坑儒)(11)

但在整个科研团队中,两个学术带头人卢生和侯生首先是个大骗子。骗得秦始皇信任成为炼丹负责人后,一再表示一定能研究出长生不老药,秦始皇一高兴,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在拿到钱后,这两个人就卷款潜逃了。你这不是在摩擦秦始皇的智商吗?

这还不是最主要的,秦始皇在一方面派人通缉卢生和侯生同时,一方面去科研中心调研了一下,并让人审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结果发现整个科研团队塌方式腐败,从上到下中饱私囊,大肆贪污。团队成员互相举报,牵扯1000多人。这也太扯蛋了,如果在朱元璋手里,全部都得扒皮活埋。

当时罪行严重的,有860人被收监(秦代称监,汉代称狱)。这些人还没处理,两个贪污犯卢生和侯生不但不思悔改,公元前212年,还游说和勾结一些掉了毛的六国王公大臣搞复辟,又准备造反。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真实历史(34焚书坑儒)(12)

世界上还有这种事,?还有这种人?脾气再好的人也受不了,秦始皇下令将860人中的460人进行了坑儒,以敬效尤。剩下的人只要认真工作的,不论出没出成果,不但不追究刑事责任,继续拨给经费,进行学术攻关。

汉朝的学术界司马迁、班固、王充等人,曾经调研后一致认为,秦始皇杀的都是术士,并非儒生,史书中是错的。秦始皇如果真的像传说的暴政,秦国其他那些儒家文化人,什么孙叔通、路甲、张仓、郦食其等等,怎么过得都很好?就算是秦二世胡亥身边也围了一群优秀儒生。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真实历史(34焚书坑儒)(13)

所以,我们以前接触到的那些书本和影视传媒中历史,纯粹是在瞎扯,强加给这位伟人莫须有的罪名。

秦皇嬴政,中国封建历史中最伟大的皇帝,没有之一。不仅伟大,而且很仁政。所谓焚书坑儒既是国家的需要,也是为了自保。换做你我,在这种情况下,反应可能比秦始皇激烈的多。

致敬我们的先祖,华夏民族繁衍和传承的巨人——千古一帝。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真实历史(34焚书坑儒)(14)

作者论鉴,今日头条文化领域创作者

关注论鉴:为你分享更多历史真相,天地灵异。(参考书籍《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传》《史记》《汉书》《大秦帝国》)

,